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透视中国汽保市场2015

2015-08-16文:孙

汽车与驾驶维修(维修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汽保工具转型

文:孙 磊

透视中国汽保市场2015

文:孙 磊

一、2014年中国汽保行业回顾

2014年的中国汽车后市场突然间变成了资本市场的宠儿,其源头来自于互联网思维的推动。于是乎,各种汽车服务相关的互联网公司,不管其经营模式是否经得起推敲,你方唱罢我登场,大家似乎都成为了汽车后市场的“砖家”。互联网思维、O2O、连锁经营、反垄断、技术开放及转型等成为了2014中国汽车后市场的关键词。

然而,汽车后市场虽然被炒得火,但是与汽车后市场息息相关的几个细分领域,除了零配件和汽车用品外,汽保设备行业和汽车服务业的主体—各种规模的汽车维修养护企业并没有受到太多的关注。汽车服务企业难以热炒,有各方面的因素:人力资源、专业技术及场地设备等等,专业性太强,其中很多比较敏感的地带被资本市场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而汽保设备领域,则是由这个行业的特殊性导致的。

1.产品严重同质化

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为了满足不同的维修需求,汽保设备工具产品技术应该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势。然而,中国的汽保市场依然沿着传统的轨迹缓慢发展,显得有些暮气沉沉,产品同质化非常严重。这在AMR2014北京国际汽保展的现场表现得尤为明显。3D四轮定位仪、无尘干磨机、铝合金车身焊机以及大轮毂轮胎拆胎机、动平衡机等,这些在2年前还是“高大上”的产品,仿佛一夜之间就成为汽保展上的“大路货”。对维修行业有利的是,原本昂贵的产品价格呈跳水式下跌;不利的是,那些貌似乡镇企业产品的质量让维修企业难以判断。

2.“技术研发等于慢性自杀”

这是汽保行业的某位大佬对于行业现状的一种调侃。在发达国家,企业在开发新产品时,都会想办法绕过同类产品的专利,避免侵权;然而在国内,同类甚至高仿产品在同一展馆展出,大家相安无事,这也是中国特色。其实很多企业成立之初还是非常重视研发的,即使最初是通过模仿赚得第一桶金,但是有些企业模仿惯了就逐渐丧失了研发的意识,还有些企业在投入成本研发出新产品后,却很快被别人模仿,因而丧失了研发的信心。这样的市场大环境造成了汽保设备行业的新产品、亮点产品在逐渐减少。

3.品牌化、规模化的汽保产业格局难以成形

虽然汽保展会的规模越来越大,展商越来越多,产品看似越来越丰富,但是细算一下,真正在维修企业中常用的设备工具种类并不多。这样大的汽车后市场,应该很容易产生一些汽保业的巨头,在品牌、规模上成为业内的领头羊。然而现实却告诉我们,目前国内的汽保行业经过10多年的快速发展,虽然产业规模不断增大,但是品牌化、规模化的业内领头羊依然匮乏。目前只有故障诊断仪、喷枪等寥寥几种产品能够有行业领头羊的存在。一流企业做标准,如果行业缺少一流企业,那么标准就会混乱,行业发展必然无序。

二、2015年中国汽保行业转型发展思路

那么,经过2014年中国汽车后市场的喧嚣之后,2015年的中国汽保市场是否还会按照以往的节奏发展呢?笔者认为不会,主要原因有2个方面:其一,2014年9月,交通运输部联合发改委、教育部、环境保护部等十部委共同发布了《关于促进汽车维修业转型升级 提升服务质量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中正式将汽车维修业定位于民生服务行业,这意味着这一行业的社会地位将被重视和提升,也意味着这一行业蕴藏着更多的商机。而作为维修行业的关联行业,汽保行业势必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为维修行业提供能够促进维修企业保质、增效的汽保产品。其二,2014年是中国汽车后市场的“互联网思维元年”,在各种产业评论、跨界论坛的轰炸下,汽保商们的发展观念或多或少要受到影响。“变则通,通则达”,相信为了今后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汽保商们在2015年都会加快转型的步伐。

转型是需要时间和投入的,转型的方向也是需要经过市场调研的。在此,笔者结合自身对汽车后市场的观察,为汽保商们提供几点转型的思路。

博物馆本身就一个品牌,在场馆内具有各种丰富的珍藏品,这些珍藏品都具有非常深厚的珍贵性,不得不说,这些珍藏品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对于博物馆来说,其产品必定具有其独特性,并且还将以珍贵度为基础,形成博物馆本身独有的文化创意品牌文化,通过将创意和科技融入到博物馆的文化产品中,使珍藏品的珍贵性和浓厚的历史文化,通过文化产品发挥其升值的社会效益以及树立浓厚的品牌文化。另外,通过各种营销方式使文化产品形成独特鲜明的品牌,让人们对博物馆的文化品牌具有更深的认识,使博物馆在受众中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1.便捷的专用设备工具更具有市场竞争力

