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穴居建筑的发展与传承初探

2015-08-15郑家鑫信阳师范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江西建材 2015年10期
关键词:半坡窑洞遗址

■郑家鑫 ■信阳师范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1 穴居的诞生及其意义

穴居建筑诞生于原始社会,它的诞生标志着原始人类告别了蒙昧时代,产生建筑智慧,能够自主创造居住空间。远古社会寒冷地区的人类先是住在天然的岩洞中,当人口增长,人类达到一定的规模之后,天然的岩洞就不够用了,于是,人们开始在地下,仿照岩洞的方式,挖凿洞穴,称为穴居,最早的穴居形式有横向穴居和竖向穴居两种,在山岩或土层上横向挖掘洞窟,称为横穴,直接从土地上垂直向下挖掘洞窟,称为竖穴,穴居一般都呈口小底大的布袋状。由于天然的山岩是比较少的,所以在今天的古遗址中以竖向穴居形式更为多见。为了恶劣天气造成的不利影响,人们发现,用一根大树枝给穴居撑起一个可以移动的顶子,可以防雨防风,更为安全,于是,屋顶被固定下来。随着屋顶的增大,土坑可以越来越浅,到后来,人们用木条和泥土在地面作墙壁,来代替土层,于是,地上建筑便产生了,但这时门仍然是开在穴居的屋顶上的,到了后期,门渐渐地开到了地上。房屋的内部空间也由一根柱子撑起顶棚演变为两根柱子,再又演变为多根柱子,这样房间的空间就越来越大,可以满足多种的活动所需。

2 穴居聚落的典型代表

陕西西安半坡遗址是我国北方穴居建筑的代表,半坡遗址位于山西省西安市东郊,距今6000年左右,发现遗址面积约5万平方米。半坡聚落的范围平面呈不规则椭圆形,分为居住、制陶、墓葬三个区,其中居住区是村落的主体,其周围有一条人工挖掘的宽6~8米,深5~6米的大壕沟围绕,大壕沟不仅能够抵御野兽侵袭,防止氏族间的血流冲突,也起到排水的作用。半坡类型的房子发现46座,平面形式有圆形、方形和长方形,多为半地穴式建筑,其中,以中央的一座方形大房子为核心,大房子是半坡遗址中面积最大的房屋,有一百余平方,它的前部有门道,火膛在房屋中间。遗址中残存许多圆形坑洞,是原始人立柱留下的痕迹,每座房子在门道和居室之间都有泥土堆砌的门坎,房子中心有圆形或瓢形灶坑。半坡遗址中圆形房子直径一般在4~6米,墙壁是在密集的小柱上编篱笆并涂以草拌泥作成,一些墙壁经火烤,这样墙体就由泥质变为半陶质,即坚固又防潮。方形或长方形房子面积小的有12~20平方米,中型的约30~40平方米,最大的复原面积达160平方米。

3 穴居建筑的特点

3.1 原生态性

穴居建筑首先是模仿天然洞穴而造,体现出原始人在与自然斗争中积累的模仿力和想象力,穴居建筑以厚厚的土层作为墙壁,是人类智慧与自然的结合,体现了原生态的美感与智慧。原始社会的穴居建筑最初为圆形平面,后来出现方形平面,圆形和方形是最为纯粹简洁的形体,体现了建筑诞生初期质朴天然的原生态特征。

3.2 因地制宜

穴居建筑的用材、形制无不体现出因地制宜的特征,穴居建筑用草拌泥土作墙壁、以树干支撑、顶上覆盖茅草,这些材料均为原始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另外,穴居建筑针对不同地形,演变出横向穴居和竖向穴居两种类型,如果有壁立性良好的土壁,则横向挖凿穴屋,如果缺少能够横向挖凿穴居的土壁,原始人就纵向挖凿穴屋。

3.3 冬暖夏凉

由于穴居建筑以土为基本原料,所以保暖性能比较好,适合北方寒冷地区,也正是由于这个特点,穴居后来在我国的西北地区山地得到保留和发展,形成了今天的窑洞建筑。另外,地下或半地下的穴居建筑在夏季还能取得比较凉爽的环境。从《礼记·礼运》中记载的“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槽巢。”到《博物志》中“南越巢居,北溯穴居,避寒署也。”的说法,都体现了穴居建筑冬暖夏凉的优点。

