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古斯塔夫”无后坐力炮
2015-08-17汉威
汉威
由瑞典设计生产的“卡尔·古斯塔夫”无后坐力炮是一款历经考验的经典武器。它的作战历史几乎和AK系列突击步枪一样长,因为最初由瑞典FFV公司所属的卡尔·古斯塔夫工厂生产而得名。这款小炮在北约和西方军队中长期承担步兵班组支援武器,其地位堪称西方阵营的RPG。
瑞典军工企业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开始研制基于戴维斯无后坐力原理的武器系统。在当时的战术背景下,班组反装甲武器有三种主要的技术途径:来自于一战经验的反坦克步枪、在二战期间盛行的火箭筒,以及后来的无后坐力炮。但瑞典军工部门却设计出一个杂交方案:采用无后坐力炮式发射原理的反坦克枪。
这款名为“卡尔·古斯塔夫”M/42的20毫米反坦克枪采用单发装填和发射,全枪重11千克,全枪长1.45米。它使用弹药20*180R有底缘穿甲弹,初速高达950米/秒,100米垂直角度可以击穿40毫米装甲,最大射程300米。M/42采用最典型的戴维斯无后坐力发射原理,枪膛后方敞开,发射药点火后从后膛高速喷出并提供推动弹头出膛所需的高压——实际是将弹头“吹”出炮口。这是全球第一款轻便的肩扛式单兵无后坐力炮(美国的M18 57毫米无后坐力炮要比它晚若干年,而且重达20千克只能作为班组武器)。发射小高炮穿甲弹的20毫米反坦克枪,如瑞士的“苏罗通”、芬兰的“拉蒂”反坦克枪等产品,总重量高达40~50千克;日本的97式反坦克枪重达68千克。即使轻一些的苏制PTRD 14.5毫米“捷格佳廖夫”反坦克步枪,其总重也有16千克,需要两名士兵抬着携行。而采用无后坐力发射原理的M/42整个系统的重量却比这些常规原理的反坦克枪要轻很多,仅有11千克,一名士兵就可以携带,并能够以立姿、跪姿和卧姿发射。虽然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发射时醒目的后喷火焰,以及每发射20~40发穿甲弹就需要对尾喷管被烧蚀的关键部件进行更换(在后来84毫米无后坐力炮上根据上述经验,取消了这个隔板设计)。
从结构来看,M/42这门小炮的已经具备了后来84毫米“卡尔·古斯塔夫”无后坐力炮的主要元素:喇叭口形状的文氏管(文丘里管),利用管径变化来造成气压差,达到加快火药燃气后喷的速度;枪弹的药筒尾部敞开,以实现火药气体后喷;前置的小握把和贯穿发射筒下侧的击发机构,可拆卸的肩托,乃至辅助携行的小提把都与后来的84毫米无后坐力炮有几分神似。
M/42反坦克步枪甚至还有一具光学瞄准镜,要知道它还是一支发射高速钢芯穿甲弹头的小炮!在那个时期班组反坦克武器基本属于心理安慰武器,很多反坦克枪的设计穿甲能力不过一二十毫米,在坦克首装甲比较薄的条件下,倒也足以鼓舞步兵的士气。
然而,坦克装甲技术发展很快,到了1939年新设计的坦克已经没有一款的装甲防护能力低于30毫米。瑞典只造了不到一千具M/42无后坐力反坦克枪就发现,即使M/42这样的反坦克枪性能佼佼者也已经不好使了。当瑞典人获得德国工程师纽曼发明的空心装药技术之后,结合M/42设计和使用中的一些宝贵经验,采用大口径破甲弹头的无后坐力炮就应运而生了,它就是后来被命名为M/48的“卡尔·古斯塔夫”84毫米无后坐力炮,瑞典军方给它的命名为“榴弹步枪”。
