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S测量在水利水电工程测量中的应用探析
2015-08-15李冬韩潮州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
□李冬韩(潮州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
0 引言
水利水电工程能为人类造福,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工程施工前,需要通过精确的测量,然后才能进行工程选址、方案设计、工艺选择对比等工作。施工过程中也要对水工建筑物进行放样测量,确保工程不存在质量缺陷。若测量结果出现差错或较大误差,必将会降低施工方案的可行性,在后续施工时极易出现返工,造成施工浪费,影响工程进度,所以务必要保证高精度测量。随着近年来GPS测量技术的发展成熟,其技术应用特点在水利水电测量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 GPS技术及其优势分析
GPS即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借助GPS定位卫星,可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定位和导航。关于GPS系统的构成,主要有以下3部分:①空间部分。在距离地面2000 km的高空均匀分布有24颗卫星,分布在6个轨道平面,可实时全天候对地观测到地球任何地方。不过受大气摩擦影响,导航精度会有所转变;②地面控制系统。又可分为地面监测中心、地面主控制站和地面天线,职责是接受卫星发出的信号信息;③用户设备,主要是指GPS信号接收机,可跟踪卫星并获取卫星信号,然后测量出二者距离、卫星轨道等参数,经内部微处理计算机分析处理后,便可得到用户的三维坐标。
GPS技术适应性强,应用范围广泛,与普通测量技术相比,具有诸多优势。首先实现了高度自动化,操作方便,测量时只需要做一些简单的工作,如合理放置仪器、连接电缆线、按要求操作手簿等,系统就会自动跟踪观测;其次可保证24 h连续不断地提供导航定位服务;观测时间短但精确度很高。
2 GPS测量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2.1 控制网设计
为了限制误差的累积和传播,保证测图和施工的精度及速度,测量工作必须遵循“从整体到局部,先控制后碎部”的原则。控制网设计是首级控制的重要内容,控制网基本图形有3种较为常见。一是三角形网,精度分布均匀,几何结构较强,稳定性高,且自检能力优越,在测量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存在的缺陷,从而增强控制网的可靠性和可行性。缺点是实际测量时耗时耗力,观测时间长,工作量大,特别是接收机数量较少时,测量时间往往会比设计值有所拖延;二是环形网,在结构强度上不如三角形网,其结构主要是带有多条独立观测边的闭合环,安全性能良好,测量时工作量相对较小,自检能力也很强。不足之处在于相邻点间的基线精确度在分布上很不均匀;三是星形网,结构简单,操作快捷,除了两台或三台观测仪器,无需其他设备。但由于观测边与观测边形不成任何闭合图形,所以测量精度和自检能力都低于前两者。
在水利水电工程中,往往要根据工程的特点和其所在地形进行控制网的选择。在一些地势开阔、重要性强的大型工程,如大型水闸、大型堤围、枢纽工程等,必须采用三角网,保证数据精度。在一些地形复杂、山区丘陵地带的中小型工程,由于受实地环境和工程进度的影响,在前期规划勘测中多采用环形网,在保证经度要求的前提下,提高工作效率。
2.2 高程系统测量
高程测量在水利水电工程中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高程控制决定了规划阶段水位线的推算和工程量的计算,直接影响工程的造价预算和工程安全性问题。由于水利水电工程在河谷切割较深处、山高坡陡处分布较多,自然环境恶劣,增加了高程测量难度。目前在测量高程时,光电测距三角形高程测量法应用较多,工作量大、测量时间长。若在水利水电工程中应用GPS技术,建立控制网,因为其平面精度较高,测量相当于四等几何水准,测量精度必将有所提升。
2.3 变形监测
即在观测周期能够及时发现观测点的变形信息,若变形程度较严重,超出了许可值,则建筑物稳定性很容易受到影响。通常对变形监测的精度要求很高,应精确到毫米级。水准测量方法在实际中较为常用,可观测建筑物沉降状况;地基滑移和水利水电建筑物的倾斜则主要使用三角测量方法来完成。所需仪器有水准仪、测距仪、全站仪等,该方法适应性强,但工作繁多,测量时间太长,且受地形条件影响明显,自动化水平低。
