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隐性乳腺炎预防
2015-08-15林四海
林四海
(四川省自贡市贡井区建设镇畜牧兽医站,四川 自贡 643020)
奶牛乳腺炎是指因微生物感染或理化刺激而引起的一种乳腺炎症,病牛乳中体细胞尤其是白细胞增多,乳腺组织发生病理变化。隐性乳腺炎患牛乳腺和乳汁无肉眼可见异常变化,但乳汁在理化性质、细菌学方面发生了改变。隐性乳腺炎可造成奶牛产奶量下降、牛奶品质降低、药费开支增加等。
1 发病病因
1.1 感染病菌 奶牛隐性乳腺炎主要由多种非特异性病原微生物引起,这些病原包括细菌、霉菌、病毒、支原体等,其中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埃希菌是较常见的引起奶牛隐性乳腺炎的致病微生物。
1.2 免疫力差 奶牛免疫力下降是引发该病的又一重要原因。免疫力差的奶牛遇应激、营养不良、发生外伤时易患隐性乳腺炎。
1.3 环境不良 牛舍不卫生、粪便堆积,挤奶工具消毒不严等均可引发奶牛隐性乳腺炎。
2 临床表现和诊断
2.1 病牛表现 患牛乳腺和乳汁通常无肉眼可见变化,其一般不表现出临床症状,但病牛产奶量日趋减少,乳汁中的成分发生明显变化,组织细胞(如嗜中性白细胞、上皮细胞等)在乳汁中大量出现,且能保留相当长的时间。病牛乳汁由正常的弱酸性变成弱碱性,牛乳的质量降低,易酸败变质。隐性乳腺炎如不及时治疗,可能转为临床型乳腺炎。
2.2 诊断
2.2.1 体细胞检查 参加DHI(奶牛生产性能测定)的奶牛场可根据奶牛乳中的体细胞数判断其是否患隐性乳腺炎。
体细胞数在每毫升20万以下的为阴性,体细胞数在每毫升20~50万的表明可能患有隐性乳腺炎,体细胞数在每毫升50万以上的则可确定患有隐性乳腺炎或临床型乳腺炎。
2.2.2 乳汁pH测定 常用溴麝香草酚蓝试验测定乳汁pH值,主要检测试剂为47%的酒精500mL,溴麝香草酚蓝1.0g,5%NaOH溶液1.3~1.5mL,将它们搅拌混匀。取被检乳5mL,加检测试剂1mL混合后观察溶液颜色变化,溶液呈黄绿色(pH 6.5以下)表明为正常乳,呈绿色(pH 6.6)表明可疑,呈蓝色至青绿色(pH 6.6以上)表明为阳性。
2.2.3 酶学检测法 奶牛患隐性乳腺炎时可在乳汁中检测出某些特别的酶类,如脂酶、溶菌酶、溶酶体酶、C反应蛋白。对病牛乳中的这些物质主要采用免疫荧光分析等方法进行检测。
3 预防
对奶牛隐性乳腺炎重在预防,提高奶牛抵抗力和保证牛场卫生是预防的关键。生产中一旦检测出奶牛患隐性乳腺炎,应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应特别注意的是,治疗奶牛隐性乳腺炎要遵守停药期和乳废弃期的有关规定。
3.1 加强饲养管理 建立健全饲养管理制度,加强奶牛产前、产后的饲养管理。发现病牛及时隔离治疗,体质差和无治疗价值的奶牛应及时淘汰,场地应进行彻底消毒。奶牛的饲草、饲料必须新鲜、干净,不用腐烂、霉败或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草料喂牛,饲料要多样化并合理搭配,饮水应清洁。
要保持奶牛卫生,并定期对奶牛进行健康检查,发现其泌乳量下降、乳腺或乳汁异常时要及时找出原因,并进行对症治疗。每天刷拭牛体,清除牛体上的粪土、灰尘、皮垢、寄生虫及虫卵等。
3.2 改善环境 粪、尿及垫料及时清理,舍内保持温、湿度适宜,通风良好。制订消毒方案,并严格执行。饲喂完毕,料槽及周围要及时清理、刷洗,以防残余饲料腐败。牛场要建运动场,每头成年母牛应有15~20m2的活动面积,奶牛每天运动时间不少于4h。如果建有奶牛卧床,则垫料必须保持清洁。
3.3 规范挤奶 用机器挤奶时,必须严格按挤奶规程操作,乳杯等必须清洗、消毒。挤奶时真空压力不能过高,不能过快挤奶和随意延长挤奶时间,每次挤乳一定要挤净。奶牛进入挤奶厅前应刷洗干净,并观察其乳腺有无红、肿、热现象及是否有机械创伤,若出现这些现象则不可用机器挤奶。挤奶前应手工收集头三把奶进行感官检测,以防问题奶进入正常奶。挤奶前对奶牛乳房进行清洗、消毒和按摩,并用一次性纸巾或消毒毛巾擦干其乳房(一牛一巾)。
挤奶应按先挤头产奶牛,后挤高产奶牛,再挤低产奶牛的顺序进行,挤奶完毕应立即消毒乳头。乳房药浴是防治乳腺炎的有效办法,常用的药浴液体有0.1%~0.5%的聚维酮碘、0.2%~0.55%的洗必泰、0.5%的季铵盐等,药浴时间30s,浴后用单独的消毒毛巾或纸巾将奶牛乳头擦干,药液应现用现配。
3.4 药物预防 奶牛干奶时,在最后一次奶挤净后向每个乳房内注入长效抗菌药物预防感染,常用药物有苄星氯唑西林、恩诺沙星等,也可口服中药预防,中药制剂可清热解毒,散瘀消肿,可起到预防隐性乳腺炎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