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礼仪素养现状与培养模式的调查研究

2015-08-15钟福维肖裕健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舍友礼仪素养

张 宁 钟福维 肖裕健

(1.华南师范大学,广东 广州510631;2.暨南大学 国际关系学院,广东 广州501631)

礼仪,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春秋儒家大师孔子就认为做人应该“克己复礼”,遵守“仁义礼智信”的信条,由此可见“礼”的重要性。在现代生活中,礼仪同样是时代进步、人类文明的标志。当下社会在大力倡导提高公民礼仪素养,而大学生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群,更应重视礼仪素养。但在现阶段,高校多数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培训而忽略学生的素质道德教育,造成了大学生礼仪教育的缺失。因此,有必要深入调查当下大学生礼仪素养现状,探寻适合大学生礼仪素养培养的创新模式。

一、国内外礼仪素养研究现状

现代传播技术和手段的发展改变着人们传统的交往观念和行为,人们交往的范围已逐步从人际沟通扩展为大范围的公众沟通,从面对面的近距离沟通发展到了不见面的远程沟通,从慢节奏、低频率的沟通变为快节奏、高频率的沟通[1]。这种现代信息社会的人际沟通的变化,给人类社交礼仪的内容和方式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沟通的条件下,要实现有礼有节的交往,去创造“人和”的境界,就必须学习和运用礼仪。

随着社会对高级专门人才需求的增大,高等学校规模的扩张,大学成为高知识人群集中地,聚集了大量不同性格、不同信仰和不同经历的人,这使得大学生各自的追求迥异、理想有别;另一方面,大学与社会之间互动频率增高,在此过程中,社会的不良现象及市场利益驱动等都会渗入到大学里。这两方面因素使高校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此外,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已不再是一个封闭的乐园,外界与象牙塔间的互动也使得突发事件出现的频率大幅增加。从 “马加爵事件”“李刚事件”以及近年来频繁出现的高校学生突发事件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礼仪素养的缺失。

目前,国际上针对青少年存在的道德修养问题,普遍重视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其中包括礼仪教育。英国等国家提出了培养“绅士”“淑女”的教育。韩国从1973年起就开设道德课,学校还设有理解室,模拟生活场景,进行仪表礼节演示教育。我国也在“文革”以后提出了“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和养成教育,对礼仪教育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普遍做法是强调教育与训练相结合,但在实践中常带有分离的状况,或是说理不够,机械训练;或是空洞说教,践行不够。发展趋势可归纳为:一是继续强调教育与训练相结合,体现“知行统一”;二是注重内在道德修养水平的提高,使大学生外在的表现与内在的修养统一起来,简称内外统一;三是礼仪教育心理化,注重心理辅导。对大学生非强制援助,促进大学生自主选择正确的礼仪要求,加强道德修养,获得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就国内外情况看,在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关于道德的研究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在国外,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已相当成熟,产生了一些影响广泛的理论成果。这些理论一般都注重青年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研究,而忽视行为习惯研究。我国多年来的实践也证明,仅进行这样的一般理论研究,在实际文明礼仪教育中,对于克服过于注重说教以及“高大全”等现象是不利的,为了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良好的礼仪习惯,必须要对他们进行礼仪习惯的培养。

二、大学生礼仪素养现状分析

为了深入了解大学生礼仪素养现状,笔者进行了以下调查。本次调查采用问卷回答的形式进行,按照不同学校不同专业随机调查的原则。问卷调查对象为: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四所高校大学生。这四所高校均为“211”院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大学生礼仪素养水平。

本次调查一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75份,有效率达93.8%,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1)性别比例:受调查者男女比例为1∶1.33;(2)学校样本分布:中山大学98份,华南理工大学95份,华南师范大学92份,暨南大学90份;(3)籍贯:受调查者城镇籍贯学生占63.4%,农村籍贯学生占36.6%;(4)年级分布:本调查的受调查者在各年级均有分布,其中,大一受调查者占总调查人数的48.3%,大二、大三、大四和研究生的受调查者分别占34.4%、12.3%、3.5%和1.6%。抽样的规模与此次调查目的针对的对象比较吻合,体现了调查对象与主题的一致性。

