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生认知改善方法探究
2015-08-15田晓曦戚爰伟
田晓曦 郝 雪 戚爰伟
(沈阳建筑大学)
贫困大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与认知有很大关系,不正确的认知形式将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只有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从学生的认知出发,才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人的行为是由人的个性以及周围环境的共同作用所决定的。改善贫困学生的认知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贫困生的个体因素和贫困生周围的环境因素。
高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要充分意识到,学生的人格和观念是能够在大学四年的生活中改变的。不仅要从物质上给予贫困生帮助,在人生观、价值观、时间观的树立和帮助却是更重要的,同时也是更容易被忽略的。从主观上树立贫困生的优秀品质,让贫困生意识到,贫困与富有不是衡量人的准则。贫困是源于多方面的,源自于家庭的历史、不可抗力的原因,受到社会和自然情况的影响等诸多方面,不应该把贫困归咎于父母、归咎于自己。树立贫困学生看清事物的本质,看清贫穷的本质。用更长远的眼光去观察和思考人生,把贫困生容易犯的外归因的问题转化到内归因。
周围环境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周围同学的人际关系、课堂的授课内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校内的课外活动、自己独处时的活动等几个方面。
对于贫困生来讲,增强人际关系、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非常重要。贫困生在和其他同学试探性接触的过程中,要保持单纯善良积极的心态,从普通的听众、观众的角度按照积极的态度去欣赏其他同学。由于贫困生中戒备心较强,往往会把同学交流中简单的意思复杂化。只有贫困生首先相信别人、接纳别人才能真正地去欣赏别人。在和别人的交往中,他们能够体会到与人友好单纯交往所带给他的快乐。课堂上的授课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当生活中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大部分的贫困生会选择将情绪埋藏在内心中,多半选择回避的方式。要鼓励他们与同学朋友倾诉、与朋友沟通等,进行及时疏导自己的情绪。在任选课中大量开设非本专业的课程,在文学、美学、艺术、音乐等方面课程给予学生熏陶和锻炼,培养他们的品格,树立他们的健全人格。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方面,要开展主题鲜明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从心理学专业的角度,帮助学生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树立起正确的心理认知,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在校内的课外活动中积极参与的贫困生出现的心理问题的概率非常低。引导贫困生在自己独处时,可以从事听音乐、写日记等多种方式,疏解自己心中的苦闷。让他们学会快乐地面对生活中带来的不如意,从生活经历中获取成长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