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及管护的实践与思考
2015-08-15魏军
魏 军
(扬州市水利局,江苏 扬州 225001)
扬州市以整治农村水环境,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对全市农村河道实行集中治理,提高、恢复农村河道引排能力,同时加快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导、市场化筹资与引导群众投劳投资相结合的农村河道疏浚整治投入机制和管护机制,为促进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农村水利现代化建设提供基础保障,目前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根据统计,扬州市农村河道共有县乡河道2300 多条、村庄河塘3.2万多条(面)。从2002年起,全市启动以县乡河道疏浚整治为抓手的“碧水工程”;2006年,各级政府将村庄河塘疏浚整治列入为农民群众办实事和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以“百村示范、千村整治”为主题,开展了大规模的村庄河塘疏浚整治工作。截至2014年底,全市累计疏浚县乡河道2182条、7513 km、1.64亿m3,整治村庄河塘2.91万条(面)、1.52 亿m3。疏浚整治后的农村河道(塘)基本实现水系沟通、水质改善、引排蓄功能提高,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提升。
1 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做法
1.1 科学规划,综合治理
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市水利部门联合市财政部门编制了全市农村河道疏浚整治规划,按照“恢复引排、沟通水系,拆坝建桥、方便群众,提高水质、改善环境”的要求,实行集中连片综合治理。特别是2014年以来,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又组织各县(市、区)编制了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全覆盖实施方案,要求各地在实施方案编制中,全方位、不留盲区地对农村河道疏浚整治情况进行排查,确保2015年底前实现全市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全覆盖的目标。
1.2 严格标准,规范实施
为确保工程质量,各地严格按照“两清一建”等标准进行疏浚整治,对县乡河道认真落实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合同制、监理制等工程管理要求,并向社会公示资金使用、项目管理等情况,确保工程规范实施。
1.3 多措并举,多方筹资
(1)市水利、财政部门积极向上争取资金用于农村河道疏浚整治。
(2)市财政采用“以奖代补”的形式进行补助,2014年、2015年市财政每年从土地出让收益中安排8000万元用于市区农村河道疏浚整治,为2015年底前实现全市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全覆盖提供资金保障。
(3)县、乡两级政府将农村河道疏浚整治资金纳入年度财政预算,按照不低于省级标准进行补助。
(4)村组根据自身情况筹集资金用于河道整治,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情况下,用足用好“一事一议”政策,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民投工投劳。江都区按每劳3 个工日、每个工日10 元标准进行筹资,专项用于农村河道疏浚整治。
(5)充分调动民营企业主等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的积极性,专门筹集家河、家塘整治赞助资金,用于改变家乡面貌。
1.4 明确目标,严格督查
每年市政府都召开全市冬春水利建设推进会,并与各县(市、区)签订目标责任状,明确疏浚整治农村河道的条数、土方量及相关要求。市水利、财政等部门不定期对全市农村河道疏浚整治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坚持高标准,严把质量关,确保工程质量让群众满意,并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要求。在乡(镇)自查、县(市、区)自验的基础上进行市级验收,对未达标的坚决要求整改,并扣发补助资金,直至其通过验收。
2 农村河道长效管护做法
2009年5 月,扬州市委、市政府印发了《扬州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四位一体”长效管护工作意见》,各地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成立了农村环境“四位一体”(农村公路养护、河道管护、村庄保洁以及绿化植树)长效管护工作领导小组,明确牵头部门,制订管护考核办法,成立了工作队伍,形成了分工明确、齐抓共管的组织体系。2014年以来,各地按照省市河道管理“河长制”的要求,逐条落实县乡河道、村庄河塘“河长”及管护队伍,目前已全部落实“河长制”,提前一年完成省水利厅布置的任务。
2.1 大力宣传发动,营造管护氛围
市政府每年通过召开冬春水利建设推进会,强势推进农村河道长效管护。各地通过广播、电台、报刊等媒体进行宣传,形成舆论氛围,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广大农民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宝应县广泛开展“三个一”活动,即:向村民发一封公开信、与村民签订一份保洁公约、与专职保洁人员签订一份保洁责任书,累计发放公开信18万多份、签发联合公约10万份、落实承包责任制3000 多份。
