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术诚信建设的路径探索
2015-08-15李爱东周炳臣赵晓毅
李爱东,周炳臣,赵晓毅
(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河北省沧州市浮阳南大道6号 061001)
近些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人才培养水平、对社会的贡献度以及师资力量本身都得到了显著的进步和提高,但同时伴随而来的,形形色色的学术不端行为也层出不穷,且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给我国高校科研氛围的培育和人才培养的发展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开展学术诚信专项教育,提升高等学校学术诚信氛围是高等学校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和目标,以党的群众路线引领高校学术诚信建设,对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学术诚信教育模式,提高高校师生的学术诚信意识具有重大意义。
1 加强高等院校学术诚信建设的意义
诚实守信是科学研究事业的基础和底线,追求真理和揭示客观规律是科学研究事业的唯一目标和要求。回顾科学发展的历程,每一次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的科学发展,都离不开求真务实、诚实守信、献身真理的科学精神,这种科学精神是科技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我国从国家科学发展战略的高度,立足长远,对学术诚信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历届中央领导同志都把踏实认真、诚实守信作为对科技工作者工作作风的最基本要求,勉励所有科技工作人员志存高远、淡泊名利,在科技创新的实践中历练才干,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勇攀高峰。
1.1 学术诚信建设是高等院校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和目标
学术诚信问题若得不到有效治理,不但会严重制约科学进步、教育事业发展,扼杀学术创新机制,浪费宝贵的学术资源,还会不断击穿道德底线,影响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使我国的科教兴国战略和民族复兴大业化为泡影。作为高等学校整治“四风”,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内容,学术诚信的构建是阻断高等院校不正之风的蔓延,弘扬科学精神,纯洁学术环境,维护学术道德,推进学术进步,促进高校学风建设和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把手。河北省《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方案》明确指出:高等院校要突出整治意识形态阵地意识不牢、管理行政化、学术不端、创新进取意识不强等问题,重点解决教研活动中急功近利、浮躁浮夸,抄袭剽窃、成果造假等问题。
1.2 高等院校学术诚信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以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高等院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之一,学术诚信建设对于构建高校优良学术氛围,端正教风、学风至关重要,是高等院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高校教师既肩负着传承知识、弘扬文化的教学科研任务,还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任,需要在学术领域内,率先垂范,恪守本分,自觉维护学术的尊严和使命。高校教师如果违背诚信的学术精神,投机取巧、学术剽窃、成果造假,不但会影响学术研究的健康发展,还会导致社会风气的破坏,严重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3 高等院校学术诚信建设关乎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高等院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各方面人才的重要基地,在科教兴国战略的时代背景下,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科学研究型、技术应用型以及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大学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要培育能够创造新知识或形成新思想的人才,首先要求教师具有良好学术道德和学术修养,一个缺乏诚信意识和学术修养的教师,根本不可能培养出适合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1.4 推进高等院校学术诚信建设是推动学术创新的有效保证
高等院校教师的学术不端行为的蔓延会给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危害。高等院校是培养具备创新意识人才的基地和摇篮,如果听任学术不端及腐败行为的发展,就会使学术的诚信和公信淹没于市场经济的大潮之中。此外,学术不端和学术腐败行为将会加剧学术领域的不公平竞争,使科研资源配置更加不合理,长期以往将冲垮学术长堤,影响学术创新的推进。
2 高等院校学术不端行为的表现形式
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表现出来。一是粗制滥造,剽窃抄袭。有的教师写一篇论文或出版一部著作或教材,采取东拼西凑的方式在电脑上合成,或将国外学术的研究成果据为已有,而不说明成果的出处。二是弄虚作假,追名逐利。本人长期不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但为了评职、晋级,或为了捞取某种好处,便在科研项目或论文、著作中谋一重要位置,不劳而获。三是心浮气躁、学术投机。学风浮躁,急功近利;课题垄断,学术贿赂;编造数据,署名不实;学术评审不客观等。四是在校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考试作弊、作业抄袭、论文剽窃、就业爽约[1]等等,不一而足。上述学术不端的行为及现象,偏离了大学的办学宗旨和原则,败坏了学风和校风,严重损害了我国教育事业及大学在人民大众心目中的地位和神圣形象,给学术繁荣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消极影响。
3 产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分析
