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重估一切价值”思想研究
2015-08-15赵林
赵 林
(中共永康市委党校,浙江永康 321300)
尼采是现代西方哲学的开拓者,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是,他也是最令人难以解读的西方哲学家之一。“重估一切价值,这就是我给人类最高自我觉悟活动的公式,这一活动在我身上已经成为血肉和精神了。”[1]“重估一切价值”是尼采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颠覆了整个西方文化。
一、尼采“重估一切价值”思想的形成背景
尼采“重估一切价值”思想的形成有特定时代背景和理论背景。19世纪30年代,德国开始工业革命,到19世纪80年代基本完成。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之后,德国高速发展,很快超过欧洲其他国家。机器大工业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德国生产力飞速发展。资本主义发展给社会创造了巨大财富,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同时,它也造成人们精神空虚,并且日益严重。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使人们精神上更加空虚。在金钱诱惑下,人们被迫遵守规章制度,忍受资本家的剥削和压迫,精神压力极大。在商品化的资本主义社会,利益是人们追求的唯一目标。人和人之间尔虞我诈,缺乏信任,彼此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这些都极大地触动了尼采。他认为虚无主义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产生并且不断发展的。所以,必须对原有的一切价值进行重估。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充实起来。
在思想文化方面,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对尼采影响很大。浪漫主义倡导“自由、平等、博爱”,力求张扬自我,实现人的独立自由发展,对理性主义进行批判。尼采在批判理性主义思想的同时,也继承了前人的非理性主义思想,主要包括古希腊罗马哲学中的非理性主义思想,休谟、康德、费希特、谢林等近代思想家的某些非理性观点,以及叔本华的非理性主义思想[2]。对尼采影响最大的是叔本华的生命意志论,尼采重估一切价值思想就源于叔本华的权力意志说。在叔本华看来,“世界是我的表象”[3],人的一切行为是由意志活动支配的,意志活动不是感性和知性,而是一种原始生命力。意志只在行为活动中现身,是一种非理性欲求,并且无法被克服,表现出来就是人的行为。尼采这样描述读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感受:“我是叔本华的这样一种读者之一,在读到了他的一页著作之后,就确定无疑地知道会把这本书从头到底读完,并且会着迷似地听取他所说的每一个字。我立刻对他建立起充分而完全的信赖。”[4]尼采把叔本华称为自己的“老师”。他在批判理性主义的同时,继承前人的非理性主义,并通过探索形成自己的哲学思想。
二、尼采“重估一切价值”思想的主要内容
重估一切价值,本质就是彻底反思西方文化。尼采重估一切价值的目的是与他的权力意志联系起来,使自己更强大,成为超人。既然要重估,就得有一个标准。“迄今为止它们是阻碍还是促进了人的发展?它们是否是生活困惑、贫困、退化的标志?或者与之相反,它们自身就显现了生活的充实、力量和意志,或是显现了生活的勇气、信心和未来?”[5]尼采认为重估一切价值应以是否有利于实现权力意志和超人为衡量标准。若不利于,就应当放弃。
海德格尔指出:“价值一词对尼采至关重要。只要看一看他赋予权力意志这一思路的子标题:‘重估一切价值’,立刻就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这一点。价值对尼采意味着生命的条件……”[6]在尼采看来,价值不是与道德或美学有关的一个词语,而是与生命紧密相关的。因而,价值状况也就是生命情况。重估一切价值,意味着重新评价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而生存环境所包含的内容是十分宽泛的,所以重估一切价值也就包括了西方文化的各个方面。尼采主要是对道德、宗教和科学三方面进行了重估。
(一)对道德重估
尼采认为道德来源于权力意志。在他看来,道德迫使人们为了社会利益而做出牺牲,但这种逼迫逐渐被认可,成了我们称之为良心的东西。道德有主人道德、奴隶道德两种。主人道德是较高层次的人的道德,他们通过不断努力实现自身价值,属于强者道德。其特征是努力向上,追求新事物。奴隶道德是软弱无力的人的道德,他们想把自己的道德强加给较高层次的人,是弱者道德。其特征是把同情和忍让看成一种美德,把强者看作自己的敌人。这里所说的“主人”和“奴隶”并非现实生活中的阶级划分,而是指较高层次和软弱无力这两种不同类型的人。
尼采排斥一成不变的道德体系,因为它代表一种消极的生活方式,扼杀生命活力。他认为西方道德违背了自然规律,破坏了人类生活,使人们迷失了前进的方向。“在对道德的所有阐述中没有一点真理,所有概念的因素……都是虚构的,所有心理的因素……都是虚假的,所有被人们搬进这一谎言王国的逻辑形式都是诡辩。道德式哲学家们所宣扬的,都完全没有一丁点纯洁性。”[7]152不是道德价值出现了问题,而是道德本身存在缺陷,它压抑个性,阻碍人的自由发展。于是尼采提出消除道德以促进生命解放。
其实,尼采真正反对的并不是道德本身。正如他所讲,重估道德,是道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更高层次道德水平的要求,并非放弃道德。尼采否认道德具有绝对普遍性,但他同时也肯定个别道德具有普遍性。他并非反对一切道德,只是反对抑制生命力的道德,即奴隶道德。这种道德束缚人类发展,阻碍历史前进。因此,要毁灭这种道德,使自己不断强大,成为超人。
(二)对基督教重估
尼采极力反对奴隶道德,而基督教又对奴隶道德的形成有着巨大影响,所以他对基督教展开了猛烈批判。基督教要求人们敬仰上帝、爱护上帝,把上帝当作一切,生命的意义也须以天国为寄托;基督教推行禁欲主义,压抑人性发展,不利于社会进步;基督教认为人生来就犯有原罪,每天的生活都是在赎罪,所以要用罪恶感严格约束自己,使生活失去原有意义等等。因此,尼采认为基督教是一种颓废的宗教,它不但不能改善人类生活,反而加快社会倒退的步伐,使人类失去自我。他用最严厉的话语抨击基督教:“我反对基督教,我以责难者中最严厉的责难来反对基督教,我觉得它是所有想象的堕落中最坏的堕落,它具有最彻底的堕落意志。”[8]
(三)对科学重估