“卡尔·古斯塔夫”84毫米无后坐力炮的结构简洁而优美,包括炮管、击发机构和瞄准机构等部分。炮管采用合金钢制成,近年来较新的改进型采用了钛合金和碳纤维衬层来减重。与大部分苏式无后坐力炮的滑膛设计不同,“卡尔·古斯塔夫”的炮管导向管内有24条膛线,通过自旋使炮弹保持飞行的稳定,因此与苏式无后坐力炮相比,能在较远距离上保持较好的精度。发射筒的尾部铰接了喇叭状的尾管,扳动把手即可向左侧打开用于弹药的装填和退壳。无后坐力炮连续发射多发炮弹时炮管温度很高,因此炮管覆盖有隔热材料保护射手。此外炮管前部还有一个可拆卸的卷边工艺防护罩用于防止前喷火焰伤人,这个部件很像北欧家庭炉灶上的烟筒口,因此它又被瑞典军人称为“烟筒”发射器。
发射筒设有击发手柄和瞄准镜支座。其中,发射筒下方的长管容纳了击发弹簧和击锤,将握把、扳机与筒尾击针连接在一起,并设计了手枪式的握把和手动保险。在发射筒下侧还设计了用于垫肩的托架以及可以拆卸或调节高度的小型两脚架,用于为精确瞄准提供稳定的支撑。在击发手柄前方另外还有一个前握把,用来改善不同姿态下的瞄准,降低手臂的疲劳。整个武器系统重心设计合理,前后平衡,虽然分量不轻但恰好都落在射手肩头。
“卡尔·古斯塔夫”无后坐力炮采用有药筒的弹药结构,这一点也和普遍采用药包的东方阵营无后坐力炮弹药不同。铝合金药筒用以承受发射时的绝大部分火药压力,药筒底部只用一层可被冲破的塑料隔板实现密封,点火后垫片被火药气体吹除,火药气体后喷实现无后坐力原理发射。底火位于药筒底缘侧面,在底缘上开有一个对正缺口用于对底火和击针的定位。
无后坐力炮发射筒的左侧安装了一套觇孔-准星式的机械瞄准具,但这套瞄具只是后备手段。从最早的M/48型开始,瑞典就配发了放大倍率为2X或3X的光学瞄准具。对于这种射程超过千米的直射火炮,没有光学瞄准具是很难保证有效瞄准的。近年推出的M3型,其光学瞄准具功能细致,不仅能提供测距分划,还可校正药温和风偏,尤其是药温校正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坦克炮的火控系统。
在火炮之外还有一些重要的附件,包括一套觇孔式炮膛校射装置,可安装在筒口和筒尾对光学瞄准具进行战场校正。一套使用内嵌枪管的训练装置,可发射6.5毫米步枪弹或7.62毫米步枪弹来模拟84毫米炮弹的弹道。这套装置非常适合在一些场地有限的靶场开展训练。考虑到膛线清理的问题另外还配发专用的齿轮状擦拭工具,这也是滑膛无后坐力炮所没有的。
“卡尔·古斯塔夫”无后坐力炮是一款精良耐用的武器系统,目前比较常见的M3型系统单价约10 000美元,高爆榴弹和反坦克弹的单价在500~1 000美元。其设计寿命为500发,但美军靶场测试中曾经发射2 360发炮弹仍然完好。
“卡尔·古斯塔夫”M/48最初只是一款反战车武器,但其84毫米的身管却是迄今班组武器中少有的大口径,要知道在其诞生前几年的中国抗日战场上,75毫米山炮已经属于师团一级的重炮。随着多种功能的弹药如多用途高爆、近距离作战的榴霰弹、发烟弹、照明弹以及延时引信的空爆弹等出现,“卡尔·古斯塔夫”迅速演变为一款多用途武器,成为精度威力俱佳的“单兵大炮”,进入美、英、澳、加、印等多国的步兵分队。瑞典军方将其命名为“榴弹步枪”,而美军和英军则常常将其称为“狙击炮”。
在“卡尔·古斯塔夫”多年的战斗生涯中,与阿根廷军舰的对阵是最为传奇的一幕。1982年马岛战争爆发,一支20余人的英军特战小队奉命据守南乔治亚岛,阿根廷海军的登陆舰队派出一艘购自法国的护卫舰对英军小分队进行压制。由于100毫米舰炮故障,阿军护卫舰抵近到550米左右距离,企图用20毫米和40毫米高炮打击英军,但它立刻遭到了来自岸上的英军步兵坚决反击。步枪子弹“呯呯啪啪”打在舷侧,虽然命中200多个弹孔,但无法造成实质性损伤,直到一枚“卡尔·古斯塔夫”的高爆弹突然打来。
