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内涵式发展背景下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2015-08-15吕西萍李道顺

武昌理工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内涵式发展课程建设内容

吕西萍 李道顺

摘 要:内涵式发展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是我国大学现代化发展的总体趋势。在此背景下,课程建设就成为大学教学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选择的焦点。课程是学校教育永恒的主题,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根本保障,是教学基本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本文以我校文法与外语学院为例,从课程建设现状入手,分析了学院课程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内涵式发展;课程建设;内容;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A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大学也进入了由原来的以硬件建设和规模建设为主的外延式发展,向以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为主的内涵式发展转变的关键时期。高校应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潮流,结合自身情况,制定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的发展规划,以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

武昌理工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是民办三本院校,其生存与发展取决于人才培养质量,而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建设水平的高低。课程建设是我校教学基本建设的中心环节和细胞工程,是教学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的重要标志。

一、我校文法与外语学院课程建设基本情况

(一)专业设置情况

目前学院已形成文、法、管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格局。2014年,我院开设英语、日语、法学、行政管理、汉语言文学、旅游管理六个专业,覆盖文学、法学以及管理三个学科。同时还开设了文学创作(作家班)、英日双语、英法双语、英语同声传译等特色班。

(二)课程开设情况

以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为例,在本学期,学院全职教师65人(其中25名大学英语教师),外教4人。本学期实施开发内化教学模式的教师8人。

学院总共开出91门(本科81门,酒店专科10门)专业课,实施开发内化教学模式的课程有8门。同时,所有课程已全部建立了课程档案、三习题库和试题库。

二、当前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学院课程建设在学校领导以及各职能处室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也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但在课程建设观念、教学内容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建设以及教学管理机制建设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揭示这些问题并提出对策,对进一步提高学院课程建设工作的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课程建设观念较为落后

目前我国各高校课程建设观念呈现出四种较为明显的倾向:即精品化、国际化、技术化以及实用化,而这四种倾向都过于关注课程建设的知识本位,而忽略了以人为本。我院在课程建设方面也不例外。大学课程来源于人,又服务于人,“为人”是大学课程的核心使命。“为人”的大学课程首先应尊重并维护人的地位,满足人的精神与物质需求,体现人的主体性;其次,大学课程的实施应遵循人的发展逻辑,其目标在于培养人的主体性人格和自由精神。

(二)课程内容建设过于统一化、系统化以及专业化

1 课程内容建设过于统一化

课程设置过于统一化,没有特色,学生没有足够的选择空间。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我院相同专业开设的课程基本与其他不同层次、不同规格学校相同;我院相同专业的所有学生都选择大致相同的课程,没有体现出学生的个性差异。

2课程设置过于系统化

课程设置过于系统化,形成大而全的课程体系,造成总课时量过大,学生自学时间减少。这种课程体系的安排,造成学生学习负担的加重,自学与选学时间减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难以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受到拟制,不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课程设置过于最求专业化

课程设置过于最求专业化,课程结构封闭性较强,开放性较差,学生特长素质的发展受到了限制,同时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三)教师队伍建设数量不足、质量不高以及结构不合理

我院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仍存在,主要表现为:

1课程团队建设很薄弱

每名教师承担若干门课程的教学任务,没有形成一个教学团队;教师承担的课程量太大,有的教师周课时量高达近30节,没有更多的精力进行教学研究和学术研究,教学效果难以提高。

2教师队伍质量亟待提高

教师队伍的质量问题,不仅仅是学历和职称高低的问题,而主要表现在实际教学能力、教学水平以及教学效果比较差上。我院教师队伍本身良莠不齐,加之有些教师教学缺乏经验和技巧,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水平以及教学效果方面存在较大差距,质量亟待提高。

3教师队伍结构也须改进

我院教师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年轻教师的比例过大,年龄扎堆现象比较突出,不利于形成良好的教师梯队。同时我院教师性别比例失调,导致有些工作难以开展。

(四)教学方法缺乏灵活性

我校实施开发内化教学模式,有效推动教学方法的改革。但是,我院个别教师仍然存在课堂教学“满堂灌”、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等现象。

(五)教材形式较为单一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教材不应仅局限于文字、书籍等单一的形式,立体化教材建设的需要显得尤为迫切。我院使用的教材还基本上以教科书为主,这种单一的纸质教育令学生感到枯燥无味,限制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六)教学管理机制建设不够完善

我院教学管理机制尚存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课程建设的质量。其表现为:

1院系两级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院级管理机制相对比较健全,但系级管理职责和机制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被动应付的管理状态比较明显,管理的主动性不强。

2教学管理制度执行不力

从制度的执行情况来看,奖励制度一般能够顺利执行,惩罚制度的执行较为困难,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管理制度在教师心目中的震慑力,影响了教学工作的严肃性和规范性。

3教学评价机制不完善

目前课堂教学评价以学生、督导为主要评价主体,这种评价方式忽略了教师的评价作用。实际上教学活动非常复杂,是教师、学生、教材及其他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混合体,其中存在不少难以量化的主观现象,如师生间的相互作用、个人情感、态度改变等。

三、 解决课程建设存在问题的对策

学院全面贯彻实施学校提出的“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以实施开发内化教学模式为特色,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根本,以就业为导向,以教学为中心的各项教学工作”的基本方针。在课程建设工作中,严把质量关,同时力求规范和创新。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如下切实可行的对策。

