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读写景类文本的“美”

2015-08-18王春玲

广西教育·A版 2015年7期
关键词:写景文本

王春玲

【关键词】写景 文本 《三亚落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7A-

0046-01

语文教材中的写景类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在小学阶段,学生阅读、理解和体悟写景类课文有一定的难度。那么,教师应怎样对写景类文章进行教学呢?笔者认为,教师应突破“现实风景”的限制,将教学的视野指向语言、指向情感、指向学生,引导学生读出文本的“情”,品出文本的“味”,悟出文本的“旨”。为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铺设情感基石,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深刻品读文章内蕴,感受语言文字魅力,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读出写景类文本别样的美。

一、领略写景类文章的语言美

笔者曾聆听一位教师执教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三亚落日》一课,在演绎“三亚美”环节时,教师通过多媒体,以其高超的图象编辑能力,向学生展示了洋溢着热带风情的三亚风光——湛蓝的海水、碧玉般的椰子树、软软的细沙、低空飞翔的白鸥、热情的伴侣……一幅幅画面将三亚的风景尽显学生眼前。诚然,对于教师来说,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运用现代化手段为教学服务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教师不能把文本里的风景等同于现实中的风景,文中的风景不单单是对现实风景的再现,更是作者结合自身感受,经过遴选、组合、打磨后呈现出的风景,既反映了现实中的风景,又体现了文字的优美,渗透了作者的深刻情感。

写景文章大多文字优美、词汇丰富,在教学这类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的方法,适当进行词句的理解和扩展训练,以丰富学生的语言。如课文《三亚落日》通过“海、椰子树、白鸥、细纱、落日”等典型景物的挖掘与描写,将具有浓浓热带风情的三亚展现出来,让人心旷神怡。又如“蓝蓝的天与蓝蓝的海融成一体,低翔的白鸥掠过蓝蓝的海面,真让人担心洁白的翅尖会被海水蘸蓝了……金灿灿、亮闪闪的,软软地暖暖地搔着人们的脚板,谁都想捏一捏、团一团,将它揉成韧韧的面”,句中一连串叠词的运用展现了三亚之美。教师抓住重点词句带领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语言的巧妙,适当进行词句的理解和训练,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二、感受写景类文章的情感美

清代学者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同样,在写景类文本中,作者常常把自己的感情融入所描绘的景物之中,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使学生体验文本中蕴涵的丰富情感,通过审美体验得到心灵的熏陶。《三亚落日》这篇文本中并没有谈及作者的情感,教师可通过“还原分析”句子的方法引导学生设想:“如果没有了作者的幻想,三亚的落日会是怎样的呢?”教师将原文句子“活跃了一天的太阳,依旧像一个快乐的孩童。它歪着红扑扑的脸蛋,毫无倦态,潇潇洒洒地从身上抖落下赤朱丹彤,在大海上溅出无数夺目的亮点”与改后的句子“活跃了一天的太阳,依旧是那么灿烂夺目,太阳光照耀在大海上,海面上闪烁着无数的亮点”作对比朗读,学生就可以发现,原文中的这句话由于有了作者的想象和情感的融入,文字就多出了一份温度和韵味。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体会其他句子,如“最后像跳水员那样,以一个轻快、敏捷的弹跳,再以一个悄然无声、水波不惊的优美姿势入了水,向人们道了‘再见”等,体会作者对三亚落日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三、感悟写景类文章的结构美

文章的结构是作者对生活美的独特发现、理解与创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文本是学习的媒介,文本中的风景只有被学生认同,这个风景才更美,更有价值。在《三亚落日》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领略文章语言的美,还要让学生感受情感的真,领会文本布局的妙。教师引导学生首先体悟课文“开门见山”述说三亚落日“真有诗意”“美妙绝伦”,让人欲罢不能,正当人们急于欣赏三亚落日这一美妙风景时,作者却宕开一笔,把笔触伸向了三亚的海滩,伸向支撑这一落日的整体落脚点,接着通过对落日的三种想象——“快乐的孩童”“大红灯笼”“跳水员”,将作者喜爱的“情”与落日美丽的“景”融为一体,给人以无限的遐想,最后文章在一句“哦,三亚落日”中戛然而止,给人以意犹未尽之感。教师只有带领学生慢慢品读文本,认同文章的结构之美,才能于“风景”之外创造出更美的“风景”。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教师在写景类课文教学中,带领学生细细品味文中精美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在充分感受语言文字魅力的基础上,体会写景类文章语言的美、情感的真、布局的妙,领略文本的别样风景。

(责编 杨 春)

猜你喜欢

写景文本
回忆,也是写景的利器
如何写好写景作文
写景的妙招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写景篇:写一种自然现象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用叠词写景
写景还需“三板斧”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論《柳毅傳》對前代文本的繼承與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