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现状与教育引导对策
2015-08-15宋程
宋 程
(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
1946年,计算机EBIAC的诞生宣告了人类计算机时代的到来。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学习、娱乐、休闲、足不出户传递信息,网络发挥的作用可谓日趋重要。对于思想开放、容易接受新事物的大学生们来说,网络已成为他们获取知识、传递信息、交流情感必不可少的一种工具。2010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12月,我国的网民规模已达3.84亿,互联网普及率进一步提升,达到28.9%,学生仍然为网民的主体,占28.8%。由此可见,学生网民数量之庞大。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网络在为大学生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存在负面影响。
一、网络道德的界定与基本特征
(一)网络道德的界定
许彦华认为在网络社会中,要建立一套有效的法律、法规、规范,建立有序和谐的网际空间,有效控制网络负作用,并用道德的力量影响和感召广大网民,促使他们把情绪发泄、私欲的激发,转换为用积极的心态真诚对待,形成一个有序、守法、崇德的人类第二生存空间。严耕在《网络伦理》一书中,认为“网络道德是对信息时代的人们通过电子信息网络而发生的社会行为进行规范的伦理准则”。目前,学术界从社会形态、网络技术层面和网络社会文化活动层面对网络道德的界定进行了定义。社会形态方面,它是指信息社会人们所具有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网络技术方面,指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开发、设计与应用中应当具备的道德意识和应当遵守的道德行为准则;网络社会文化活动方面,指网络社会中网民的社会公德。
道德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内心信念,对人们的行为起着规范作用。网络道德就是在虚拟的空间中,以网络作为媒介,调节网络社会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二)网络道德的基本特征
1.网络道德具有开放性
网络的运用使信息全球化得以实现。信息传播、资源共享已经跨越了国家、地区和种族,打破了传统文化的界限,在虚拟的网络社会里,不同的文化形态和思想自由交流,不同的观念得以融合。网络道德不再局限于受个体所在环境现实伦理道德的影响,而会受到更多不同的道德观念、意识和行为的影响。个人的网络行为也不会因为奇异而受到压制。
2.网络道德具有自主性
由于网络的虚拟化,个体可以畅所欲言,在这个独立的网络空间里,个体的自主性得到最大的发挥,人们的个性得以凸显,不会受到现实生活中所在群体规范的压制,也不会因为其行为不符合群体规范而被迫服从大众。
3.网络道德具有多元性
这与网络的开放性和自主性是息息相关的,网络道德与现实的伦理道德不同,文化的融合与碰撞,使对评判道德的标准不再拘泥于特定的规定中,个人的独立性使人们面对不同的标准时,做出自主选择。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
网络的广泛运用,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满足了人们的不同需求,尤其是对大学生们来说,计算机已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备工具,查找资料、远程学习、休闲娱乐等等。网络在给大学生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悄无声息地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产生了影响,呈现出新变化、新动向。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积极方面
1.大学生参与意识增强
首先,网络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源,大学生可以对自己需要的信息和知识进行整理,扩充、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从而进一步在所掌握的知识的基础上创新知识,激发大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其学习的参与意识;其次,网络信息的开放性,使得大学生能及时、快速地了解外部世界发生的一切,而不仅仅只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最后,大学生通过网络,针对社会热点问题,能展开讨论,提出建议和意见,体现自己主人翁的意识。
2.大学生平等意识提高
基于网络的虚拟性和开放性,没有了传统的人际交往的制约,因而在网络空间里,人人都享有平等的权利,畅所欲言,直抒胸臆。正如因特网的发明者宣称的那样,网络是一个“自由、平等”的世界。网民的身份,消解了传统身份的权威,大学生不再依赖和盲目服从父母和老师的权威,对事物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3.大学生包容意识增强
信息的全球化,使人们对不同地域、民族、国家有了更多的了解。各种文化在网络世界里交流、碰撞与融合,大学生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丰富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另外,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比较开放,对于不同的文化,能够包容、理解,真正使世界观有了世界意义。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的消极方面
1.过度沉迷网络和不理性的网络消费
当代大学生,几乎人人一台电脑,但是很多大学生却不能够合理利用网络。在某个调查研究中,针对“上网目的”这一题目,有48.1%的大学生的“上网目的”是看电影、听音乐、游戏等娱乐活动,而“上网目的”是学习的,只有29.2%。大学生的课程安排相比于忙碌紧张的高中来说,着实轻松了不少,可自主利用的时间很多。这样一来,不少大学生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大部分的时间挥霍在了虚拟世界里,聊天、看视频、通宵打游戏等等,甚至有的大学生为了购买游戏点卡和游戏装备耗费大量金钱。各种购物网站铺天盖地的宣传和营销策略,刺激了大学生的消费欲,网络购物的消费在生活费支出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过度沉迷网络和不合理消费,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大部分的闲暇时间被虚掷,终日沉迷于网络游戏,精神萎靡,减少了生活、学习的动力和热情;不理性的消费,容易催生大学生的“金钱至上”的心理。
2.情感淡漠和封闭心理
如上所言,部分大学生将绝大多数的课余时间耗费在了网络空间里,缺少了与外界的交往,在虚拟的世界里将自己封闭起来,有些学生还出现了道德人格的双重性:在现实世界中性格内向,沉默寡言;而一旦进入了虚拟世界则在各种虚拟人物中游刃有余。长此以往,会造成社交能力下降,与同学、老师、父母的缺乏有效沟通。这样,会导致情感淡漠,社会责任感不强。另外,大学生长期沉迷于网络,会引发一些心理问题,在面对现实存在的问题时,这些心理问题会膨胀,致使大学生逃避现实,对未来的学习和就业造成心理障碍,难以发挥个人潜能。
