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文美教 美点寻踪

2015-08-18梁雪

广西教育·A版 2015年7期
关键词:竹影教学反思

梁雪

【关键词】《竹影》 教学反思 美文美教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7A-

0088-02

余映潮在他的《阅读教学艺术50讲》中特别提出“美文美教”的概念:“美文必须美教,这是不容置疑的。不论是从知识积累、语言训练,还是从技能培养、能力提高,还是从心智培养、情感熏陶等方面看,美文的教学价值都非同一般。”的确,语文课本中的许多课文都充满着迷人的美,值得我们去咀嚼、品味与感悟,使我们的性情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

丰子恺的《竹影》(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就是这样一篇言浅意深、引人回味的佳作,作者非常善于将对音乐、绘画艺术的理解渗透到文章中,他把笔墨集中在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对美的独特感受上。然而这篇散文虽美,教好却不易。一则可讲的东西太多,若面面俱到地讲解,不仅会使文本解读变得肤浅,而且令散文的讲解更“散”,不利于学生体验美文之“美”。二则文章涉及到的艺术美的理念,讲深了会喧宾夺主,使语文课堂变成美术课堂,讲浅了又难以让学生深刻体悟。既然此篇课文表现的是艺术和美,那么不如就以“美”作为串连教学的红线,让学生循着这根“红线”寻找闪烁在字里行间的“美”的“珍珠”。本着“一课一得”和“美文美教”的教学理念,笔者在这篇课文的公开课教学中放弃了对国画艺术的深入讨论,而是落足于文章“美点”的品味上——寻找并体悟文章的文字之美、自然之美、童真之美与艺术之美。

一、以题目导入,让学生充分联想

笔者以文章题目“竹影”导入,导语设计为:“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很美的散文——《竹影》,看到这题目你会联想到什么?”让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联想到月下在风中摇曳的竹影,有的说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接着笔者谈自己的感悟:“这是一个富有诗意的题目,它让我联想到凉风习习的夏夜,空灵如水的月光,竹影婆娑的庭院,还有在竹影中度过的美好时光。让我们走进丰子恺的《竹影》,一起领略那份独特的美吧。”导入设计简洁,直奔主题,目标明确,很快将学生带入了教学情境。

二、整体感知,初品语言之美

在整体感知的环节,笔者用多媒体出示填空题“( )竹影—( )竹影—( )竹影”,让学生用5分钟默读课文,概括文章内容,梳理文章线索,在括号里填写恰当的动词。根据学生的回答,笔者进行提炼并板书“(看)竹影—(描)竹影—(品)竹影”。学生在概括“描竹影”这部分内容时,对于是用“描”还是用“画”产生了不同意见。笔者给予学生讨论机会,比较两个动词各自的妙处,使学生体验锤炼语言的乐趣,进一步体悟原文用“描”的文字之美。从课堂实施效果看,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概括文意、运用词语的能力得到了训练,教师也有效地利用了宝贵的课堂时间。

三、深入品析,再品语言之美

在深入品析课文的环节,笔者让学生用5分钟的时间与同学交流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文段并展示成果。笔者在学生讨论时用多媒体屏幕显示问题并板书:美。学生讨论过后,笔者以自己的品析作为范例:“我读到‘院子里的光景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变成短音阶这段文字,仿佛听到了从音乐家的指间流出来的优美旋律。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傍晚的光线比喻成长短音阶,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傍晚光线明暗和色调冷暖的变化,极具音乐的美感。”