部分水利工程分布在居民点的上游或附近,尤其是大型水库坝址、大型水闸、重大开挖边坡等,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将直接威胁到附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其变形监测工作必须引起重视。GPS技术凭借自身优势,把接收机安装在固定观测点上后,可实现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变形分析整个过程的自动化,效率和精度都很高。因建筑物形变具有动态性,所以首先要获取相关动态信息,对其运动规律和所处状态进行科学预测。具体监测内容有很多,如监测精度、监测方法、数据处理能力、诊断结果等。
2.4 数据分析处理
数据分析能力极为关键,对测量结果影响较大。在获取相关信息数据后,要经历如下的一个处理过程:首先是预处理,即根据实际所需整理甄选原始数据,并按照一定标准将其进行分类,找出有用的信息;接着是平差计算,包括同一基线边的同步观测数值及其平差结果,平差结果就是整体平差,务必要保证计算的准确性,否则可能会导致数据失真;最后一道程序是GPS网和坐标系统之间的转换,处理之后便可获取所需要的数据。
3 实际案例分析GPS高程测量的具体应用
某大河流经A地,水量较大,适合用来发电。A地以此河为引水河流,建起了1#、2#跨河水电站。工程于2005年开始,共投资6.30亿元,1#水电站装机容量为10万kW,取水口高692m,引水隧洞长度为5.50 km。工程建筑物有大坝、厂房、引水隧洞、溢洪道、压力管道等。2#水电站装机容量为3.50万kW,取水口高475m,引水隧洞长2.50 km。主要有厂房、引水隧洞、压力管道等建筑物,厂房高程约为400m。此次高程控制点和平面控制点为共用标,既是平面点标志又是水准点标志。
3.1 三等水准精度分析
高程控制网按照三等精度沿着建筑物走向施测水准为一个闭合环,长25 km,闭合差为12mm,最大误差不得超过5mm,每公里水准测量中误差应控制在2mm/km以内。
3.2 GPS控制网的数据处理
该工程采用Ashtech solutions GPS数据处理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为保证精准度,使用GPS精密星历对基线数据进行解算。观测过程中共使用了8台Astech LocusGPS接收机用于同步观测。因基线数较多,每条边至少观测两个时段,每个时段的同步观测时间均在90min以上。所以不存在返工问题,观测一次性通过。全网共观测基线204条,有6条检测失败,14条残差较大,最终选择184条良好的基线作为独立观测量。
根据测量结果显示,利用三个高程起算点解算的效果要高于两个高程起算点,而山区测量需要四等水准,显然两个点解算结果难以满足这一要求,而固定三个点的解算结果可以达到这一精度要求。GPS高程点与起算点的距离为GPS平面坐标计算的平距,在实际四等水准测量时,通常会更长一些。进而得知,GPS高程测量的精度稍低于几何水准,究其原因,是因为观测的基线平均只有500m,GPS短基线精确度较差。不过只要合理布局,有足够的水准联测点,采用合适的拟合模型,并对观测质量进行严格控制,也能达到四等水准精度要求。
4 结语
GPS技术具有高精度、观测时间短、全天候作业、自动化程度高等诸多优势,应用于水利水电工程测量,可有效提高测量效率,进而为工程质量提供必要的保障。随着测量难度加大,GPS技术也在不断改进。现如今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正在实施的自主研发、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缩写为BDS,与美国的GPS、俄罗斯的GLONASS、欧盟的GALILEO并称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随着定位系统的技术发展,在商业领域和民用上的开发空间进一步扩大,也给水利水电工程测量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1]李安康.GPS RTK技术在水利工程测量中的应用探析[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4,25(6):153-154.
[2]杜小芬.浅谈GPS技术水利工程测量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博览,2012,20(38):170-172.
[3]葛俊勇.GPS在水利水电工程测量中的应用及其前景展望[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3,20(22):12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