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航空维修保障模式改革对机务保障人员能力素质要求与提高对策

2015-08-15蔡开龙孙云帆姚武文

河北职业教育 2015年2期
关键词:机务航空装备

蔡开龙,孙云帆,姚武文

(空军第一航空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一、引 言

自从航空新装备服役以来,一直沿用的是老旧航空装备的维修保障模式,这种保障模式不能完全适应航空新装备的特点和维修保障需要,主要存在维修过度的问题,具体表现在维修管理体制不健全、维修内容时机不科学、维修组织结构不合理等三方面。为此,针对老旧航空装备维修保障模式存在的问题,结合航空新装备部队维修保障实际,进行了航空维修保障模式改革,以着力解决当前维修保障中维修不足与维修过度、资源浪费与效益不高的问题,构建维修保障“小前台”,技术保障“大后台”的维修保障模式。

本文针对新的航空维修保障模式,在分析新的航空维修保障模式特点的基础上,结合航空新装备部队维修保障实际,研究了航空维修保障模式改革对机务保障人员的能力素质要求,提出了在新的航空维修保障模式下提高航空机务保障人员保障能力的对策。这对提高航空新装备机务保障人员的保障能力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新的航空维修保障模式特点

1.调整工作分工,进行专业整合,突出综合化、通用化、专业化,优化了资源配置

新的保障模式体制下,外场中队将原来划分很细的多个保障专业根据工作内容进行了整合,重新划分为几个保障专业,并且由原来负责全面保障工作改为只负责放飞保障和功能性检查,突出综合化和通用化;内场负责技术含量较高的性能检测,突出专业化,精细化,优化了人力资源配置,改变了以往由于专业划分过细造成的工作内容单一、专业工作量差异大、人员不能最大发挥效能的弊端。实践证明,通过调整工作分工,进行专业整合,飞机的再次出动准备时间大大缩短,外场飞行保障人员大为减少。

2.改革维修制度,提高单机出动强度和整体保障效益

由原来每经几个飞行日,所有飞机都要集中停飞组织过机械日检查,改为按单机每飞行几十个小时进行检查维护,由“机群机械日”变为“单机机械日”,既避免了由于维修工作造成机群停飞,制约作战训练任务的遂行,又减少了人力物力的浪费和过度维修造成的不必要的损耗、机件使用寿命缩短的问题,提高了单机出动强度和整体保障效益。

3.强化维修管理,实现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变

改变上级对下级逐级复查把关制度,组建专职的质量检验人员,把保障与管理区分开来,杜绝了自己人检查自己人工作,质量不能保证的问题,形成责权分明、运作有序、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维修体系,实现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变。

三、航空维修保障模式改革对机务保障人员的能力素质要求

航空维修保障模式改革对于航空新装备的维修保障,要求实行精确维修、精确保障和精细管理,这对机务保障人员提出了许多新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要求机务保障人员具有肯于钻研、勇于创新的能力

一是要有创新思维。通过机务工作中的不断钻研,认真分析工作规律和特点,改变传统理念,打破固有保障思路,寻求查找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积极摸索与机务保障相适应的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使之与部队建设发展相适应,不断促进部队战斗力的提升。二是要有创新勇气。只有具备创新勇气,才能敢于否定和更新机务保障中的经验和模式,将粗放式、经验式、人海式的管理方法及保障模式、训练理念改革成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的维修保障模式,将信息化、精细化管理运用到部队保障中。三是要有创新方法。通过不断总结工作经验,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在改革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使机务保障工作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规范性,促进部队安全发展。

2.要求机务保障人员具有精湛的专业技术能力

航空机务保障工作的基本功能分为两部分:一是保障装备处于最佳战斗状态,主要内容包括飞机充填加挂的程序与方法,各种机务准备的内容、程序、标准与方法,放飞时各专业可能出现的异常现象及处置方法,各专业地面设备、专用工具、仪器等的检查、使用与保养,各专业机件的安装位置、拆装方法及注意事项,外部查看的内容及方法等。二是恢复装备的最佳技术性能,主要内容包括各专业机件的安装位置、拆装方法及注意事项,外部查看和性能检测的内容及方法,周期性检查及专项检查的内容、程序与方法,常遇故障的排除程序与方法,地面设备、专用工具与仪器使用与保养等。因此,机务保障人员不但要了解飞机各专业基础知识和各专业之间交联概况,掌握本专业所属系统及其主要设备的功用、组成、工作原理和技术性能;而且还要掌握飞机发动机多发性、危险性故障的原因和规律,在飞机故障面前要有一定的分析能力,能够及时确定故障的性质,在排除故障时要有一定的指导能力,在总结故障时要能看清本质,以便做出科学的预防预测部署。

