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岭地区H148井区长8油藏成藏分析
2015-08-15马春林
马春林
(中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二采油厂,甘肃 庆城 745100)
马岭地区H148井区长8油藏成藏分析
马春林
(中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二采油厂,甘肃 庆城 745100)
随着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勘探开发工作的不断深入,油田扩边建产的规模不断扩大,原油产量逐年攀升。H148井区块作为马岭地区新的产建区,主要含油层系为三叠系延长组长8油层组,通过该区钻井、岩心、测井、试采等资料全面深入分析该区有利沉积相带、油气运移及成藏圈闭条件,认识该区长8油藏的成藏规律,为建产及开发提供可靠地质依据。
长8沉积相;砂体展布;成藏分析
H148井区属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南部构造带。含油层段主要为三叠系延长组,油层埋藏深度2 600~2 730 m。近年来,延长组长8油藏石油勘探取得突破,充分应用探评井成果,围绕H148、H59、H122针对长8滚动建产。建产区北至H128井,南至里H70井,西至H34井,东至H497井,面积约为970 km2。
1 地质特征
1.1 地质演化
鄂尔多斯盆地位于华北克拉通地块西部,是一个稳定沉降、坳陷迁移的多旋回沉积盆地。三叠系总体为一西翼陡窄东翼宽缓的不对称南北向矩形盆地。盆地内无二级构造,三级构造以鼻状褶曲为主,不发育背斜构造。依据其现今的构造形态、基底性质及构造特征,结合盆地的演化历史盆地可划分为北部伊盟隆起、南部渭北隆起、西缘冲断构造带、西部天环坳陷带、东部陕北斜坡带和晋西挠褶带六个一级构造单元。
1.2 构造及沉积特征
长8油层组沉积时期为湖盆面积的扩展期 ,印支构造活动较弱,湖盆属于坳陷初期,面积小,水体较浅,边缘斜坡带宽缓,坡度一般不足 0.5°,基底内无大的凸起分割,具备发育浅水三角洲的地质背景。在长8末期,印支运动第一幕的构造事件导致沉积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表现为由长8沉积期地形平坦的滨浅湖沉积快速相变为长7沉积期以深湖沉积为主的沉积格局。
长8岩性组合以灰绿色砂岩、灰绿色、深灰色、灰黑色泥岩为主,夹劣质煤线和薄层泥炭层。向湖盆中心地区,岩性逐渐过渡为深灰色、灰黑色泥岩夹灰绿色砂岩。岩石类型以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为主。
1.3 地层划分与对比
在地层划分与对比过程中,遵循“先寻找区域标志层,再寻找辅助标志层;先对大段,再对小段;旋回控制,参考厚度,多井对比,全区闭合”的原则。
K1在盆地南部分布稳定,是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地层对比的标志层,电性特征表现为高声波时差,高伽玛、高电阻率。对比时选取在张家滩页岩下方广泛发育的“凝灰岩”作为长8的顶”,其电性特征表现为高伽马、高声波时差、高中子、低密度及低电阻率。
在长8对比过程中,利用岩性和测井组合特征为依据,以沉积旋回分析为基础,结合地层厚度变化,从所选标准井入手,逐层逐井进行对比和邻近追踪。在砂层对比过程中,连续性较好且厚度较稳定的夹层和砂层可作为控制砂体分布和对比的辅助标志层分析,确保各个分层不发生窜层现象。确定长8沉积单元的划分方案为2个砂层组,自下而上是长82和81,进而再细分为长811、长 812、长 813、长 821、长 822、长823等6个小层。
1.4 沉积相
马岭地区H148井区认为长8主要发育三角洲沉积体系序列,属三角洲前缘亚相。H148区井长8储层主要发育的沉积微相有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侧翼(天然堤、决口扇)及分流间湾。
2 成藏规律
2.1 成藏条件
2.1.1 油源条件