(一)高校学生普遍重视自身礼仪素养,过半学生自我评价较高

在被问及您是如何看待礼仪素养这一问题时,有48.3%的人选择了“礼仪素养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就在自己身边”,有34.4%的人选择了“礼仪素养和大学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而仅有12.3%的人选择了“从来没有了解,对礼仪素养不感兴趣”这一选项。而在被问及“您是否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会失礼”时,共有94.9%的人选择“很在意或者比较在意”,毫不在意自己行为举止会失礼的受调查者仅占5.1%。在被问及对自身礼仪素养水平的评价时,有55.9%的人评价自身的礼仪素养水平“很高或者较高”,有43.3%的人对自己礼仪素养水平评价“一般”,只有0.8%的人评价自己礼仪素养水平“较差或者很差”。可见,大多数人对自身的礼仪素养水平都较为肯定,只有极少数人对自身礼仪素养给予否定的评价。可见,绝大多数学生对于礼仪素养还是较为重视的,并且认为礼仪素养与自己平时生活息息相关。同时,受调查的大学生也比较在意自身的行为举止会有失礼之处。而对自身礼仪素养的自我认知中,大多数受访者对自身的礼仪素养水平都较为肯定。

(二)在现实中,大学生常有不规范的行为,礼仪素养水平较差

大学生对于自身礼仪素养较为重视,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具体的行为举止又是否和他们自身的认识水平相当呢?在被问及日常生活中下列哪些行为会在课堂上发生时,有许多大学生都存在诸多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迟到、早退、旷课、聊天、接电话、吃东西、上网,这七项行为都是学校日常规范制度中明令禁止的,但是依然有一半左右的学生经常或偶尔会在课堂上发生这些违纪行为。其中,从不迟到、旷课的大学生人数比例小于50%,课堂纪律只有不到一半的大学生严格遵守。大学生应当是高素质和高学识的代表,但是从以上数据中却发现多数学生都存在不同程度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大学生对于自身礼仪素养水平的肯定与实际情况有很大的差距。

在九项不文明行为的选择中,“常有横穿马路不走斑马线的习惯”“在不合适的时间内给长辈、朋友打电话影响到其他人的休息”“见到老师、父母等长辈不主动打招呼”“乘坐扶梯随便站在中间,不会考虑身后的人”这几项不良习惯均有15.6%以上的人做过,而“在不合适的时间给长辈、朋友打电话影响到其他人的休息”更是高达33.0%。由此可见,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不礼貌的行为。另外,在宿舍的日常生活中,“进宿舍不先敲门”“舍友休息时会吵闹影响舍友休息”“看球或电影时大声欢呼或抱怨”这三项不文明行为均有10%以上的人做过。宿舍作为与大学生日常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场所之一,既有公共性又有私密性。被调查者所在学校都是四人到六人的宿舍,在宿舍有以上的不文明行为自然会影响到舍友休息,导致舍友之间关系不和睦。

在对舍友之间相处是否融洽的调查中,也可以发现,有51.1%的人选择了“很融洽”,有43.0%的人选择了“一般”,而选择“不融洽或者非常不融洽”的人仅占4.9%。由此可见,只有一半左右的人和舍友相处很融洽,虽然选择“不融洽和非常不融洽”的人只占很小的比例,但舍友作为朝夕相处的对象,与舍友关系不融洽对学生的日常生活有极大的影响。而对相处不融洽的情况进一步调查发现,被调查者和舍友相处不融洽的原因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点:性格不合、作息时间不同,影响舍友休息、兴趣爱好不同、舍友有不文明的行为。

(三)大学生期待接受礼仪培训,多数支持设礼仪课程为必修课

当被问及“您如何看待高校开设礼仪素养培训”时,有59.1%的人选择“很有必要,礼仪素养培训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有32.9%的人选择“可有可无,礼仪素养是大学生的选修课”,而选择“没有必要开设”的人数占8.1%。而在被问及“您是否愿意花时间接受礼仪培训”时,共有61.8%的人选择“非常愿意或者愿意”,仍有15.5%的人选择“不愿意”。说明多数学生都愿意花时间接受系统的礼仪培训,并且支持将礼仪课程设为学校的必修课。可见,过半的大学生认为礼仪素养培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较为忽视礼仪素养培训的作用。

三、高校礼仪素养培养模式现状

为了进一步了解高校礼仪素养培养模式,笔者选取了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大学、广东财经大学多所高校进行研究。

(一)课程设置以公共选修课为主,并开设礼仪讲座

调查的七所高校中,除了华南理工大学,其他高校均开设有礼仪素养相关的公共选修课程,极少数专业还开设有必修课程。而华南理工大学虽未开设专业的礼仪课程,但也会有外界机构开设讲座。高校公共选修课程覆盖人数有限,对于数量庞大的高校学生,100~200人容量的选修课程只能占据很小的人数比例。目前,高校还是侧重于专业课程而忽视礼仪的教育,难以满足学生对礼仪知识的需求。除此之外,多数高校也开设面向毕业生的讲座以满足求职学生的需求,例如,形象礼仪以及求职面试礼仪讲座。