3.“快餐文化”降低道德素养
我国的网络文化在为政治、经济、文化、人的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如过分庸俗化、过度娱乐化、缺乏创新性、文化信息失真等。网络使社会成为一个数字化的社会,人与人的往来,由书信变为数字和符号的二进制转变,许多大学生依赖网络,很久没有书写过汉字,有的大学生甚至在考试时突然忘记常用字的写法,在新闻评论或者网络论坛里也经常看到“错字连篇”,令人“啼笑皆非”的现象,不得不说,网络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造成了缺失。而近年来,网络歌曲也如雨后春笋般,回荡在大街小巷,其中不乏一些低俗的歌曲,旋律低靡、歌词粗俗,有的画面不堪入目,挑战着人们的“三观”。可想而知,作为娱乐市场消费数量庞大的大学生群体来说,这样的“快餐文化”对其影响有多大。
4.价值取向紊乱
网络使信息全球化得以实现,为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世界、掌握资源提供了方便,同时也为不良网络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方便。当前,西方发达国家就利用互联网积极宣传自己的价值标准、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进行新的政治、文化“殖民”扩张,占领其他国家的意识形态领域。大学生自身阅历尚浅,价值观尚不十分成熟,容易受到西方文化的“洗脑”而政治立场动摇。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不同的群体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有的群体捏造虚假事实,在网上制造舆论,混淆公众视听,大学生容易被这些表象所迷惑,往往未调查清楚,就因一时气愤,发表不当言论,造成不良影响。
三、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的教育引导对策
(一)加强网络信息的管理,净化网络环境
政府要从宏观方面加强对网络的管理。网络虽然是自由、平等的,但不意味着不受任何管制和约束。对社会产生严重不良影响的信息要及时清理,对于那些为个人利益、利用公众心理、捏造事实、制造网络舆论的不法分子要予以严惩;对“三俗”的网络电影、歌曲进行整治,净化网络环境。
(二)加强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
规范和约束大学生的网络不道德行为,如恶语伤人、剽窃学术成果等,培养他们的道德责任感,促进良好网络道德的形成。西方的网络道德教育比中国开展得早,也更彻底一些。我们可以借鉴其经验,如西方许多大学、社区学院都开设了网上教育课程,专门教授网络伦理,建立网络伦理讨论区,教师和学生进行互动等等。这对大学生能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有利于大学生在面对多种价值观念时,能做出正确选择。
(三)开展校园网络文化活动
学校要加强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建设,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正确对待网络,有效运用网络,将其独特的校园文化与网络文化相结合,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充分发挥校园网络文化育人的功能。
(四)创新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方法
“道德教育离不开灌输,但对于已具有一定理性认知水平的学生而言,更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他们对道德的理性思考,方能取得真正时效”。要改变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中,大学生的“被动”身份,不能一味地以教师讲授为主,还要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开展相关的活动,充分调动大学生“学”的积极性,如可以采取以“网络道德”为主题的演讲、辩论等形式,在参与的过程中,将网络道德潜移默化的内化为道德认知。
四、结束语
在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网络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思想观念、伦理道德都产生了影响。网络的开放性、便捷性为人们提供的帮助不容置疑,但是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小觑。大学生作为一个数量庞大的网民群体,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很可能被网络中的负功能影响,使网络道德产生问题。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现状要予以重视,要鼓励积极的方面,引导、教育、帮助他们改正网络道德中存在的问题,使其健康成长、成材。
[1] 薛伟莲,刘权威.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调查与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2] 李玉华,闫峰.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研究现状与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2(11).
[3] 李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网络道德危机及其应对[J].德育研究,2012(6).
[4] 陈茜.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主要特征及其有效防范与教育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9(4).
[5] 严鸿雁.美国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经验及其启示[J].德育园地,2012(9).
[6] 万峰.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伦理道德影响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9.
[7] 王熹.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现状及教育对策思考[D].重庆:西南大学,2011.
[8] 于丽华.当代中国网络文化的反思[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2.
[9] 谭福强.论网络文化对我国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及教育对策[D].武汉:武汉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