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析人口空间变化与经济发展
2015-08-18马雪艳
马雪艳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了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仅用30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了欧美等西方国家用100年甚至200年完成的人口转变,即人口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向“三低”的转变。在转变的过程中,死亡率往往先于出生率而下降,从而造成人口在一段时间内高速增长;当出生率也下降到低水平后,人口会因高速增长期间出生者进入劳动年龄而形成一个劳动年龄人口比例高、人口抚养负担轻、人口生产性强的这样一个阶段,人口经济学家称这一有利于经济增长的阶段为“人口红利期”。
例1 下图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2005~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重。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读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完成问题。
[安徽][江西][贵州][四川][江苏][天津][广东][浙江][北京][上海][迁入人口比重/%][迁出人口比重/%][0 5][10 15 20 25][10
8
6
4
2
0]
(1)2005~2010年( )
A.迁出人口数量贵州多于四川
B.迁入人口数量上海多于广东
C.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
D.人口自然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
(2)2005~2010年,省级行政区城间的人口迁移( )
A.延缓了皖、赣、黔的老龄化进程
B.延缓了沪,京、津的老龄化进程
C.降低了皖、赣、黔的城市化水平
D.降低了沪、京、津的城市化水平
解析 (1)浙江与江苏迁出人口比重相当,而迁入人口比重浙江明显高于江苏,所以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广东、四川在我国人口最多省之列,均接近1亿,贵州和上海人口总数远少于四川和广东,迁出和迁入人口数分别少于四川和广东,人口自然增长率图中信息不能反映,经济发达的直辖市天津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应低于安徽。选C项。
(2)根据材料提示,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迁入和迁出均以青壮年为主),皖、赣、黔为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口以(青壮年)迁出为主,所以会加速老龄化;沪、京、津属于我国发达地区,老龄化进程快,由图可知,上述三地2005~2010年为(青壮年)人口净迁入区,有助于延缓老龄化进程。选B项。
答案 (1)C (2)B
例2 老少比=[老龄(65岁以上)人口数少儿(0~14岁)人口数]×100, 下表是2009年四个国家人口统计数据,其中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是( )
[国家\&0~14岁人口比重(%)\&老少比\&波兰\&15\&87\&西班牙\&15\&113\&白俄罗斯\&15\&93\&匈牙利\&15\&107\&]
A. 波兰 B. 西班牙
C. 白俄罗斯 D. 匈牙利
解析 此题关键是对老少比的理解,根据题干老少比的公式,可知老少比的值越大,人口老龄化越严重。再结合表中的数据西班牙最大,即选B项。
答案 B
例3
[项目\&年份\&2000年\&2010年\&全省总人口(人)\&74382890\&78659903\&人口比例(%)\&苏南\&33.71\&41.38\&苏中\&23.12\&20.80\&苏北\&43.17\&37.82\&]
(1)关于江苏省人口数量及三大区域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
A. 苏北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幅度最大
B. 苏中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下降且人口数量减少
C. 苏南增加的人口数量等于苏中和苏北减少的人口数量
D. 江苏省增加的人口数量等于从省外迁入的人口数量
(2)关于江苏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①0~14岁人口比例上升,人口增长加快
②15~64岁人口比例上升,就业压力增大
③65岁以上人口比例上升,老龄化进程加速
④人口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劳动力充足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解析 (1)根据表中2000年和2010年的数据变化,苏南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幅度最大,苏中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下降且人口数量减少;因为江苏省总人口在增加,苏南增加的人口数量不等于苏中和苏北减少的人口数量;江苏省增加的人口数量是江苏省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机械增长共同造成的。选B项。
(2)从江苏省2000年和2010年人口年龄结构图可知,0~14岁人口比例下降,人口增长减慢,15~64岁人口比例上升,就业压力增大,65岁以上人口比例上升,老龄化进程加速,人口年龄结构趋于年老,劳动力充足。选B项。
答案 (1)B (2)B
例4 下表为2002~2007年我国某特大城市郊区年平均人口迁移统计资料,迁入人口以初中学历的外来人口为主。读表完成问题。
[年龄段(岁)\&迁出人口(人)\&迁入人口(人)\&≥60\&700\&800\&45~59\&1600\&5000\&25~44\&2000\&30000\&15~24\&2400\&27500\&0~14\&640\&5000\&]
(1)上表反映的人口迁移对该市的影响是( )
A. 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B. 扩大环境人口容量
C. 加速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
D. 加快人口老龄化进程
(2)为了社会和谐发展,该市郊区最需要增加的职业人员是( )
A. 环卫人员 B. 中小幼教师
C. 工程技术人员 D. 建筑设计师
解析 (1)上表的人口迁移统计资料中可知,该大城市郊区年平均人口迁入大于迁出,净迁入(迁入-迁出)人口以中青年(15~44岁)为主,郊区人口增多,促使该城市郊区城市化加快,加速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郊区农业用地转变为城镇建设用地;净迁入人口大于60岁的老人人口最小,因而对人口老龄化影响不大;又根据题干信息“迁入人口以初中学历的外来人口为主”,迁入人口学历较低,不利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与该地区的人口迁移没有关系,即选C项。
(2)从表中可知,净迁入0~14岁年龄的人口也较大,结合题干信息“为了社会和谐发展”,该市郊区最需要增加的职业人员中小幼教师,而其它环卫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建筑设计师这三种职业人员联系不明显。选B项。
答案 (1)C (2)B
判断一国是否拥有人口红利,要看两个指标,一是劳动年龄人口,二是将劳动年龄人口作为分母、其他年龄组如年幼、年老者作为分子得到的人口抚养比。如果劳动年龄人口增长、人口抚养比下降,就会带来人口红利,反之就没有人口红利。
伴随着人口的迁移与流动,人口红利也会在国家和地区间发生转移。我国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等地区就是通过青壮年源源不断的流入,使其人口增长率得以补充,进而降低其社会抚养比,拉动经济增长,降低因老龄化等因素带来的经济下滑的风险;从而保证了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充足的廉价劳动力的供给,为这些地区的发展创造了超额利润,从而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这些地区同时也分享了其他地区的人口红利。然而对于那些流出地而言,却难以享受到人口红利的成果,可能不仅意味着人口红利的流失,而且可能还意味着在人口红利消失以后,还得比发达地区偿还更多的人口负债,这其中的部分人口负债是替发达地区偿还的。因此人口流出地区要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发展经济,减少本地人口红利的流失,进而带动地区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