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提高建筑工程管理及质量控制
2015-08-15苏州市天和工程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江苏苏州215000
■李 磊 ■苏州市天和工程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江苏 苏州 215000
最近几年,随着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建筑领域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繁荣,其中质量问题是建筑领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建设单位想要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那么必须将建设质量作为施工工程的生命线,因为只有具有高质量的建筑水平,才能打开市场取得市场。所以我们应竭尽所能提高施工项目的管理水平,从而保障项目质量。
1 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
制约项目质量的因素可以总结为:人、原料、机器、方法和环境这五个方面。
人员因素。与项目施工有关的领导者、监管者、执行者等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都会多多少少影响项目施工质量。所以持证上岗制度在建筑行业被广泛实行。
原料因素。组成建筑项目的各种原材料、零配件、半成品原料等质量是否良好都对构刚度、外部强度、美观、使用性能和安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施工原料是建筑质量的根本因素。
机器因素。机器设施在施工阶段可分为两种:第一类是整套的工业设施和各种器具。第二类是施工中现用的各种机器装备。因此机器装备的质量对工程质量有决定性影响。
方法因素。建设阶段使用的施工方案被称之为工业方法,它涵盖组织计划,工业方法是否恰当科学,对建筑质量起到关键性作用。
环境因素。环境条件是指施工技术环境、项目操作环境、场地环境、周边环境等,各类环境对建筑质量特性发挥不容小觑的作用。
2 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质量问题是建设项目中至关重要的问题。它牵扯到所有人民的切身利益与人身安全,所以,对建设工程质量监管是势在必行的措施。增强对建设项目质量监管,有助于全面地了解建筑工程的发展动向,保证建筑工程准时完工,还可以相对减少安全事故的产生。由此可见,增加建设项目的质量监管,提高质量监管能力,对促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1 传统的分包工程管理模式
虽然我国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处在蓬勃发展阶段,但建筑行业中仍然存在使用落后的传统分包建筑项目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方法在建设项目中不能清楚地表达各方具体工作责任和监管区域,很导致建设项目中出现混乱状况。由于在项目管理中分工不明确,流程模糊,从而使得各机构不能良好的进行配合,严重妨碍了正常的工程监管制度,无意中增加了工程监管难度,此时对正常建设造成不良影响,进而影响整个项目的进度。
2.2 工程监督体制有待完善
完整的监督体制是保证建设项目监管得力的有效措施。一,从当今建筑项目监管来讲,其监督制度还比较稚嫩。在所有项目监管中,因为监督体系不完善,便会造成建设单位很大经济损失。二,工程监督体制不科学、不合理、可操作性差,从而容易导致工程质量监管部分的纰漏,如偷工减量状况。
2.3 工程成本控制乏力
保证建设项目成本最小化,以此达到项目利益最大化,是每个施工单位的最终目标。但是,以现在情况来说,大部分建筑施工单位还面临着很多问题。一是缺少健全的预算机构,通常只看重成本的事后调控,一般忽视成本过程中的调控,导致许多成本浪费后无法挽回。二是成本调控机构仍需改进。在成本监管中,监管机构会有片面性、局面性等缺点,容易出现成本监管纰漏。例如施工原料储存、存取不当,便会造成原材料损失,以致增加原料成本花销。
3 提高建筑工程管理的相关途径
3.1 不断完善工程监督机构