这是一枚近失弹,却造成了意外的杀伤效果。它穿过水面命中护卫舰水线以下,造成了类似鱼雷的毁伤效果,将阿舰靠近水线的右舷打了一个洞。爆炸不仅造成6名阿军水兵伤亡,还打坏了舰内的电缆,造成1门40毫米高炮,1具飞鱼导弹发射架损坏,并击伤了100毫米主炮的炮座。阿军急忙将护卫舰掉头驶出港外,对100毫米舰炮进行抢修使之恢复炮击,远远地与英军炮组形成对峙。一个小时之后,势单力薄的英军认为已经给阿军登陆部队造成非常意外的阻滞,战术目的已经达成,遂派出军官投降。这枚炮弹破坏了阿军护卫舰50%的战斗力,导致该舰当天下午就脱离战场返回船坞进行维修,并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无法出战。被俘的22名英军步兵和炮手受到阿根廷海军英雄般的欢迎,英军指挥官获释后还获得了英军杰出十字勋章。
冷战结束后,由于(俄系)坦克的数量威胁不复存在,类似“卡尔·古斯塔夫”这样的班组重型反坦克武器的重要性有些下降,很多国家开始换装更轻便,射程和通用性稍差一些的一次性火箭筒,但此后的一些局部冲突又使得“卡尔·古斯塔夫”有机会重新披挂上阵。
“卡尔·古斯塔夫”的最大射程是1 250米,比RPG的有效射程多350米,比XM25自动榴弹的射程多650米,在这个距离上仍然有很好的精度,尤其在采用新的光电瞄具之后。远距离交火究竟有什么样的意义?参考一下阿富汗的战术就有了答案。塔利班武装分子通过多次交火熟悉了美式班组枪械的射程之后,常常在七八百米轻武器射程之外,一边冷不丁地用高射机枪或RPG进行袭扰,一边观察联军步兵与空中作战飞机为空地支援的问题打嘴仗。此时美军现役的AT-4火箭筒、M72火箭筒,M141 SMAW都有些鞭长莫及,因为它们的射程基本都在500米上下,而且精度下降相当明显。在联军空中支援到达之前,只有准头差、速度慢的迫击炮可以压制这些武装分子的火力点。而使用“卡尔·古斯塔夫”不仅可以和他们对射,甚至能在敌军在山脊上集结之前就远远吊打之,成功挫败和打散过一些尚未成型的袭击企图。
弹药的多样性和威力也是它的一大亮点。在youtube的视频显示,联军加拿大部队用1~2发炮弹就可以打掉塔利班分子据守的机枪火力点。曾经在游骑兵服役的美军军士杰克墨菲回忆说,“有一次在萨马拉省搜查可疑人员,我们让村民都到街上来接受检查,但有间房屋的人不肯出来,非常可疑。让翻译喊话很久也不奏效。我们投了震撼手榴弹,无效。继续喊话,往院子里投破片手雷作为最后通牒,对方仍然死扛并报以射击。这时候有人打了几发M203,叫翻译喊话……最后我们说,把‘大鹅’(野鹅Goose的发音和Gustav接近)整来吧!赶快了结了这些家伙。”墨菲用“卡尔·古斯塔夫”打了第一发多用途高爆弹,准确地打进了窗户(他可以在600米距离上用这门炮打中窗户),这时候又有人说省着点用,还是用训练弹吧,“这种填了水泥的炮弹一发打烂了房门。然后我们向室内补了一发燃料空气弹终结了一切。“卡尔·古斯塔夫”打过的目标建筑基本不用去做毁伤评估(即补射)。”
无后坐力炮的人员配置为双人组合,炮手只负责携带炮身,不带弹药,由于负荷颇重,驻阿联军的炮手常常只带一支M9手枪作为自卫武器。弹药手负责弹药的携行和射击时的目标搜索及弹着点观察,通常联军的徒步巡逻炮组会携带2枚多用途高爆榴弹,1枚训练弹(用于破门),1枚发烟弹,1枚温压弹,这样的组合比较奏效。而在北欧,由于军人体力强悍,炮手不仅负责携行炮身,还要额外背负一支G3自动步枪,这里的M/48还是最老款最重的14千克版本。不过在瑞典陆军的行军演习中很多情况下发射筒是放在卡车或步兵战车上运输行军的。在加拿大陆军中,每个射手除了携带1具M3无后坐力炮,还有体能携带1支C7步枪作为个人武器,副射手携带4发炮弹和1支步枪。
就像AK的可靠性被很多人神化一样,“卡尔·古斯塔夫”也被很多老兵夸得神乎其神。实际上它也有一些难以改进的痼疾。例如,机械瞄具和光学瞄具容易被碰歪,携行时要格外留意。手动保险不是很牢靠,一旦误触走火会把周围士兵轰得焦头烂额,因此在行军过程中“卡尔·古斯塔夫”的炮手绝不会在膛内带弹携行。需要进行充足的训练,四种弹药的引信设置有各自的要求,在战斗中一旦弄混出错,就会浪费掉一发炮弹等等。