(二)任课教师多数为非礼仪专业人才,上课效果难以保证

担任礼仪素养公共选修课程的教师多数为非礼仪专业人才,他们虽然广泛搜集礼仪知识资料,对礼仪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部分教师还是难以有效教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这样的教学队伍难以保证高校礼仪课程能有良好的效果。唯有中山大学设置了“中山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培养专业的礼仪人才,其他高校在专业礼仪人才方面还较为缺失。

(三)教学形式理论与实践不均衡

部分高校的礼仪培训还停留在以理论讲解为主,内容较为枯燥,大学生难以从内在提高自身素养。多数高校把理论讲解和训练相结合,并配合多媒体教学,效果较为明显,其中,以华南师范大学开设的“舞台艺术实践”课程为典型,课程给大学生提供了“校礼仪队”实践的机会,颇受学生好评,但有些高校的课程将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却仍存在“理论讲解不足”的情况。当下礼仪素养课程大多只从“外在”改善大学生的仪态,难以在短时间内提升其“内在”素养。可见,礼仪素养的培训应当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非一日之功。

(四)网络教学缺失,多数高校未利用网络资源

调查的七所高校中,唯有中山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开设有网络礼仪课程,其他高校没有充分发挥网络课程的优势。其中,中山大学在“中山大学逸仙网络大讲堂”设有网络课程,主要是老师上课视频录像为主。而华南师范大学开设的“交际礼仪”网络公选课也是通过网上资料和视频了解礼仪素养基本知识。虽然目前网络教学形式单一,效果不及课堂面授实践,但网络课程的普及面较广,而学生从网络上学习礼仪知识会更加便捷。

四、大学生礼仪素养缺乏的成因分析

当下大学生对于自身的礼仪素养都很重视,并且多数较为肯定自身的礼仪素养水平,但在日常生活中却凸显出诸多礼仪素养水平极为缺失的现象,而这些现象的产生是有一定原因的。

(一)缺乏系统的礼仪文化知识教育

在中国现行的教学模式下,多数学校和家庭对礼仪文化教育的关注度不够。在学校教育中,中学教育更多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而对学生内在礼仪的培养则通过思想品德教育课程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多数以理论为主,内容枯燥,说教性强,学生接受性较差,且对礼仪文化知识没有过多涉及,这使得学生的礼仪教育流于表面。即使是在高等院校开设的课程多数也以选修课程为主,覆盖面小。

家庭教育中,礼仪素养的培养主要依赖于父母,而父母自身礼仪水平的高低也导致家庭礼仪教育水平参差不齐。此外,多数家庭把礼仪素养教育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缺乏系统的礼仪教育。当下大学生礼仪素养水平低下,并不是因为知识饱和带来的“不需要”,而是由于缺乏系统的礼仪培训造成的无知[2]。大学生自身认识不足会导致其“知行不一”。

(二)缺乏良好的礼仪习惯,“同化效应”①严重

目前,高校对于大学生礼仪素养培训多数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主,但是却忽视了培养学生良好的礼仪习惯。和系统的礼仪文化理论不同,良好的礼仪习惯的培养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显然,短短一学期的课时难以改变大学生的礼仪习惯,这就造成了许多大学生知道自身行为不文明,却难以改变习惯的现状。同时,“同化效应”也是造成学生礼仪素养缺失的重要原因,不良好的礼仪习惯在群体中的同化效应更为明显。以广州大学城为例,大学城行人多车辆少,因此有许多大学生都有随意闯红灯和横穿马路不走斑马线的行为。这是群体同化效应导致不良行为习惯扩张的典型。群体很容易处于旧观念的影响之下,不良的行为习惯在群体中同化效应极为严重[3]47。

(三)高校礼仪素养培训形式单一,未能针对大学生的需求

高校开设的礼仪素养课程多数为公共选修课,培养形式较为单一,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多数是讲解基本的礼仪知识,包含:形态礼仪、交际礼仪等。但是大学生在不同阶段对于礼仪培养有不同的需求,高校单一形式的礼仪课程设置难以满足大学生在社交、职场等方面的需求。

