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与提升策略研究

2015-08-15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8期
关键词:专业知识技能大学生

焦 烈

焦烈/沈阳师范大学在读硕士(辽宁沈阳110034)。

大学生就业能力由影响大学生的客观环境决定的,同时也受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等主观情绪的影响。“就业能力的内涵十分丰富,就业能力的构成要素众多,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也就十分复杂。”[1]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

(一)主观因素

1.大学生的价值观。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首先便是大学生的价值观,具体来说,便是大学生的择业观。现行毕业生就业是由大学生与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确定,双方达成就业共识的唯一标准是相互满足对方的需要,这种契约关系受到了就业政策的影响。不同外力作用下,大学生就业与择业观逐渐形成,它直接决定了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培养哪种能力,并向此就业领域迈进。

2.大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大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与就业相关,如果专业知识与社会对接较好,其就业率便会提高。在同等专业情况下,专业知识学得好些的学生,便可获得相对较大的就业机会。大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也能够影响其就业能力,比如知识面较窄,偏重专业知识等,这与社会对大学生知识结构的基本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3.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生所接受的高等教育内容不只是系统的专业知识,也包括人格的培养,气质的形成,以及各种能力的提升,综合素质往往成为影响就业更重要的因素。一方面,思想道德素养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备品质,是大学生责任心、事业心养成的重要基础,是评价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条件和主要标准。另一方面,社会需要的不是墨守成规的劳动者,而是具有较强创新精神与意识的高技能人才。这就要求大学生在这两个方面加强修养。

4.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有着较大的影响。学校对大学生的就业教育是以专业课、实践活动为基础的。通过讲座、实习等形式,在实践中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转变其就业观与择业观,形成具有符合某种职业需求的从业能力。

(二)客观因素

1.经济状况。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展状态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就业状况与就业结构。经济越发展,科技越进步,劳动生产率就越高,职业演化速度就越快,就业岗位就越多。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转型,如何发挥大学生就业、创业的主观能动性,克服客观不利条件,主动适应社会的需要,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成为新时期大学生就业热点问题。

2.社会需求。大学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不再是以自我发展为中心的象牙塔模式。大学的专业设置与社会的需要必须是紧密衔接的,这就导致大学生就业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需求的影响,具体表现为社会需求能够直接影响不同专业大学生的就业情况,以及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等。大学生通过学校的就业指导,以及自身、家庭的渠道,能够掌握社会需求的一般状态,从而选择性地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以达到就业的需求。

3.就业政策。就业政策是国家根据社会需要,制定的人力资源配置行动准则,对大学生毕业就业有着导向性作用。良好的就业政策能够促使大学生形成积极的就业观,引领学生向社会需要的方向努力,打消学生患得患失的想法。

二、大学生就业的能力结构分析

(一)基础能力

基础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就业及职业生涯发展所必备的一般性技能,它与大学生的专业技能相对应,主要涵盖了读、写、算、数字化技能操作、管理能力,也包括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未知事物作出判断的能力等。关于大学生应该是通才,还是专才的争论一直存在,但无论结果怎样,大学生走入社会就业,离不了以上各种基础能力,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是大学生安身立命的基础,也是进一步提升专业技能的前提。

(二)专业能力

“就业能力是与职业相关的一组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是大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必要条件与前提。”[2]大学生的专业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中,经过系统专业培养与训练后所具备的相关专业领域的知识、技能与素养,并能够运用其投入到社会工作与专业发展中。这是高等教育区别于基础教育的最大特质,其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具有符合社会需求的从业能力,并能够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提升与深造,最终向高级研发者与管理者的方向迈进。专业能力是大学生能力结构中的核心要素。

(三)个人特质

大学生的就业方向受专业能力的影响较大,而决定在一个领域能否立于不败之地,就决定于大学生的个人特质。大学生的个人特质,指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中培养与熏陶所形成的个性品质的总和,包括人际关系能力、责任意识、吃苦耐劳的精神、积极的进取意识等,这些品质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中的无形财富,关乎就业的成功与否。

(四)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也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主要取决于自身的职业期望、工作经验与阅历及抗压能力等。社会适应能力是在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的背景下提出的,其作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主要内容,就业形势要求大学生要勇于面对就业中的各种压力,整合能够利用的资源,调整自己错误的就业观,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适应能力。

三、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政府给予强力的政策支持

就业政策对大学生就业具有导向作用,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能力结构,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产生影响。随着我国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政府的协调、控制及扶持作用日益凸显。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要求政府逐步细化大学生在各个发展阶段的跟踪调查,给予一定的政策导向。

(二)用人单位提供大学生就业便利条件

大学生能够被用人单位录用便预示着职业生涯的开启,用人单位成为检验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主体,也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载体。因此,用人单位需要为大学生搭建实习、就业平台,及时、准确发布用人信息,明确岗位技能需求标准,引入大学生实习准入机制,不断培养责任心强、岗位能力强,符合单位需要的人才。

(三)高校发挥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平台效用

高校在大学生走向社会之前,具有提升其就业能力的重要作用,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中各因素一般都是在接受高等教育中酝酿与形成的。因此,高校要不断更新理念,根据社会的需要与各专业的具体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做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整体规划。“高校要将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计划与整体教学计划相融合,通过毕业生就业指导等方式弥补课堂教学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不足,提高能力培养计划的完整度与稳定性”。[3]

(四)大学生发挥提升就业能力的主体作用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主要依靠主体自我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大学生必须对自己的就业能力负责。首先,大学生在校期间要主动关注就业市场的基本动态与环境变化,根据市场的需要有针对性的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真正做到未雨绸缪。其次,大学生要系统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注重非专业知识与能力的提升,为以后参加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再次,大学生要多到社会上进行锻炼,增强自己的人际交往、团队合作与自我管理能力。最后,理性规划未来的职业生涯,确立职业发展目标,结合自身的优势,选择恰当的就业岗位。

[1]杨青云,汪小玲.论高职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52-56.

[2]李恩平,牛冲槐,董国辉.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维度探讨与对策建议[J].生产力研究,2010(3):168-170.

[3]杜德省.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实考量与培养策略[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52-54.

猜你喜欢

专业知识技能大学生
山西省芮城县 畜牧兽医发展中心开展专业知识大实践活动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大学生之歌
拼技能,享丰收
专业知识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画唇技能轻松
如何判断你的老板是个“精神病”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