(一)建设一支胜任课程建设任务的师资队伍

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确保课程建设的关键。学院积极鼓励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高级职称教师承担核心课程建设任务,全面负责课程建设;通过课程培训、参加教学研讨会、校内外教学交流、组织课程教学研讨小组、个别指导等多种方式提高青年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促进其尽快具备高水平讲授和主持课程建设的能力。

(二)科学制定课程建设方案

根据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定位和课程所属学科(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作用,科学制定课程建设方案。课程建设方案包括课程建设和改革的具体目标和思路、主要任务、具体措施、预期效果和年度计划等内容。课程建设方案需经相关领域专家评审、学院学术委员会讨论通过后方可实施。

(三)严格实行课程负责人制度

学院的每一门课程都具体确定课程负责人。课程负责人是课程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在学院专业建设领导小组的具体指导下组织开展课程建设工作,负责拟定和组织实施课程建设方案,主持完成学校规定的课程建设的主要任务,完善课程教学基本建设,形成完备规范的课程建设档案。

(四)规范制定课程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课程教学的规范性指导文件,是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我院对教学大纲的编写工作非常重视,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其内容为:课程负责人在编写教学大纲时,应严格依据学校制定(修订)教学大纲的原则规定;应体现创新精神,符合培养目标要求,服从课程体系结构及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体要求,防止片面追求局部体系的完善而忽视整体课程体系结构的倾向;应积极吸收近年来课程改革的成果并将其固化到教学大纲中。教学大纲的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基本要求、实践性教学环节要求、学时学分分配及必要的说明等部分。教学大纲需经过学院学术委员会评审、批准后执行。所有课程(必修和选修课)均应有教学大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教学大纲,依据教学大纲撰写教案,进行课程教学。

(五)明确教材建设基本原则与程序

教材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集中体现,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书。学院课程建设领导小组根据学校的有关规定,确定了课程负责人选用教材的基本原则和程序。

1选用教材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与先进性

优先选用近三年出版的获奖教材、推荐教材、优秀教材、特色教材。选用的教材应具有科学性,与本学科发展相适应的科学水平,有较强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先进性。同时确定了选用国内教材的基本范围是:教育部获奖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国家规划教材、教育部推荐教材、省重点教材;由国家和省重点学科所在单位编写的该学科特色教材;由国内著名专家学者撰写或主编的教材。

(2)统一性与公开性

凡是公共基础课、统开专业基础课等课程,原则上每门课程要选用同一种教材。选用的教材必须是经过实践检验且公开正式出版的教材。

2 选用教材的程序

教材选用一般应执行“申请→审查→审核→审定→订购”程序。具体工作程序为:

(1)申请。任课教师根据所承担课程,提出教材选用申请报告,报所在系。

(2)审查。系主任组织教师或相关学科专家集体审查任课教师的申请报告,提出教材使用意见上报学院。

(3)审核。学院专业建设领导小组按学校教材选用办法,分析论证系上报的意见,提出本单位的教材使用计划,学院主管教学副院长签字,报送督导室审核签字后报教务处。

(4)审定。教务处组织教学工作委员会委员对教材使用计划进行审定,由学校主管教学副校长审批。

(5)订购。教材科将各学院报送的教材征订表汇总后统一订购。杜绝盗版教材,确保高质量教材进入课堂。

在遵循上述原则和程序选用教材的基础上,依据课程教学大纲要求,每门课程的教师都要推选与基本教材相配套,反映不同学派学术思想或最新成果,起补充、拓展和深化教材作用、供学生进一步自主学习、数量不少于3本的教学参考书;实验、实习课应有一套体现教学大纲要求,启发学生自学和思考、规范教师教学工作的教学指导书。

(六)狠抓“三习”题库建设

改革教学模式,实施开发内化教学模式,将教学重心从“教”转移到“学”,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研究式学习。为此,学院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学条件,通过“三习”(预习、练习、复习)题库建设,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七)科学制定教学实施计划

学院每一门课程都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基本要求,精心设计各教学环节,按照目的性、科学性、有效性的要求,制定教学实施计划,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实施计划(教师授课计划)包括课程的教学要求、进度、日程以及课堂讲授、讨论、辅导、作业练习、实验操作、参观、实习等教学环节的具体安排。

(八)严格执行课程考核制度

课程考核应按培养方案(学期开课计划)规定进行,将平时和期中考试与期末考试相结合;期末考试严格实行教、考、评分离,建立试卷库(库内试卷不少于20套)或试题库(库内试题不少于3套);试题类型力求多样,避免单一;考试内容重点要考核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教学大纲科学设置考核内容比例;试题难度适当,既要反映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又能测试学生的学术水平;学生的课程考试分数应为正态分布;教师应对课程教学、学生学习及课程考试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提交质量分析报告。

(九)有效运用教学质量的监控体系

学院建立“四位一体”的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学院领导听课、系主任检查、教学督导、学生评教。建立教师之间互相听课、召开学生座谈会、课程质量调研分析会、毕业生教学信息反馈等制度,针对反馈意见及时提出改进教学的具体措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和掌握课程建设的内容和特点,正视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才能使学院课程建设工作不断推向前进。

(本文审稿 王元璋)

猜你喜欢

内涵式发展课程建设内容
浅析新形势下高校教学管理内涵式发展思路探索
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内涵式发展与创新转型探讨
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的结构要素及策略分析
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的结构要素及策略分析
应用型高校学生创业教育探析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