无论是笔者所在《汽车与驾驶维修》杂志主办的“中国汽保设备行业10佳评选”,还是与北京通联国际合作的“2015北京国际汽保展亮点产品评选”活动,获得维修行业专业评委好评的,是那些针对汽车维修企业需求进行开发的专用设备和工具。这些产品往往体积小,使用便捷,能够帮助维修企业解决很多通用设备难以解决的问题,真正反映了生产厂商对于维修行业的了解程度。

另外,根据《指导意见》要求,整车厂商未来必须要开放维修技术和资料。对于综合维修企业来说,有了维修技术资料还不够,还需要一些专用的工具,才能保证质量、提高工效。所以,工具生产企业如果伴随技术资料的开放,适时开发不同车型必须的专用工具,或者针对一些维修困难的部位开发便于维修的工具,势必获得市场的青睐。

2.诊断设备智能化

目前的诊断设备供应商提出的云诊断还处于概念阶段,不如更实际一些,根据检测出的各种数据提供相应的维修方向,并有严格的流程指导维修人员一步步操作。如果维修人员想偷懒,仅凭经验判断,不按照流程操作便进行下一步,则故障诊断设备将拒不执行,而且即便故障车辆的问题已经解决,车辆的故障指示依然存在,除非维修人员完全按照流程进行操作,直到故障排除。

目前大多数的诊断设备,只是提供检测数据供维修人员参考。如果将检测、诊断、维修与流程相结合,将有助于提高一次性修复率,而且车辆故障排查得更彻底,维修质量得到了保障。

不仅仅是诊断设备,其实很多维修设备都可以采用这种设计思路,从硬件上彻底杜绝维修人员凭经验修车的陋习。

3.顺应汽车维修行业发展的需求

在十部委《指导意见》中,虽然主要内容都是与维修行业相关,但是汽保行业也可以从中需找商机。例如,《指导意见》中再次提出鼓励连锁经营、鼓励规模化发展、鼓励专业化维修,这些看似针对维修行业,其实汽保行业也适用。

例如,汽保企业是否可以与业内同行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共同为连锁经营、规模化发展的维修企业提供资源配置效率最优的解决方案,提供设备工具的采购、安装、售后服务以及技术培训等一条龙服务。再比如,专业化维修需要专业化的维修设备工具,能否以专业化的维修设备工具为依托做连锁经营。虽然《指导意见》的内容概括性很强,但是它代表了维修行业的发展趋势,只要对其深入研究,可以发现汽保企业能够做得很多。

另外,针对汽车后市场的变化,汽保企业也需要快速反应。例如,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下,2014年掀起了电动汽车发展的第一次高峰。那么,针对电动汽车售后服务,汽保企业能够提供什么样的专业设备和工具?

2014年汽车后市场还发展出一种新的服务模式——上门保养。据笔者了解,很多提供上门保养的服务商,其服务车内的工具并非专门定制,而使用的车辆举升设备也是五花八门。那么汽保商能否为上门保养的服务商提供服务车、专用工具车、便携式安全举升设备呢?

4.顺应互联网发展的需求

目前,很多汽保企业的产品还很传统,例如很多诊断设备甚至不具备数据抓屏的功能。如今已经来到移动互联时代,汽保商们也应与时俱进,在产品开发方面融入这方面的思路。例如手持诊断设备可以作为移动终端,故障车辆当前状态、诊断数据和维修过程可以即时截屏甚至拍照,发至企业的数据库,制作成客户的电子病历,或者随时通过企业数据库查找资料。也可以在诊断设备中设置朋友圈,维修人员有难以解决的问题,随时通过朋友圈与修车的朋友共同探讨解决方案。随着汽车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开始进入移动互联时代,汽保行业与互联网相结合也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汽车维修行业转型,更多的是思维的转型。以往是汽保行业有什么产品,维修行业就用什么产品。但是随着转型的深入,维修行业的主体地位不断加强,将会变为维修行业需要什么,汽保行业则生产什么,这才是汽保行业正常的发展思路。这样一种发展思路下,不能满足维修行业需求,不适应时代发展,还停留在最初的模仿阶段的企业,势必会被行业所淘汰。

猜你喜欢

汽保工具转型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波比的工具
波比的工具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转型
“巧用”工具
沣芝转型记
《中国汽保设备采购指南2015》隆重发布
传统汽保经销商未来生存之路
Automechanika Shanghai 2014 之“看” 汽保设备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