鄂尔多斯盆地长8油层组沉积期湖盆水体较浅,大部分地区不具备水生生物大量繁殖和有机质保存的基本条件,难以形成有规模供烃能力的烃源岩。长7烃源岩和长9烃源岩为盆地中生界最为主要的烃源岩,长8油层组位于两套烃源岩层之间,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优质烃源岩(油页岩)是一套优质烃源岩,为盆地长8油层组油藏的主要供烃源岩。长9烃源岩为一套区域性的烃源岩,分布范围有限,对长8油层组油藏有一定的贡献作用。
2.1.2 储集条件
马岭地区H148井区属于浅水三角洲内前缘沉积,长8油层段储层砂体广泛分布,厚度较大,储层砂体单一相带延伸,连通性也好,各个相带互不相连。垂直河流方向,各井间河道基本不相连接,岩性相变较大,油层非均质性强烈。
2.1.3 油气运移条件
延长组烃源岩于早白垩世大量排烃,在此期间及在此之后,盆地广大地区始终为一平缓的西倾单斜,构造简单,裂缝系统和砂体叠置点或者盖层尖灭点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
马岭地区H148区块长8储集砂体紧邻上覆的长7优质烃源岩,在有利的输导体系和向下运移的动力条件下,具有优先捕获油气的优越条件。该区延长组形成于内陆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砂体发育,且具有砂体厚度大、单层厚、分布面积大、复合连片等特点。这些砂体横向上的大面积复合连片和纵向上的相互叠置。通过对岩心、物性以及含油性关系的分析,认为本研究区长8叠合连片的孔隙型砂体和裂缝体系是石油向下运移的主要通道,为油气运移和聚集提供了良好的空间。
2.1.4 储盖组合条件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在湖盆的湖进-湖退演化中,发育了多套储盖组合,湖退期三角洲储层发育,湖进期滨浅湖泥岩发育,构成良好盖层。长8~长7为一个完整的储盖组合。长8期仍处于湖盆发育期,湖盆进一步扩大,研究区浅水三角洲砂体规模大,储集性能好。其上覆盖湖泊发育鼎盛时期(长7)形成的富含有机质泥岩,既是良好的生油岩又是良好的盖层。长8~长7生、储、盖组合,具有油源充足,区域性盖层良好的特征。
长7为鄂尔多斯盆地主力烃源岩,长8油层与长7油层存在明显的过剩压力差,具备油气向下运移的动力条件。储集层是长8期湖盆发展演化阶段在盆地西南部相对平缓的地形上沉积形成的浅水三角洲砂岩储集体,原生粒间孔和溶蚀孔隙较为发育,具备较好的储集条件。与此同时,呈南西—北东向展布的分流河道间湾相泥岩为区域西倾背景上的油藏上倾方向提供了有利的遮挡条件,从而构成了较为有利的储盖配置关系。
3 结语
(1)根据沉积旋回及电性与岩性特征,将该区长8油层组细分为长81和长82等两个砂层组,再细分为长81、长
1812、长 813、长 821、长 822、长 823等6个层段。各小层均有各自的岩性和电性特征,各邻井对比特征分布稳定,厚度相差不大。
(2)马岭地区H148井区以三角洲前缘亚相为主,长8油层段油藏的储层属于砂岩型储层,总体上物性较差,属于低渗-超低渗储层。
(3)通过分析有利的成藏条件分析认为:该区长8成藏模式为上生下储,下部成藏模式。长8油层段油藏主要分布于水下分流河道的主河道位置或主河道侧翼位置分布。
[1]段毅,张胜斌,郑朝阳,等.鄂尔多斯盆地马岭油田延安组原油成因研究.地质学报.2007,81(10):1407-1415.
[2]郭正权,张立荣,楚美娟,等.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前保罗纪古地貌对延安组下部油藏的控制作用.古地理学报.2008,10(1):63-71.
[3]王春宇,张志国,李兆明,等.鄂尔多斯盆地马岭油田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及沉积体系研究.地质力学学报.2007,13(1):70-77.
[4]段毅,吴保祥,郑朝阳,等.鄂尔多斯盆地马岭油田延9油层组油气运移研究.沉积学报.2008,26(2):349~354.
TE122.3+3
B
1004-1184(2015)04-0216-01
2015-03-14
马春林(1963-),女,甘肃武威人,工程师,主要从事油气田开发及地质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