“雨露计划”的赋权效应
2015-08-18张万盈
张万盈
“治穷先治愚。”
“扶贫先扶智。”
“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
…………
近几年,重庆大力推进“雨露计划”,开展职教扶贫、创业扶贫等多种培训,赋予贫困家庭“向上流动的能力”。
用教育挖通道,防止贫困代际传递
曹灯杭是来自城口县高观镇白岩村一个贫困家庭的女孩。
2012年,曹灯杭初中毕业,分数距普通高中线差了几分。
如果想继续上普通高中,就要支付上万元择校费,而家里根本无力承担。
曹灯杭的读书生涯眼看就要结束了。
“我特别伤心,准备去广州打工。”曹灯杭说。
就在她准备动身时,母亲从村干部那里听说了重庆市扶贫办推行的“雨露计划”。
这一年,重庆启动了“雨露计划·职教扶贫”项目,面向武陵山区、秦巴山区12个贫困区县的“建卡贫困户”家庭招生,贫困家庭学生就读中高职一体化课程,可享受学费和生活费补贴。
“不仅免除学费、住宿费,每月还有生活补贴。”村干部说。
这个消息像雨后的阳光,瞬间照亮了曹灯杭黯然的眼睛。
曹灯杭立即放下行囊,报名参加“雨露计划”。
2014年10月的一天,重庆旅游职业学院内。
“除了每学期500元的书本费,两年来,我基本没有从家里拿过钱。”曹灯杭说。
“雨露计划”不仅解决了曹灯杭的实际生活困难,还在精神上给了她极大的鼓励。
“每次上课走神时,我就会提醒自己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曹灯杭说。
在校期间,曹灯杭品学兼优、表现优秀,并担任了班长一职。
“我选择了酒店管理专业,因为这个专业实用性强,就业途径较宽。”曹灯杭的脸上写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雨露计划”就此改变了曹灯杭人生的航向。
“如果没有得到帮助,我现在就是个南下的打工妹了。”曹灯杭说。
以技能破贫困,授鱼不如授渔
家住云阳县红狮镇向阳村的村民杨春芳,是一个典型的留守妇女。
因为没有一技之长,不得不长期闲在家中。
30多岁的她,丈夫在外地打工,家里上有年迈的父母需要照顾,下有一儿一女需要抚养,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2014年,在搬到向阳村前,杨春芳是云阳县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的一员。
生态扶贫搬迁后,地没有了,杨春芳一下子感觉人空了。
“在家整整闲了4个月,天天都是打牌。”杨春芳说。
这样的日子,让杨春芳觉得浑身不自在。
想找点事儿做,可是做什么呢?
“我什么都不会。”杨春芳说。
渐渐地,杨春芳陷入深深的焦虑中。
此时,恰巧向阳村干部入户了解情况,杨春芳将烦心事一股脑儿说了出来。
“你可以去参加县扶贫办免费开展的技能培训班啊,学习一门技能。”村干部说。
这也正是“雨露计划”中的一个核心目标——大力开展各类技能培训,扶持和帮助贫困人口增加就业发展机会。
“太好了。”杨春芳一拍大腿。
在村干部建议下,杨春芳学习了缝纫机技术。
培训老师讲得很仔细,杨春芳上手也快。
很快,杨春芳就掌握了基础的缝纫技能。
2014年10月,凭借学到的缝纫技能,杨春芳进了一家玩具厂上班。
“一个月下来,轻轻松松就收入1500元,还能照顾老人和小孩。”杨春芳说。
以创业断穷根,输血不如“造血”
“来来来,多吃一点,这可是我们自家种的高山蔬菜。”
2014年10月5日,云阳县清水乡歧山村一处农家乐院子内,56岁的主人谭如山正在招呼客人。
“盛夏、节假日,游客非常多,今年收入超过30万元。”谭如山说。
而就在三年前,谭如山一家还住在海拔1000多米的高山茅草房里。
那里不通公路、不通电,经济来源主要靠种地和养猪。
“一年到头,挣不了几个钱,碰上年头不好,养猪还会倒亏,经常一天只吃两顿饭,日子过得很艰难。”谭如山回忆说。
怎么走出贫困?谭如山万分着急。
“先搬下山嘛,搬下来才有出路。”乡干部多次劝说。
“搬下山去,两顿饭都吃不上怎么办?”谭如山心里担忧。
2012年,谭如山和老伴终于答应搬迁下山。
这个答应,源于云阳县扶贫办的承诺。
“‘雨露计划不但会提供各种就业培训,还可以帮助你们创业。”县扶贫办工作人员说。
如何帮助创业?采取“政府+龙头企业+小微企业+千家万户”的孵化方式,从资金、技术、项目、策划、管理、市场等各个方面进行帮助和扶持。
下山后,谭如山学了烹饪,老伴学了会计。
为何这么安排?
“我们这里毗邻国家4A级景区——云阳县龙缸国家地质公园,可以开个农家乐。”谭如山说。
刚开始,谭如山和老伴两眼一抹黑,学起来有些吃力。好在课程既丰富又实用,老两口逐渐摸到了门路。
谭如山老伴还参加了礼仪接待培训,“我们都是山里的粗人,接待游客还是要懂点相关知识。”
没过多久,谭如山的农家乐就正式开业了。
盛夏季节,大量游客来此休闲避暑,谭如山的农家乐每天要接待六七十位客人。
短短两年,谭如山和老伴的“卿大嫂农家乐”就在当地有了名气。
“帮助我们创业,可比直接补助给点钱好得多。”笑意,在谭如山眉角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