3.1 社会环境原因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不良的社会风气和体制的缺陷,是当前学术界学术不端、学术腐败问题的背景和根源。一方面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甚嚣尘上,这些不良的价值观念,也影响到高校及学术研究领域,引发了部分高校教师及科技工作者唯利是图、飞扬浮躁、急功近利等与科学精神相悖的不良心态。另一方面,学术领域各种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不完善,学术研究领域缺乏严格的测评和奖惩机制,存在体制性空白,造成道德价值与现实利益的不协调,进一步加剧了学术不端、学术腐败风气的蔓延。
3.2 学术管理体制原因
近年来,日益恶化的学术风气、层出不穷的学术造假行为和低质学术成果泡沫化等学术不端问题凸显。这些学术不端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源于目前学术管理体制的缺陷。我国高校、科研机构等学术研究机构学政不分、权学不分,学术领导化、科研行政化现象严重,是我国学术领域产生腐败的主要根源。许多学者具有行政背景,两栖于学术学者和行政官员之间,往往借助自己手中的科研项目审批、职称评定以及成果鉴定等权利为自己及小团体谋取不当利益,学术腐败问题丛生。此外,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学术监督和惩罚制度,且缺乏统一的学术规范,使学术不端和学术腐败问题屡禁不止、愈演愈烈。
3.3 学术评价机制原因
与国家整个学术管理制度存在缺陷对应的是我国学术评价机制的不健全、不完善和不合理,这也是造成各种学术不端和学术腐败问题的重要原因。当前,我国在学术领域内盛行以指标量化为主的评价模式,即对高校教师及科研人员的业绩考核、成果认定及职称评定等方面以成果数量为主要考评依据。这种偏重数量而忽视质量的学术评价机制,往往使高校教师及科研人员变得浮躁,短视,只重眼前,不顾长远,走马观花,浅尝辄止。许多学者只愿做些短平快的应用性研究,不愿从事周期长、见效慢的基础研究项目,只图论文、成果数量的达标,不求成果的质量和价值,更有甚者,部分教师在量化指标的重压之下,投机取巧,走歪门邪道,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或利用手中权利或职务便利托关系走后门要项目、出书、发论文,或抄袭、剽窃他人成果改头换面,或以次充好。
3.4 学术出版管理的原因
我国现行的学术出版管理体系制度性缺陷明显,部分学术出版机构商业化色彩浓厚,论文发表、书籍出版商业化泛滥,期刊杂志的学术性和公信力弱化甚至缺失。部分学术期刊功能异化、学术灵魂缺失,学术期刊沦为敛钱工具。一些编辑及出版从业人员缺乏责任意识和主体意识,学术规范意识淡漠,姑息迁就甚至纵容学术不端行为,使学术期刊的权威性丧失,导致一些劣质甚至抄袭学术作品传播泛滥。
4 加强和改进高校学术诚信建设的措施
以党的群众路线为导向的高校学术诚信建设,需要在完善制度措施,加强监督约束的基础上,深化教育引导体制,提升高校教师及学术研究者的诚信意识,标本兼治、惩防结合,既着眼长远加强学术诚信文化建设,从根源上改变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学术环境,又立足当前学术界学术不端的突出问题加强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管与惩治力度,建立健全高等院校学术诚信的体制、机制。
4.1 加大教育和宣传力度,提高师生自身修养
高等院校作为全社会学术诚信体系建设的主体和重要环节,在学术诚信建设中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义务,是本单位的机构和个人产生学术不端行为的第一责任主体。要发挥学校在学术诚信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需要加大教育和宣传力度,着力提高教师的自身修养。高等院校可以利用校园网站、广播、宣传栏、学报校刊等宣传媒体,采用各种有效途径和形式,宣扬学术道德楷模,鞭笞学术不端及腐败的典型,营造一种追求上进、诚实守信、增加自律的良好学术氛围,提升思想认识,使广大师生增强学术诚信的自觉性,让学术精神和理念内化为学术诚信的良好习惯与追求。
4.2 制定和完善学术诚信建设管理制度
针对当前愈演愈烈的学术不端及学术腐败行为,需要建立健全高等院校学术诚信建设管理制度,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督约束力度。首先,要坚持实事求是,从客观实际出发,遵循学术研究的客观规律,梳理和查找出学术不端管理制度中的体制缺陷和薄弱环节,不断完善制度机制,对学术不端行为管理的各个环节包括监督检测、投诉举报、调查核实等,要做到有规可用,有章可循。其次,要充分发挥院校学术委员会等学术机构在端正学术风气、加强学术道德建设中的独特功能,明确其在学术管理和监督方面的职责。坚决从体制、机制和制度上杜绝学术泡沫化、学术庸俗化和学术垄断化。
4.3 建立符合学术研究规律的学术衡量机制及以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体系
学术研究与创作是一项十分艰难的创新性活动,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和延续性,需要从事该工作的人员,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才能真正体现出学术精神,推出有价值的科研成果。所以教育科研领域需要建立起适于学术研究内在规律和宽松环境的长效管理机制,具体包括:在考评体制上,建立差异化的考评制度,重视对成果质量的考核;在考核内容上,在重视“短平快”应用性研究项目价值、效益评价的同时,还要重视对具有长远性、间接性、隐形性的基础性研究项目成果的作用,从体制上引导教师及科研人员平心静气、潜心学术。
4.4 加强学校监督体系建设,严肃惩处学术不端行为
从提高思想认识、端正学术态度入手,加强监督和学术信用反馈评价体系建设,对学术不端行为须旗帜鲜明、态度坚决,究查及时,处理果断。以国家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有关规定为依据,对教师的年度考核、职务晋升、岗位聘任等各个环节进行考核,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查处,严格执行“一票否决”制,并视学术不端行为轻重给予相应处罚,真正起到教育警示作用。
5 结语
高校学术诚信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只有扎实推进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各部门协同,有效发挥社会力量和市场作用,以及加强教师的诚信道德和诚信意识的教育和引导,严格自律,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学术不端行为,保证教育事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1] 余国林.我国学术诚信问题的诱因与治理对策[J].政治与社会.2012(2):11-12.
[2] 刘 延 东.在 科 研 诚 信 与 学 风 建 设 座 谈 会 上 的 讲 话[EB/OL].(2010-4-9).http://theory.people.com.cn/GB/11324193.ht ml.
[3] 林孟涛.论高校教师学术诚信建设[J].闽江学院学报.2008(1):120-124.
[4] 中共河北省委.关于河北省开展第二批党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EB/OL].(2014-01-29).htt p://qzlx.people.co m.cn/n/2014/0129/c364565-24261718.ht 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