3.要求机务保障人员具有精确维修、精确保障的能力

精确维修、精确保障突破了粗放型的维修运作方式,实现了航空维修的及时、经济、合理、高效。现代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要求航空维修能够在正确的时间、位置、部位,以最经济的资源消耗实施正确的维修。因此,要求机务保障人员能够积极采用综合诊断技术,以提高故障检测的隔离能力和精确性;积极发展故障预测技术、基于状态的维修技术、远程维修技术和集成维修信息系统,在提高航空维修效益的同时,逐步从机群规模控制、阶段性维修向单机质量差异监控、精确维修方向转变;积极应用先进技术,构筑网络化保障平台,实现自动监控、自动诊断、自动处理,不断提高装备保障的智能化水平。

四、提高机务保障人员维修保障能力对策

针对新的航空维修保障模式,根据航空维修保障模式改革对机务保障人员的能力素质要求,提高机务保障人员维修保障能力的对策如下:

1.坚持创新,树立维修保障新观念,提高机务保障人员思想认识

(1)树立质量第一的维修保障观。机务维护质量直接关系到训练水平的提高、战备任务的完成和飞行安全的保证。要引导机务人员树立与新机维修保障相适应的质量意识,改进和完善必要的维护措施,加强对维修过程的监控和管理。要始终把提高工作质量摆在第一位,严格落实各项维修作业规范,不断完善检查内容和技术标准,坚决杜绝维护保障随意性大或违章蛮干等问题。

(2)树立法规至上的维修保障观。机务维修法规是空军几十年维护经验的总结,是一切维护工作的根本。只有严格按法规落实工作、实施管理维护质量才能得到保证。第一,要端正思想。引导广大机务人员充分认识法规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使他们脑中时时想着法规,心中时时装着法规,手中时时落实法规。第二,要学好法规。扎实抓好《空军装备工作条例》、《航空机务工作条例》和《航空维修一线管理细则》等法规的经常性学习,并坚持学考结合、学赛结合、学用结合,努力培养一批“细则通”、“法规通”。第三,要依法维修。把维修法规作为装备维护保障活动的根本准则,贯穿于机务维护工作的全过程,坚持落实工作以法规为依据,维护管理以法规为准绳。

2.加强航空装备科学维修理论研究,提高机务保障人员理论素养

(1)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基础理论是航空维修知识的来源,主要从总体上阐述航空维修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指导思想、方针政策、发展史等,其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维修的概念、分类、特点、地位、作用以及维修学科体系的发展、维修思想的变革等。

(2)加强技术理论研究。技术理论是指导航空装备维修作业和修理实践技术活动的理论,核心内容是航空装备故障特性研究,探索故障规律,针对故障的时间特性和故障模式,研究相应的维修规律和技术对策。

(3)加强管理理论研究。管理理论是研究维修管理的本质和规律的理论,对航空维修系统实施全寿命全系统管理是该理论的核心。它以航空维修系统为研究对象,目的是通过对维修系统组织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维修收益。

3.加强岗位训练,提高机务保障人员专业技能

(1)有针对性地制定培训内容。结合岗位定标准。组织力量重新编写新模式下岗位人员专业能力标准,编印成“口袋书”发给官兵,便于随时学习消化。放飞保障人员突出“两能”(能熟练掌握基本维护技能、能熟练实施放飞保障),技术保障人员突出“三会”(会运用专业理论知识、会检查排除常见故障、会讲解带教维修操作),维修决策人员突出“四准”(准确制定维修内容、准确掌握工作流程、准确定位故障部位、准确把握维修规律)。

针对差距定内容。对照调整后的岗位标准,逐项分析、逐条对比、逐人摸底,依据摸底结果制定补差内容和学习计划,规范不同岗位、不同专业、不同人员的实际培训内容。放飞保障人员突出其他专业知识补差,技术保障人员突出本专业内容深化,维修决策人员突出两者并重、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区分目标定重点。着眼改革的近期目标和远景规划,一方面,重点围绕日常保障技能的熟练深化,及时编写满足现实需求的培训内容;另一方面,重点围绕地勤组独立作战保障能力的形成提高,抓紧制定适应长远发展的深化内容,从而促进人才队伍的快速生长和健康发展。