逐步健全的监督机制,是确保建筑项目监管得力的有效措施。一,在整个建筑实施监管过程中,建立健全的监督监管体制,可以帮助建筑单位将损失降到最低。二,增加了监督体制的科学性和可执行性,在对项目建设时,进行全面监督治理严肃预防项目质量监管方面的纰漏。
3.2 加强工程成本控制
施工单位应竭尽所能降低建设项目成本,以便尽可能增大工程效益。未达到以上目的,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完善的预算监理机构,既要注重成本的事后调控,也要增加成本产生阶段控制,使成本预算控制得当。二,建立健全成本控制机构,在成本监管过程中,应建设全面、多角度的监管机构,预防产生监管部分纰漏,例如建设健全的施工原料储存、存取机制,减少原材料浪费。
3.3 注重质量管理意识的提高,以管理合同控制工程质量
身为建筑实施单位,务必认真履行合同中所规定的义务。针对合同变更情况,不仅要尽快解决,还要利用合同的约束条款,将项目各方集中在项目目标和实施合同条例之上,同时商议设计项目质量安全计划,看中质量监管意识的提升,以此监管合同调控项目质量。将安全与质量分开考虑,在依据技术难度,规划出最合理最安全的施工方案和最有效的质量施工方法,这就是所谓的样板施工;同时还要依据建设前指出的可能存在的故障部分,与样板进行比较,以此达到快速解决问题的目的,因为只有快速解决质量状况,才能确保工程质量。因此只有从思想上重视质量监管,意识项目质量监管的重要性,才能达到增强建设单位所有员工质量意识的目的。
3.4 建立健全基于质量目标的承包责任制度
常说的根据质量目标承担责任体制,其实是指以质量为目标,建设全面操作现场质量监管章程,并把责任分配到具体的项目责任经理、技术操作人员甚至项目监管人员,以目标划分责任的方法经行分配。建设项目实施监管以及建设质量调控必须遵循权责利三方相互联系互相配合的原则,所谓权,主要是指项目中监管与项目质量调控所要求权限,只有这样才能从本质上保证质量目标的分配责任体系实至名归;所谓责,主要是指确保项目建设中的监管及项目质量调控的基础责任,从职位角度和岗位方向执行相应责任;所谓利,就是指利益,也就是达到质量目标后,对员工在物质上进行奖励。因此以质量目标为出发点的承包责任制能否全面实施,是取决于质量承包人与目标是否明确、现实的数字或章程能否真正实施的关键。因此,项目监管和质量调控职员,无论职位高低,都要主动担负起质量保证责任,特别是项目经理,更要重视项目质量保证,同时,无论是质量承包制度还是评定准则都应随着项目阶段的改变而改变,要把责权利和负责人相对应,构成相互约束的局面,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建设项目监管与项目质量调控的合理性。
3.5 注重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和目标管理
进过施工质量调控达到理想的目标是质量监控的最终目的所在。当项目建设时,一方面要监控质量另一方面要加强目标监管,只有这样刺激质量监控意识。目标管理是指对目标的计划和循序渐进的执行进行监管。所制订的目标应符合单位质量目标和建设阶段质量现状,根据反馈信息、顾客建议以及那些特殊化的请求经行归纳、总结处理,也要把项目质量惯病化入分析中,商定并规划项目监管目标,以此时目标更责任化明了化,同时关注自身目标责任标准,在监管阶段中进行自我监管,看中目标监管质量检测,全面调控和监管项目目标质量。
3.6 挑选高素质的施工人员
工程建设具有工作量大,时间紧的特点,所以工程建筑单位对建设人员的录用更加看重,项目人员的专业技能,对建设项目的责任感与事业感都对工程建筑的质量起着举足轻重作用。所以,建筑单位需要增强施工人员对质量认知程度,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监管制度,并制定相应的原则规范,从而确保项目质量。
总之,我们要主动热情地探索提高建设项目管理与项目质量的有效方法,不断开拓建设工程管理质量和质量监控的新道路,实施科学严密的工程质量管理,从管理的人员、制度、模式等方面出发,全方位的提高管理的效率,保证管理的效果,使建筑各个单位都密切配合,共同为建筑工程的质量努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建筑工程可以按时完成,实现可持续发展,质量才能得到保证,才能更好的推动我国建筑行业健康快速地发展。
[1]何晓丽.建筑工程管理及质量控制措施分析[J].科技与企业,2013,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