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化城市规划方法探讨-论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融合
2015-08-15刘校锋李学芳身份证号码403985054036身份证号码4056986059978
■刘校锋,李学芳 ■.身份证号码:403985054036;.身份证号码:4056986059978
工业化在上个世纪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与此同时伴随而来的环境恶化也是不容小觑的,人类渐渐认识到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便产生了城市生态化这一新概念。城市规划开始从工业化向生态化进行转变,在转变的过程中要注意原则和方法。
1 生态城市概念
生态城市的简单理解为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一种住宅形式的体现,他是通过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三者之间和谐共存而体现的。生态城市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和人的和谐以及自然系统的和谐。实现自然系统的和谐是基础,人类与自然的和谐这种状态是追求,而人际和谐是生态城市发展和规划的根本目标。生态城市,换句话说,可以自然的自给自足,也能满足人类发展和进化的要求,从而达到“人和”的目的。
生态城市的概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从生态哲学的观点研究,城市生态是指不仅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是一种价值取向,它的前提是人的社会关系和文化意识,达到一定的水平。从生态经济学看,生态城市,具有显著的经济增长模式,通常为“集约内涵式”,这种形式不仅有利于自然保护价值,而且对社会和文化价值的创造也很有利。以建立生态产业系统的生态城市的方法,将逐步改变物质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化,像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资源以主要能源方式体现,然后把不可再生资源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一个城市的科学和技术,法律,道德和制度等系统均需要生态化才会成为生态城市。所以我们必须倡导的生态价值观,让人们自觉树立生态意识,为环保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为自己创造一个安全,平等和舒适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
2 生态化城市规划的原则
2.1 可持续发展原则
通过学习政治知识我们可以知道,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可长期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最初在1972提出的,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同时不影响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生态城市是一个展示社会的蓬勃发展,生态保护成果和经济稳健发展,自然和技术充分融合,城市环境整洁,舒适和优美的居住的地方。生态城市的内涵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科学和社会的发展不断提高。还需要坚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设战略方针,生态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仍然需要解决的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建设中的诸多问题,如生态城市建设规划制定部门的阶段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以及阶段实施效果评价的实施步骤和方法。
2.2 以人为本,综合利益原则
以人为本是指:现代生态城市规划主要是对人类的生存和长期发展计划提供协助,从短期来看是使人性亲和获得和大自然的亲近感;从长期来看是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将逐步将脱离了自然的人从新拉回到自然环境,保证人类长期生存。综合效益是指:在生态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应该协调好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和其他因素的影响,确保和谐共存的局面长期存在。
3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方法
3.1 用绿化建设大力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根本。采取有效措施,增加城市的绿色面积,提高城市绿化水平。发展城市绿色空间系统规划,严格界定绿色的土地面积,科学安置绿化布局,加强城市绿化带建设,乔、灌、花、草的形成点、线、面结合,建设环相连接的绿色空间系统。推进城市绿化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从当地的实际情况,选用适合气候的树木品种。城市绿化将鼓励采用节水技术和中水回用技术,降低绿色空间维护的成本。惩罚那些各种破坏城市绿色空间的行为,增加城市绿化建设用地和资金投入,尽快提高城市绿化建设水平。
3.2 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力度
加快旧城区有机更新。重点放在中心城区开发强度过大,人口密度太高,公共设施短缺,交通拥堵,环境问题,坚决关闭或迁移城市污染严重的项目,坚决拆除违法建筑。大力促进建筑节能技术的推广,改变城市居民家用燃料结构,减少和控制城市空气污染。以低污染,低能耗为目标,通过对城市交通公共交通优先政策,促进现代通信技术在城市公共交通调度管理中的应用,积极推进城市交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和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都是直接相关的,必须推动全社会广泛参与,密切合作,相互促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不仅是建设和改善物质条件,更要将文化精神,道德意识的建设和提高很好地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均衡发展。
3.3 突出地方本土特色
设计应根植于地方。任何设计的问题,设计师要考虑的第一个问题是我们在哪里?性质允许我们做什么?自然允许我们做什么改变?我们经常为桃花源式村庄布局的美丽房子感到惊讶,事实上他们并不是设计师的功劳,需要的是长期居于此的当地居民,在理解自然和谐的基础上创意设计而成。城市的形成是“逐水草而居“规则的结果。生态城市建设必须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的基础,只有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才可以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建设。
4 生态城市建设的保障机制
4.1 制度的保障
生态城市的建设不仅是一个单一的问题。鼓励资源重复利用,节约能源过程中,不仅依靠政府的参与,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经济的发展也参与到其中。因此,政府应在城市生态系统建设过程中加强制度的保障,对一些进行资源回收再造的企业应适当的激励,同时,在一些化学公司发生无序排放污染物的现象要严厉惩罚他们,力争建立绿色环保城市建设体制,从而为确保生态城市建设的顺利运行提供好制度保障。
4.2 资金的保障
城市的发展和建设需要资金支持。在实施过程中政府应设立专项资金建设生态城市建设确保按期完成工作,同时可以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如水污染防治,水土保持等国家专项资金和城市生态建设结合进行,一起作用于环境保护,进行财务统筹安排从而建立一个多元化的融资体系。
4.3 科技人才的保障
人才和科学技术是驱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只有科学技术的提高才可以带来科技成果转化,加快人才培养,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生态城市的早日实现。生态城市建设中会遇到很多如在使用过程中的能源再利用问题,节水系统,废物回收利用,清洁用品开发等问题都需要科学技术和人才的关注。因此,注重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是影响城市生态建设的潜在因素,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部分。但我们应当牢记的生产力水平是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标志,同时也依靠于先进的科学和技术的发展。
4.4 思想意识的保障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已为人们所熟知,逐渐深入人心。生态城市规划是基于可持续发展观为基础,并投射于城市发展中。在对城市生态发展的过程要求我们的思想转变,用正确的指导思想引导行为的转变。因此,转变以往单纯的物质主义向经济和生态共同发展的思路上引导,将片面的追求现代化向环保和现代化并存互利共生的思路上引导,我们必须加强公民的生态意识,努力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引导公民正确的消费习惯和行为。
5 结束语
城市生态建设中涉及的各种复杂的项目,人与自然是其发展的核心,是一个需要持续不断的过程、,这一过程有巨大的创造力,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目标。维持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以及经济健康运行的相辅相生,在当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吕斌,佘高红.城市规划生态化探讨——论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融合[J].城市规划学刊,2006(07).
[2]张艳新.浅谈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城市规划[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36).
[3]杨希.关于城市规划与生态化探讨[J].城市建筑,2013(16).
[4]戴善伟.城市建设的生态布局规划的探讨[J].价值工程,20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