(2)不断改进培训形式、提高训练质量。通用培训与深化培训并重。在分批完成放飞保障人员通用化培训的同时,采取部队、院校、厂所“三位一体”的方法,对技术保障人员和维修决策人员进行深层次培训,实现放飞保障人员“通训”、技术保障人员“深训”、维修决策人员“精训”,从而促进全员业务能力水平的快速提高。

理论学习与实习带教同步。在人员培训过程中,坚持“从做中学”、“知行合一”,将理论学习与实习带教穿插进行,增加实践操作训练的比重,在实践中通过启发式、答疑式、探究式教学,激发学习兴趣、巩固理论知识、强化培训效果。

专业互学与换岗交流结合。在放飞保障人员之间,成立专业互学小组,开展互帮互学,加速由“一专”向“多能”的拓展;在技术保障中队和修理厂之间,定期组织岗位轮换和骨干交流,使人员在不同岗位上学习锻炼,做到既精通专检排故业务、又熟练定检修理技能,实现由“单一”向“复合”的转变。

(3)广泛运用信息技术,实行网络化训练。紧紧依托信息化网络平台,运用信息技术,创新训练方法。加大教学、训练设施的投人,尽快建立和完善指挥训练网络系统,使训练资源在网络内高速、高效流动,实现训练资源共享;组织技术力量统一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网上教学,把理论学习由原来的室内集中教学向远程异地分布交互式教学转变,使小课堂变成大课堂,拓宽教学空间;在网上建立训练教学园地充实完善学习资料数据库,将有关训练内容按训练对象、不同专业进行分类,把应用训练教材及相关的教案、故障及排除情况、理论研究文章和其它参考资料等教学资源发布在信息网上,采取统一教学和自学相结合的方法,让受训者分别在网上完成各自的训练内容,拓展教学渠道,提高训练效益。

4.加强职业教育,培养机务保障人员过硬的维修作风

(1)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激发机务人员钻研业务、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按照空军航空机务人员“极端负责、精心维修”的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大力宣传空军“机务十佳”和优秀机务工作者的先进事迹,在机务战线叫响“飞行员在我心中,条令条例在我脑中,质量安全在我手中”的口号,开展比思想、比作风、比技术、比成果活动,增强官兵做好机务工作的荣誉感和自豪感,激发立足本职、献身机务的奉献意识。

(2)弘扬“夏北浩”精神,培养机务人员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工作中,用夏北浩“三个负责”精神教育官兵,以科学严谨的作风和高度负责的精神对待工作,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条件下都能严格按条例、细则和规程检查维护飞机,养成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扎实细致、按章办事的维护作风;用夏北浩“三想、四到、五严”的工作标准严格要求官兵,大力开展“样板机”、“法规通”和“技术标兵”等评选活动,使官兵学有榜样、比有标准、赶有目标,进一步营造钻业务、讲质量、保安全的良好环境。

[1]沈长松,邵永权,季勤.对深化航空机务保障训练的思考[J].空军装备,2008,(4):4-6.

[2]宋天湘.空军机务维修保障模式改革构想[J].空军装备,2009,(9):28-29.

[3]卢群,汪云贵,王国祥.南空三代机维修保障模式改革研讨会概述[J].航空杂志,2009,(11):47-48.

[4]佘江淮.构建航空机务文化体系 提升部队维修保障能力[J].空军装备,2009,(1):33-34.

[5]李先友,孙承春,唐福军.紧贴任务 强化素质 快速形成新机保障能力[J].航空维修工程,2009,(6):16-17.

[6]常远.适应装备发展需要变革航空机务维修保障模式[J].空军装备,2008,(1):6-8.

[7]刘承相,张文侠,孙俊业.战时航空机务保障特点及对策[J].空军航空大学学报,2006,(2):25-26.

[8]张士平,王全玉,徐跃生.解决航空装备保障难点问题的几点建议[J].航空杂志,2009,(4):53-54.

[9]陈子玉,史志刚,宋元辉.精心组织科学谋划全面快速形成新机保障能力[J].空军装备,2008,(5):21-22.

[10]孟羊娃,刘玉祥.推动航空维修深入发展的思考[J].航空杂志,2009,(8):48-49.

猜你喜欢

机务航空装备
好装备这样造
港警新装备
“闪电航空”来啦
“闪电航空”来啦
机务联系电路设计实例分析
机务管理模式下提高货车列尾装置作业效率的研究与实践
防晒装备折起来
机务检修质量管理研究
达美航空的重生之路
新形势下加强车辆机务技术管理保障运输安全的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