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建初中高效语文课堂的几点看法
2015-08-18蓝山青
蓝山青
【关键词】初中语文 高效课堂
构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7A-
0100-01
语文课程改革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向着科学化、规范化、高效化的方向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各种顺应课程改革的教学模式层出不穷,“高效课堂”理念也应运而生。下面笔者以学生情感态度、创新能力及心理素质的培养为着眼点,谈一谈自己对于构建高效课堂的认识。
一、合理分配课堂时间
从时间分配角度调整好课堂结构,是构建高效课堂的第一步。课堂能否达到高效的关键在于学生听、说、读、写、思等主动行为能否被激发。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必须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表达,这样学生主体地位才能得到凸显。例如,在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紫藤萝瀑布》教学中,笔者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如下引导:
师:(出示李白《望庐山瀑布》音画朗诵视频,将屏幕定格在“瀑布”二字上)大家愿意用一句话谈一谈瀑布吗?
生1:(回忆)我去过黄果树大瀑布,它给我留下了气势恢宏的印象。
生2:(回忆)庐山瀑布是一首诗、一幅画、一首音乐,动听、美观、惹人回味。
师:(出示紫藤萝图片)大家能不能用一句话来比喻这幅图中的紫藤萝?
生:(联想、构思、表达)这片紫藤萝就像一条紫色的河,芬芳迷人。
师:(出示课题“紫藤萝瀑布”)作家宗璞写下了一篇诗意盎然的文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教学中,笔者着眼于学生概括表达能力、观察联想能力的训练,在教学时间的分配上,笔者引导、点拨的时间比给学生表达的时间少得多,避免了说教,给了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必须指出,由于教师课堂占有时间较少,教师的话一定要言简意赅,说到点子上,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创新能力
高效课堂是使学生获得独特体验与生发独到见解的课堂。教师应采取多种教学手段,设计让学生主动质疑、积极研讨、积极动手等教学环节,创设有利于学生表达、探究、创新的教学情境。例如,在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背影》一课的教学中,笔者特别设置了课堂拓展环节:
师:这是一篇情深意切的文章,如果用一首歌来表达读完文章后的感受,你会选择哪一首?
生:刘和刚的《父亲》。
生:《爸爸去哪儿》主题歌。
师:想不想听一听这两首歌?
生:想。
师:(播放《父亲》和《爸爸去哪儿》,学生边听边哼唱)谈谈你现在的感受。
生1:文章与歌曲都很动人,我觉得时间唯一改变不了的就是人间亲情。
生2:听歌的时候,我的脑海里闪现出幼年朱自清和他的父亲的生活画面。为什么没有人写一写《背影》前传呢?
师:看来大家都有很多话想说。把心中的话写出来好不好?
学生的创造能力是潜在的,教师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在本课的拓展环节中,笔者通过设置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主动写作的愿望。而且,在后面的作业反馈中,笔者也看到了不少个性化的表达。
三、扩充知识信息量
高效课堂还有一个特征:在一定的课堂教学时间内传递给学生较多的知识信息量,使学生快速掌握和理解。为此,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内容的整合,精细分析教材,准确把握知识的框架结构,为课堂活动设计饱满的教学容量。一方面,教师要重视知识容量的扩充,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完成较多的信息传递活动;另一方面,教师要使知识的广度、深度与学生的素质发展水平相适应,不能好高骛远。目前的“微课”是一种很好的知识扩充方式,它的可移植性和时效性都很强,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多次引用不同的微课内容,既扩增知识又提高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
例如,在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的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单凭想象很难有深入的体会,在学生没有亲身体验的前提下,教师有必要让学生通过视频或者图片进行直观的认知。教师在教学中播放相关的视频片段,就会打开学生的眼界。
教学资源的引入方法还有很多,比较常用的还有关联推荐法等。采取关联推荐法能使学生明确进一步学习的方向,激发学生课外学习的兴趣,使课堂留有余味。有余味的课堂是美的课堂,也是高效的课堂。
总之,教师在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实践中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从课堂时间资源的配置、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及知识容量的扩充等方面深度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要我学”的课堂变成“我要学”的课堂。
(责编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