“卡尔·古斯塔夫”84毫米无后坐力炮并不是火箭筒,但由于其东方阵营的敌手RPG-7的存在,常常被民间误称为“火箭发射器”。这一对冤家确实有很多类似的地方,比如都具备相当强悍的破甲能力,均列装到班组一级,在反装甲的性能指标上各有长短但差别不是很明显。
“卡尔·古斯塔夫”无后坐力炮优点在于,首先它的初速更高,在使用不同类型的弹药时的炮口初速在210米/秒~255米/秒之间。由于弹丸靠膛线赋予自旋和弹道的稳定,因此精度和射程更远,最远可以打2 000米以上,虽然此时的射击已经接近曲射概念。而RPG7的有尾翼火箭弹更容易受横风干扰,在1千米及以外距离上的命中率能降低到4%,基本只能靠蒙。
其二,采用有药筒弹药,以及从尾部装填的特点,使M3的发射后残留物少,发射速度比RPG更快(每分钟6发),药筒也可以带走一部分热量使得持续射击不存在发射筒过热的情况。另外“卡尔·古斯塔夫”的弹丸飞行中不会留下烟迹,尾迹也没有RPG火箭弹那么显眼。
“卡尔·古斯塔夫”系统最大的缺点在于重量和体积,14千克的总重对于大块头的北欧士兵来说可能不算什么,但对中等体型的士兵来说负荷明显过重,尤其是持续的徒步作战中更容易疲劳。在徒步行军中背负一具这样的发射筒行军30千米,很多人一定会想扔掉它捡起一次性的轻便火箭筒,所谓“胃疼的查理”(与“卡尔·古斯塔夫”谐音)的诨名也因此而来。相比而言,它的对手RPG-7火箭筒同样有多种功能的弹药,发射筒质量更轻、体积更小,并且由于采用火箭助推和无后坐力的双重发射原理,允许在特定的室内条件下发射。目前最新型的“卡尔·古斯塔夫”M4采用钛合金发射管外层包覆碳纤维,重量大幅度减轻到7千克左右,这一情况已经大幅度改善。
另外,无后坐力炮炮弹引信解除保险的距离在100米左右,在巷战中如果接战距离在50~70米,常常命中不炸。而RPG7火箭弹的引信解除距离是20米,则可以大胆地与T-72坦克面对面对决。
此外,作为无后坐力武器,尾喷火焰也是一个格外需要注意的问题。发射前要留意后方不要有砖瓦碎石、家具桌椅乃至各种容易被喷飞的板材树枝等等,这些东西会被吹得漫天飞舞,而且有被引燃的可能。另外,超过45°仰角亦不能保证安全发射,如果在作战中不慎被尾喷的高速气流打伤,无疑会造成非战斗减员。
尾喷气流的噪声和超压也相当有杀伤力,有美军教官每次训练发射25发以上的炮弹,即感觉到呼吸不畅,疑似肺泡和支气管受到超压震伤充血。一般建议每次作战每人最多发射不超过4发炮弹,对于呼吸系统才是安全的。英军也有记录,有士兵第一次实弹训练中就因为发射时的噪声造成听力损伤15%,而美军第75游骑兵团的案例则更多,火器排的老兵曾经因为无听力防护状态下打无后坐力炮,造成80%听力损失。此外一些研究还针对“卡尔·古斯塔夫”调查过超压和噪声对脑部可能带来的损伤。
本期插四中,这名捷克陆军第45空降营的士兵使用的是一具M3型新款“卡尔古斯塔夫”无后坐力炮。图中清晰反映了M3型改进的细节:前后贯通的炮膛和膛线,薄壁炮管外层包裹了厚厚的复合材料外管,光学瞄准具座上安装了一台法国产的热像瞄准具。捷克陆军是阿富汗多国安全部队的成员,因此对美英部队“卡尔古斯塔夫”在山区作战的性能有深刻印象,并在2005年就开始列装。由于M3型“卡尔古斯塔夫”只配备了白光瞄准具和机械瞄准具,在山区夜间作战时颇有不便,捷克军方已经与法国SA? GEM公司合作,将其“利剑”多用途热像系统移植到”卡尔古斯塔夫“上。这种使用5号电池的热像仪重量仅1.5千克,对单兵大小目标的探测距离达6 000米,原本搭配法军的FE? LIN未来士兵系统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