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胸部CT 在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临床诊断中应用体会

2015-08-15朱清珍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5年18期
关键词:弥漫性鼻窦炎阴影

朱清珍

(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人民医院 山西 芮城 044600)

DPB是一种特发的弥漫存在于患者两肺呼吸性细支气管之间的气道慢性炎症,主要累及呼吸性细支气管以远的终末气道,且容易继发阻塞性气道疾病,导致患者出现呼吸功能障碍,从而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1]。同时,由于DPB的临床特征不够显著,故临床上易将其与其它慢性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和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等疾病混淆,易出现误诊而对治疗造成影响。因此,本次研究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10月间我院收治的50例DPB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对其胸部CT 表现进行分析,旨在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现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10月间我院收治的50例DPB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1998年日本厚生省修订的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相关诊断标准。50例患者中,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16~69岁,平均年龄44.7±5.8岁;病程6个月~24年,平均病程7.2±3.1年。所有患者在临床上均表现为咳嗽、咳痰及运动后气促等症状,其中31例伴有精神疲乏症状,5例有少量咯血症状。所有患者进行听诊均可于双肺听到湿罗音,且又以双肺下最为明显。

1.2 DPB诊断标准:DPB的诊断标准[2]包括以下几点:①患者在临床上出现持续的咳嗽和咳痰症状,且在日常生活中偶感呼吸困难;②患者具有慢性副鼻窦炎疾病史或合并有该疾病;③胸部CT 检查显示患者的双肺出现弥漫性的结节状和颗粒状的阴影,或经胸部X 线检查显示患者的双肺有弥漫性的结节状和颗粒状的阴影;④胸部听诊发现患者两肺有断续的湿罗音;⑤呼吸容积(FEV1)<70%,诊断患者合并有低氧血症[3]。

1.3 胸部CT 检查方法:仪器选用飞利浦6排CT 机,进行胸部常规普通扫描,扫描参数为:管电压120kv,管电流150mAs,层厚和层距为7~10mm,以标准算法进行重建。对其中34例患者采用局部高分辨CT 进行扫描,扫描参数为:管电压125KV,管电流200mAs,层厚和重建均为1mm,以骨算法进行重建。同样采用该CT 扫描机进行副鼻窦扫描,扫描参数为:管电压125KV,管电流200mAs,层厚和重建均为3mm。

2 结果

50例患者的胸部CT 检查表现包括:①所有患者均可明显见到弥漫性的粟粒状结节阴影且伴有树芽征,分布不均,结节阴影的边界清晰,未出现融合趋势,其中以双肺下较为多见。②远端支气管分支可见明显增厚,且表现为圆环状转变,有31例患者有此表现;支气管管腔可见有明显增宽,且表现为轻度的“双轨状”变化,有44例患者有此表现;1例患者明显可见柱状和囊状支气管扩张混合存在。③双肺处出现大量斑片状模糊阴影,即可存在于结节阴影周围,又可散在分布。④双肺具有不同程度的肺间质纤维化变化,其中以双肺下的病灶最为显著,大多呈网络状和条索状的阴影,有28例患者有此表现。⑤空气潴留征,主要表现在肺外围出现多发的局部无壁小透亮区,有22例患者有此表现。⑥远端支气管粘液栓,主要表现在高密度的枯树枝样分叉状的阴影,有12例患者有此表现。⑦两肺结核样病灶,主要表现包括双肺上出现陈旧性纤维增值钙化变化12例,左肺上叶斑片状阴影合并薄壁空洞6例。本组50例患者中有45例患者有副鼻窦炎史,经副鼻窦CT 扫描显示,急性副鼻窦炎有27例,慢性鼻部炎症有18例。可见CT 检查副鼻窦炎的诊断率为100%。

3 讨论

目前,临床上对于DPB的病因和病理机制依然不是很明确,相关学者认为通常与遗传、空气污染及感染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该病患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气促等症状,而由于其临床症状没有特异性,与慢性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和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等疾病均比较类似,故误诊率和漏诊率都比较高,从而影响临床治疗[4]。DPB的病理特点主要是累及整个细支气管壁全层的炎症反应,病变区域大多集中于呼吸性支气管和细支气管上,而其它的肺部组织均完全不受影响。DPB患者的病理改变主要为以呼吸性细支气管为中心的周围炎和细支气管炎,浆细胞和淋巴细胞等细胞浸润而使管壁增厚,出现瘢痕灶和肉芽组织而使呼吸性细支气管出现闭塞或狭窄,从而导致支气管闭塞部位相近的支气管扩张。临床上通常采用胸部CT 技术对DPB患者进行检测和诊断,与其它的检测方法相比,胸部CT 在时间、空洞分辨率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可以对DPB患者进行明确的诊断。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胸部CT 检查能够清晰的显示DPB 患者的病灶,临床医师可以通过CT明确的观察到患者的弥漫性粟粒状结节阴影树芽征、远端支气管管壁增厚、肺间质纤维化及支气管粘液栓等病变情况。大量的临床经验表明,大多数DPB患者都有慢性副鼻窦炎病史或合并有此病,而相关调查结果表明,我国约有90%左右的DPB患者都有慢性副鼻窦炎病史或合并有此病,由此可见临床上也可以将慢性副鼻窦炎作为DPB患者的重要诊断依据。本组50例患者中有45例患者有副鼻窦炎史,占90.0%,这与许多文献调查的结果保持一致。本次研究中我们对45例患者有副鼻窦炎史的患者进行CT 检查,扫描结果显示,急性副鼻窦炎有27例,慢性鼻部炎症有18例。可见CT 检查副鼻窦炎的诊断率为100%。

综上所述,胸部CT 能够明确检测到DPB及其合并的慢性副鼻窦炎,在DPB 患者的临床诊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1] 刘璠,朱然,康健等.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PB)的临床特征分析[J].复旦学报(医学版),2014,41(3):357-361

[2] 尤小芳,史景云,邵江等.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CT 表现[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9,25(4):623-625

[3] 郎圆圆,黄小宁,邓军等.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CT 征象对比分析[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3,29(1):36-39,48

[4] 谢峥,韦炳能,黄庆宁等.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多层螺旋CT 诊断价值[J].放射学实践,2012,27(3):301-304

猜你喜欢

弥漫性鼻窦炎阴影
鼻窦炎中医外治十法
你来了,草就没有了阴影
羊水栓塞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是如何发生的
支气管镜技术在弥漫性肺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IL13 与IL13Rα2 在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
让光“驱走”阴影
阴影魔怪
依达拉奉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疗效观察
Bc1-2与Bcl-6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