3.4 基本要素已形成

伴随着原始人对建筑的探索活动,穴居从对自然岩洞的模仿,逐渐发展到产生由柱子、墙壁、和屋顶的简单建筑,可见,原始社会中最初的建筑形式中已经产生了建筑的基本构成要素,这些构成要素虽然在日后的发展中逐步完善、丰富,但其初衷仍然是最纯粹、能满足功能需要的基础构件。在房屋布局中,半坡遗址大房子中出现的门道在后来渐渐演化为门厅、玄关,中部的火膛演变为以后的厨房,后部空间逐渐演变为后来的客厅、卧室等。

3.5 采光通风有待改善

穴居建筑由于往往只有一个面与外界沟通,所以其采光和通风方面存在一定的弊端,特别是后期穴居建筑发展为窑洞建筑之后,随着房屋进深的增加,其采光问题更为迫切。虽然古人也作出过相应的改造和调整,但采光、通风在穴居建筑中仍然是最大的弊端。

4 穴居建筑的发展壮大

穴居因其冬暖夏凉的优点,在今天的中国西北地区的山西、陕西、甘肃等地区的民居中有所保留,并且发展为窑洞式建筑。窑洞建筑因袭了穴居建筑以土层为墙壁的特点,依山崖挖凿窑屋。窑洞由于其只有一面墙壁与外界环境沟通,所以这面墙上必须大面积地开门、开窗,已解决通风和采光问题。窑洞在不同地区发展出了不同的形式,分别为庄窑、地坑窑和箍窑。庄窑也叫崖庄窑,一般沿着山岩横向挖凿成排的窑屋,我国西部地区的窑洞多数为崖庄窑形式。在缺少天然山壁的平原地区,有着穴居情结的人们逐渐探索出地坑窑的形制,这种窑在平地上修建,先将平地挖一个深五至八米的长方形大坑,将坑内四面削成崖面,然后在四面崖上挖窑洞,并在一边修一个长坡径道或斜洞子,直通原面,作为人行道。今天河南西部的巩义地区,还存在这样的地坑窑洞。这种窑洞就相当于地下室,“冬暖夏凉”的特点更为显著。箍窑则是用土胚和麦草黄泥浆砌成基墙,拱圈窑顶而成。窑顶上填土呈双坡面,用麦草泥浆抹光,前后压短椽挑檐,有些人家在卜面盖上青瓦,远看像房,近看是窑,用长方形或正方形石块箍的窑洞称石箍窑。

5 今日的穴居建筑

不能说穴居仅仅是原始社会的产物,它依然是今天建筑师最好的灵感来源。位于郑州邙山的黄河黄土地质博物馆,在原有窑洞建筑的基础上,应用现代技术,将其绿色化,把传统窑洞改造成为采光、通风都良好的现代博物馆。博物馆南侧的黄河展厅通过其木骨泥墙、植草屋面以及双层中空玻璃窗的构造处理,解决了大厅在冬季热损失的问题。太阳能集热板被置于建筑所在山体南侧黄土裸露的部位,这样既保护了山体的稳定性,又为博物馆提供了大量的热水用于地板供热。同时,在窑洞内增设竖向的通风井道,在通风井顶部设置吸热材料,使通风井产生热压通风,为实现风压通风提供了一定的保证。在窑洞上另一侧设置带风扇的天窗,以利室内进风。在采光方面,则通过天窗、反光板、采光带的设置,将光线导入窑洞深处。

由此可见,在建筑文化多元化、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传统的穴居建筑以其优点和适应力,仍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1]王力.窑洞式博物馆设计研究——以郑州邙山黄河黄土地质博物馆建筑设计为例[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夏娃.建筑艺术简史[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3]马琳瑜.中国民居中的拱券结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7.

[4]罗强.西北地区生土民居设计与营造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06.

[5]半坡遗址.百度百科[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z5EvXJFip Xasa XBXEm9O4D2MQFjSo6Fw Av33iuGxt - 4QTjFRi3XpsWTs27BNx - IGidKkdl_LjLDvc5RsMg0jLAQJp3lU5tr1mQiqqJ1M9L7.

[6]窑洞.好搜百科[OL].http://baike.haosou.com/doc/2945225-3107403.html.

猜你喜欢

半坡窑洞遗址
俞泖全、齐菁禹、蒋萌珂、高盈盈作品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INDUSTRIAL EVOLUTION
“窑洞对”里的镇江人
辽上京遗址
白鹿原民俗村
论窑洞的建筑艺术
滇西半坡杂岩体斜长岩特征及其U-Pb年代学
习近平谈《平凡的世界》我和路遥住过同一窑洞
刘家庄遗址的跌宕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