(四)缺乏具有礼仪素养的专业人才,教师自身礼仪影响偏弱

大学生对于礼仪教育有强烈的需求,虽然任职礼仪教育的高校老师对礼仪知识较为了解,但是多数的老师并非相关专业人才,进而会出现“理论讲解不足,或是实训效果不佳”的现象。因此,学校需要引进专业的礼仪人才。此外,教师的言谈举止对大学生的礼仪素养的养成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教师对大学生有示范性的作用,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更注意文明礼仪以影响大学生。

(五)外来文化的冲击

在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许多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正受到西方外来文化的冲击和挑战。毫无疑问,礼貌的缺点之一就是约束了个人自由。规则、利益、社会禁忌等,这些都干涉到人们的自由性和自主性[4]62。大学生群体容易对外来文化不加选择地进行吸收,把西方文化中的自由理解为不受任何束缚,造成了诸多大学生主张个性张扬、唯我独尊的状况。同时,受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独生子女的身份也使得许多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愈演愈烈。过度强调个性的自由与礼仪文化中的律己敬人思想背道而驰。

五、礼仪素养培养模式探究

高校礼仪素养培训应该采取何种模式才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礼仪水平?目前主流的公共选修课程显然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无法有效提高大学生礼仪素养水平。

(一)分层次系统教育,礼仪教育当设置为必修课

中学礼仪教育的缺失对学生的影响是极大的。越早接受礼仪教育就能越早培养良好的礼仪习惯。所谓“不知礼,无以立也”。礼仪教育,应当从小开始,根据不同年龄特点进行分层次系统教育。然而,许多学校只在入学时进行“校园纪律”教育,这样的教育手段只能加强大学生守纪意识却无法从内在提升大学生的素养。道德素养的提高非一日之功,只有建立长期的分层次礼仪教育,并把礼仪课程设置为大学生必修课,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礼仪素养水平。

(二)建立大学生礼仪培训档案,培养良好的礼仪习惯

高校作为人才的聚集地,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不同地区、不同家庭环境的学生接受礼仪教育的程度不同。一视同仁地让其接受相同的礼仪课程难免会造成“高水平的重复学习,低水平的难以跟上进度”的情况。因此,可以建立大学生礼仪培训档案,用以记录大学生参与礼仪培训的情况。此举不仅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大学生的需求,做到“因材施教”,还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礼仪习惯。

(三)开设多种礼仪课程,满足大学生不同需求

传统的礼仪教育难以适应当下时代的发展需求,对高校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可以制定不同的礼仪课程。例如,对于一年级大学生,应更加注重课堂礼仪、仪容礼仪、集会礼仪等;对于二年级大学生可以加强恋爱礼仪、外出参观礼仪、宴请礼仪、涉外礼仪等;对于即将步入职场的大学生可以加强商务礼仪、电话礼仪、会议室礼仪、化妆礼仪等[5]54。有针对性的课程才能满足大学生不同的需求。

(四)加强不文明行为的监督,规范大学生行为

虽然礼仪教育强调“内仁外礼”,注重从内在提高人们的道德。但缺乏规矩的监督,纯粹靠大学生的自律难以杜绝不文明行为的发生。以“中国式过马路”②为例,没有强制性的监督难以在短期内改变人们乱闯红灯的习惯。各地交警的整治行动主要采用的街头执法和处罚手段成效显著[6]。可见,采取一定的外在手段抵制不文明行为较有效。而在校园中,规范大学生的行为也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因此,学校应该出台大学生礼仪规范,加强对不文明行为的监督,以减少不文明现象的产生。同时,也可在校园中张贴倡导文明行为的标识牌,有利于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礼仪习惯。

【注 释】

① 同化效应:指人们的态度和行为逐渐接近参照群体或参照人员的态度和行为的过程,是个体在潜移默化中对外部环境的一种不自觉的调适。

② 中国式过马路,是网友对部分中国人集体闯红灯现象的一种调侃,即“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出现这种现象是大家受法不责众的“从众”心理影响,从而不顾及交通安全。

[1]赵昆.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径[J].中国农业教育,2006(1).

[2]周悦娜.从当代大学生礼仪文化现状探索高校礼仪教育的途径[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8(2).

[3][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冯克利,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0.

[4][澳]露辛达·霍德夫斯.礼貌的力量——从礼仪到人生态度[M].王贤平,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5]陈岸涛.现代教师礼仪[M].广州: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6]张洋.专家:闯红灯就是违法不应有任何借口[N].人民日报,2013-04-11.

猜你喜欢

舍友礼仪素养
同一条毛巾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无债一身轻
筷子礼仪
礼仪篇(下)
新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