尼采重估一切价值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科学的批判。在尼采这里,科学指人类全部知识的综合。也就是说,尼采批判人类的一切知识。而人类原有知识体系又是以极端理性主义为基础的,它是理性活动的结果。尼采严厉批判这种理性主义知识观。
尼采要求将感性的身体代替理性的主体,从生命和权力意志的角度重新理解知识[9]。这就要求把知识从一种纯理性活动变成充满生命的活动,使其成为生命的象征。尼采打破理性主义的框架,为非理性的生存争取空间。
尼采之所以对科学进行重估,是因为科学并非万能的,它有局限性。首先,科学是对事实的认识,而不是对存在的认识。其次,重要的是探索真理,而不是占有真理。再次,科学上的明确性并不是真正的可靠性。第四,科学无法为生活设立目标。第五,科学无法回答其自身的意义问题[7]187-188。尼采认为,既然科学本身有无法克服的缺陷,那理性并不是最可靠的,而运用非理性则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当然,尼采对科学进行重估、批判理性,并不是全盘否定理性和科学。他只是用非理性作为武器来对抗理性,以制约它的“独裁统治”。尼采认为,由于人们对理性的盲目推崇而导致的“理性至上”主义,容易使人们只顾追求物质财富而忽视对价值的思考。如果人们把科学作为最高价值目标,那么必定会导致自身价值丧失。尼采察觉到过分崇拜科学的危险性,于是告诫人们:“揭开了自然之谜的人,必然是杀父娶母、瓦解了神圣的自然秩序的人。是的,神话看来向我们透露出,智慧是个违背自然的残酷现象,那靠自己的知识将自然推入深渊的人,自己也要体会自然瓦解的过程。”[7]392
三、尼采“重估一切价值”思想的现实意义
尼采“重估一切价值”思想虽然是在特定背景下提出的,但在当前仍具有重大意义。
(一)警惕精神虚无主义
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精神方面的发展并没有与时俱进。相反,精神危机日益严重:“拜金主义”盛行,有的人把金钱看作唯一的动力,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道德缺失,人与人之间缺少关爱,充斥着陌生和怀疑;有的人推行“享乐主义”,把追求“快乐”作为目标而忽视所肩负的责任;一些人没有理想,没有追求,安于现状,自甘堕落;一些官员高高在上,不为民办实事,反而迷恋于贪污腐败等。这些精神方面的问题在当下显得尤为突出,影响了国家和社会建设,必须高度重视。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公民的思想教育。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加强道德建设,提高公民道德水平,做到心中有他人、心中有社会、心中有国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发展创造良好风气。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加强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二)批判理性主义
理性主义自古希腊以就一直盛行,认为理性是万能的,是一种绝对力量,它是人的本质。但尼采却对理性主义的“霸权地位”提出挑战,认为理性有缺陷。尼采动摇了理性主义的统治地位,为非理性生存和发展争取了空间。诚然,理性促进了社会发展,但它的过度盛行也带来了负面影响。理性主义把理性思维发挥到极致,认为任何事物都可以由它推导出来。并且,工具理性超越价值理性,扼杀人的个性和自由,使人走向异化,成为统治人的力量。同时,理性主义不但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的生产方式,也改变了人和自然的关系。理性主义认为人是自然的主人,可以征服自然、主宰自然。但结果却是环境污染,使生态破坏日益严重,人类不断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因而,理性主义并不是万能的,要辩证看待理性主义,有取有舍,批判继承。
(三)把人和社会全面自由发展作为价值建设标准
人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反过来,社会发展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互相影响。所以,价值建设的标准也应该是从人和社会两方面考虑,即是否有利于人和社会这两者的全面自由发展。坚持这一标准,须把理性和非理性二者有机结合,理性可以为社会创造巨大财富,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促进社会进步;非理性则可以控制理性的无限延伸,防止人们走向异化,确保人和社会自由全面发展。同时,坚持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双重标准。既要有利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又要促进社会的全面自由发展,不能忽视其中任何一方。否则,不利于社会长远发展。和谐社会是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小康社会是人与社会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也要求人与社会两者全面自由发展。应牢牢坚持人和社会这两者全面自由发展这一价值建设标准,尽早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 尼采.瞧,这个人[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54.
[2] 金玉玲.尼采的认识论思想述评[J].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5:7.
[3] 尼采.悲剧的诞生[M].周国平,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30.
[4] 郜元宝.尼采在中国[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576.
[5] 尼采.论道德的谱系[M].谢地坤,译.漓江:漓江出版社,2000:6.
[6] HEIDEGGER.Nieztsche vol.III.San Francisco,1987:15.
[7] 雅斯贝尔斯.尼采其人其说[M].鲁路,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8] 尼采.尼采文集:第12卷[M].李昆,译.北京:京华出版社,2000:366.
[9] 张汝伦.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