示范之后,笔者再引导学生品味其它语段,在品析过程中指导朗读。在教师的示范和引导下,学生寻找、朗读、品析自己喜欢的语段。学生的发言很精彩,比如有位学生品味了“太阳虽已落山,天还没有黑。一种幽暗的光弥漫在窗际,仿佛电影中的一幕”这一段,说“弥漫”二字尤其用得妙,本来“弥漫”是用来形容香气、烟尘、雨雾的词语,这里却用来形容光线,可见作者驾驭文字的功底深厚;有学生找到写景很美的文字:“月亮已经升得很高,隐在一丛竹叶中。竹叶的摇动把她切成许多不规则的小块,闪烁地映入我们的眼中。”觉得其中的“隐”字描绘出了月亮若隐若现,让人产生无限遐思的娇羞模样,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体味此段运用拟人手法的效果,该学生又有了更深的体悟:“这样的描绘赋予了月亮灵性,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参差披拂的竹叶中月光迷离闪烁的特点。”大约有二十多名学生站起来表达了自己的心得体会。个别学生朗读得非常精彩,读出了符合语境和人物个性的语气、语调和情感。

学生发言后,笔者对学生体会到的美进行归纳并板书:自然之美、童真之美、艺术之美。然后,过渡到作者简介环节。按照常规,作者简介环节应该放在上课开端,但是,为避免富有诗意的导入后立即出现作者简介及其漫画作品而显得突兀,笔者作了小小的尝试,将这个环节安排在深入品析课文和拓展延伸之间。笔者通过设问进行衔接:“这一切美的发现,我们是受了谁的启发?没错,是作者丰子恺。他以一颗童心画出了许多寓意深刻的漫画作品。正是因为他保持了这样的童心,才能在平凡的游戏中发现艺术和美。”这样的承转接合显得比较自然、明快。

在深入品析作品语言之美这个环节,笔者与学生共同品味课文流畅优美、意蕴丰富的文段,呈现了这节课“美文美教”的亮点。

四、拓展延伸,激活学生思维

笔者在课堂最后设置了拓展延伸环节,让学生谈经历过的游戏和收获。这个环节进行得不太成功,本来笔者设计此环节是想让学生通过回忆和讲述各自的童年游戏总结收获,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传达的理念:童稚活动中往往蕴含着艺术和美。然而笔者由于错误地估算下课时间,避免学生出现学生发言东拉西扯,脱离主题太远而不易收回的情况,只给一位学生回答机会,就匆匆进入课堂小结环节了。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实际上学生对述说自己游戏经历和收获很感兴趣,此环节正是激活思维,发挥想象力,激发美好情感,结合自身体验加深对课文主旨理解的好机会,教师却没能好好保护和发展学生的这种想象力,而将他们回答此问题的积极性给生生扼杀了。结果宣布下课时,距离下课时间还有大约2分钟。

总而言之,整堂课基本呈现了预设的各个环节,基本实现了以下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学会品析本文优美雅致、自然清新的语言,在一定层面上寻找和品味了本文“美点”。课堂结构较紧凑,教学过程较流畅,板书简洁明了,能对学生的回答作必要的点评或引导。

当然,笔者执教的这节课,离“美文美教”更高的境界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存在的不足总结如下:首先,这节课的教学环节虽然简单清晰易操作,但是过于“平面化”,没有体现层次和梯度,不能很好地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虽然笔者能引导学生发现、品味和归纳文中的“美点”,但更多的是“蜻蜓点水”式的点拔,没有进行深入探讨。其次,未能充分地以“审美”眼光看待学生的回答,当看到学生回答得不够完善时就忍不住代替回答,也没能充分发挥学生交流合作的能量。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学会用“审美”眼光欣赏学生的个性回答,挖掘“美”的潜质。再次,未能充分发挥“美读”教学的作用。《竹影》具有音乐之美,是进行“美读”的好范本,然而真正到了课堂上,笔者却未能很好地落实朗读的训练,只进行了一次教师范读,两次学生个别读,两次全班齐读,对学生的朗读也没有进行更为细致到位的指导,失去了一些美文美教的契机。

语文课堂教学永远是“不完美的艺术”,需要语文教育工作者不断完善和超越自己。如何有效引导学生进行美点寻踪,抓住美文的各种“美点”,达到余映潮老师所说的“美文美教”的目标,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责编 秦越霞)

猜你喜欢

竹影教学反思
月夜情思
五尖山点将台
偶感
竹影垂帘
铜铃山中
竹影金秋(七绝)
新课改后的高中美术教学反思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
对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的反思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