2.2 创新投入机制,多方筹集资金
全市按照“政府引导、群众参与、社会赞助”的原则,努力拓宽筹资渠道,多方筹集建设资金。近年来,市财政积极安排补助资金,采用“以奖代补”的形式进行补助。各地投入农村环境管护资金逐年提高,其中,仪征市级财政自2010年起每年安排2000万元,2013年增加到2500万元,乡(镇)级财政安排1000万元,保证了管护队伍的运转和保洁工具的更新,实现了建管并重、一疏就管。一些基层组织根据村、组自身情况筹集资金用于河道管护,例如:宝应县柳堡镇仁里村,利用集体水面资源进行发包,探索“以河养河”的路子。
2.3 落实保洁队伍,明确管护责任
为做好农村河道管护工作,各地积极落实保洁队伍或聘请保洁公司,按照相关管护办法进行管理,通过设立公示牌,公布河道河塘名称、管护标准、责任人、保洁员、监督电话等信息,明确相关管护标准和责任人。结合各自实际,各地还积极探索不同的管护方式。仪征市以村为单位,根据河道长度、塘口数量来核定工作量,以工作量核定保洁员人数。邗江区蒋王街道从2009年起对9条镇级河道通过招投标聘请河道保洁公司负责长效管护。广陵区湾头镇专门成立了河道保洁公司,实行市场化运作。各地招聘保洁员或聘请专业保洁公司进行河道管护,目前全市共招聘保洁员近1万名,农村河道长效管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2.4 建立考核体系,务求工作实效
根据长效管护工作意见,市水利部门联合市农工办、财政等部门,出台了全市农村河道管护考核办法,每年都对各县(市、区)进行检查考核。并结合小康村达标创建,每季度进行一次检查,及时通报检查结果,年终进行综合评比。市水利局专门成立了督查组,不定期进行检查,对未达标的提出整改要求;结合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以及“康居乡村”创建,对农村河道管护工作进行督查。各县(市、区)成立检查组,对乡镇农村河道管护情况进行检查考核,通报考核结果,并根据考核结果兑现补助资金。其中,仪征市成立了专门的检查组,配备录像器材,采取明查与暗访相结合,对各乡(镇)的管护工作进行督查,每次督查各乡(镇)不少于1/3 的行政村,针对突出问题,拍摄照片或视频,下发整改通知书,对逾期整改不到位的予以曝光,并针对督查情况编发督查通报。同时,根据考核得分,按月拨付长效管护财政补助,对于管护不到位的,按得分扣减经费。还建立了“农村环境看仪征”微信平台,市镇分管领导和职能成员部门加入其中,利用互联网在现场即时发布检查结果和整改落实情况,大大提高了监督力度和工作效率。
3 存在问题
3.1 管护工作不平衡
重整治、轻管护的现象较为明显,存在管护盲区;“四位一体”牵头部门不统一,存在不平衡性;保洁力量、管护工具难以按要求到位;少数乡镇“四位一体”的长效管护机制还未真正形成,管护的重点仅仅是村庄保洁。
3.2 污染源控制不严
工业污(废)水排入河道,农村居民生活污水处理率低;部分群众环保意识差,乱倒、乱抛垃圾的现象没有根本杜绝;秸秆焚烧带来的河水二次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及水产、畜禽养殖导致河道污染现象时有发生。
3.3 资金保障不足
扬州市农村河网密布,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及长效管护范围大、任务重,省、市虽然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但与实际需求相比,资金缺口较大,基层干部普遍感到压力大、负担重。
4 思考和建议
4.1 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
通过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实施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及管护的意义,倡导良好的生产、生活习惯,提高农村居民环境卫生意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充分利用舆论媒体的监督作用,公布举报电话,发动群众监督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及长效管护的实施。
4.2 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
县、乡两级政府应切实承担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及管护的主要责任,把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及长效管护资金纳入财政预算,落实好“当年可用财力的2%~4%用于水利建设、土地出让收益的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等投入政策,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同时完善村级“一事一议”筹资制度,做好资金筹措工作。
4.3 进一步加大考核力度
依据水利、财政等部门制定的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及管护考核办法,切实加大考核力度,严格每季度、每年度考核,做好定期和不定期抽查考核,将考核结果及时在全市进行通报,并作为年终对各地农业农村工作考核以及市县财政补助的重要依据。建议各县(市、区)聘请有关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社会各界人士作为监督员,加大社会监督力度,提高科学管理、依法管理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