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古皮艺·初新代:年轻小皮匠上演“玩皮”的魅力
2015-08-17张韵文
张韵文
【一针一线打磨慢生活】
世界知名的奢侈品牌几乎都是靠皮具起家,皮具作为具有历史责任感的生活道具,充当着各个角色。一些顶级皮具已经远远超越了其基本功能,超越了其原有价值,于巅峰处演绎着更复杂的美感与文明。纯手工制作皮具主张用原生态的材质和全手工式的劳作来完成产品,想要传递的是那一针一线的纯手作带给人们流水作业所缺失的个性和温暖。皮具的制作更是追求到极致,爱马仕在挑选皮料时,哪怕皮料上有一条纹路歪了,整张皮料都会被淘汰。在皮艺制作的过程中能好好体会慢生活的细致品质,用心去制作,用心去生活。因此,「玩皮」的魅力吸引着人们开始追求并拥有皮革制品。也许它们已并不奢侈,而且逐渐成为必需品,但其讲究的工艺和制作过程也吸引着众多手工爱好者尝试,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特点:热爱手工艺,极具耐心,能够潜心花大量时间完成一件作品,以完美为最终目标。起源于远古的皮艺在新生手作者的诠释下又会是一种怎样的面貌和味道呢?
【关于初接触】
从小就非常迷恋手工皮具,每张真皮都有它自身独一无二的纹理、色泽,喜欢那种自然质朴的质感,以及它与生俱来能记录岁月的神秘能力。
高中的时候就有过学做皮具这个念头,可是那时也只能是想而已,功课繁重的日子根本没有可能花那么多时间静下心来做想做的事情。直到大二,有一段时间觉得特别不开心,因为学校课程比较轻松,每天上完课回到宿舍无所事事,像个闲人,生活没有生趣。
不学习也不找事情做,这样的状态维持了好一段时间,突然意识到如果再这样下去的话我的大好青春应该会毁掉,于是“成为皮匠”的梦想又开始一点一点肆无忌惮地占据了我的心。终于我行动起来报读了手工皮具课程,认真学习并自己能够做出成品后我对手作的喜爱有增无减,我想一直做下去!
【关于家人】
其实,牛皮、针、线和女生的手指,并不是一个和谐的组合。从入门到进阶,随着制作难度的加大,扎断针、手指磨出血等都有遇到过。渐渐地,我的手指也有了职业特征:茧。 做手工皮具花费的时间和精力都很大,一个最简单的手工长款钱包大概需要四、五个小时,结构复杂的小卡包可能花费更长的时间。对于一个大学生而言,专心做皮具占据的时间是比较多的,家人对这个并没有很大的意见,这点让我感到踏实。
最开始报名学皮具的费用就是姐姐帮付的,他们对我一向不会有太多限制,会认为年轻人想做就去尝试一下吧,他们可能不太理解我做的到底是什么,但却会无条件去支持我。让我有这样一个自由轻松的空间去一点一滴地积累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在我公布创办皮具工作室的时候还很积极地帮我宣传,还有我的朋友们,所以我非常庆幸和感激。
story
我妈妈一直以为我是用缝纫机来缝制皮具的,然后有一次她问我能不能帮家里的木椅做皮的坐垫(连起来可能有十几米),然后我就一脸惊呆的样子,她就说:“你不是用机子缝的吗,应该很容易吧”,然后我只好无奈地拒绝:“不是…手缝的…”然后就换来她一脸质疑的样子了。(带泪笑表情)
information
昵称:DAN
年龄:19
职业:学生/皮艺手作人 微博:@控制狂DAN 微信:CALLMEDANDAN 爱好感言:手工制皮的过程能令我静下來,学会坚持和细致
以前我是那种坐不住的人,只要一闲着便会觉得无聊心里受不了,没有什么耐性。也是比较容易冲动的人,连选择爱好也会冲动。从小到大对很多事情都感兴趣,只要想学就会马上去学,所以学过很多种才艺。但同时我也是个非常“三分钟热度”的人,很多东西连皮毛都没学到就已经放弃了。 以前会觉得这样不好,什么都只学一点只会一点,却没有遇到真正想坚持的一种追求。可是现在发现,要尝试过、做过了才知道,到底什么是真正喜欢和值得付出的。
入门级小皮包DIY课程让你30分钟体验定制魅力!
刚刚成为皮具手作人不久的DAN,和其他皮匠一样都有着传承这项手艺、文化的使命感。扩展工作室的规模并开设教学项目,是DAN接下来要努力的下一个目标!
【关于制作工具】
锤子:适用于敲击菱斩等需要垂直刺穿皮革的工具,敲打皮革。研磨片:进行皮革边的修磨,使毛糙的皮边细密平滑。美工刀:用于裁切皮革。打磨棒:常用在给皮边最后阶段的磨平抛光处理。圆冲(大、小):皮革专用的打孔器,有不同直径的尺寸选择。一字斩:适合用于磁吸扣、和尚头、包锁拧锁的安装使用,在多制作环节都有重要的作用。圆角斩:适用于皮革的圆角处理。菱斩:用于在皮革上打出缝线的孔,打孔前要在皮革下面垫塑胶板或者垫橡胶垫保护斩尖不会扎到桌面或其他硬物而受伤。夹子:粘合皮革时用于辅助固定。菱钳:适用于直线部分打孔。线剪:用于剪裁缝线。边线器:可以调节宽度,在革上压出精致的缝合边线,沿线用菱斩打孔缝合。钢尺:用于精准度量长度。切割垫:用于切割皮革时垫在桌子上,既保护桌子又保护刀具的刃口和工具。
制作篇
制作前必须保持心境平和,开始吧!
钱包、卡包适合用硬身的皮来制作,即使同一块皮的厚薄也有不同,选择偏硬的部分。初学者应多练习用手部触感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