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干预
2015-08-15王亚茹
王亚茹
(山西省芮城县人民医院 山西 芮城 044600)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糖尿病的心脑血管及微循环的并发症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精神压力。国内外的大量研究证明,有效的健康教育和心理调护可使糖尿病患者本人及家属了解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和危害,从而改善生活习惯和提高生活质量,防止和延缓以脑血管及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另外,患者的心理刺激和情绪不稳定化必然要左右着病情发展与康复的转归。因此,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则有着极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013年1月-9月,我科对50例糖尿病患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干预,并观察在进行干预后对这些患者的健康行为、生活习惯的形成率及糖尿病相关知识知晓率的变化情况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
2013年1月-9月收治的糖尿病住院病人中,其中男子28例,女22例,年龄在40-60岁,无严重并发症。这些患者的诊断标准均符合《2010年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关于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2 方法
由专人负责对入院的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指导生活方式,并对每个出院的患者进行为期望个月的随访,随访期间了解患者接受干预前后的生活方式的改变及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的程度。
3 干预方式
(1)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糖尿病患者讲解该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饮食及预防等相关的基本知识。
(2)向患者讲解糖尿病通过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其病情完全可得到控制,且工作和生活质量不会受到明显的影响,从而消除患者对该病的恐惧和心理压力,并告知患者要保持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态度,消除紧张情绪,可延缓和防止病情的发展恶化。
(3)告之患者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戒烟、限酒、低盐低脂饮食,忌暴饮暴食,限制每天总热量的摄入,增加纤维素的摄入,预防便秘,规律作息时间,避免熬熬夜和过度疲劳。
(4)向患者讲述生活中应选择合适强度的体育运动,以保持运动后无明显不适为宜。
(5)告知患者糖尿病是终生疾病,需要长期服药治疗,以保持血糖稳定,不可擅自减药或停药。
(6)应定期监测血糖,有条件者可购买血糖仪在家自行测量。
4 结果
与接受干预前相比,糖尿病患者在进行健康教育干预后,其吸烟、饮酒率下降62%(男性),其有规律地进行药物治疗,适当体育锻炼,保持低盐低脂的饮食习惯,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情绪和心态等健康行为上升达80-90%以上。
讨论:糖尿病属于中医的“消渴”范畴,《内经》认为五脏虚弱、食肥甘、情志失调是引起消渴的原因,而内热是其主要病机[1],指出“谷肉果芽,食养尽之,无使过之,得其正色”。意思是必须注意饮食调养,避免暴饮暴食,才能保持人体的正气,战胜病邪②。糖尿病若早期发现,坚持治疗,生活饮食规律,及时地控制血糖,可有效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而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及缺乏对该病的认知等行为因素在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健康教育干预是一个系统的、连续的、动态的过程,是医院的基本职能和一种良好的治疗方法。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描述,患者可以从健康教育中了解到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及不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在本病发生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使患者提高自身保健意识,保持良好的心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本次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在干预前缺乏了解该病的基本知识,并有吸烟、喝酒等不良嗜好,缺乏体育锻炼,暴饮暴食等不良生活习惯,及由于长期工作紧张所带来的压力而不能保持良好的心态、情绪不稳定等等,通过住院期间的健康教育干预和随访,大多数患者了解了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和危害程度,明白了不良生活习惯所造成的不良后果,而自觉地养成了戒烟、限酒、进行体育锻炼,避免暴饮暴食,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等良好行为习惯,因此,健康教育干预必将成为糖尿病患者除药物疗法之外的重要补充方法之一。
[1] 周仲英,张伯礼,等[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383
[2] 王芳,中年病人的心理护理[J].中国民间疗法,2013,21(1)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