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校数学教学的“ 情境化”与“ 去情境化”
2015-08-15朱美秦
● 朱美秦
李吉林老师倡导的“ 用图画再现情境”,非常符合聋生的认知特点。在聋校数学教学中,用图画创设情境,利用图形的直观性,可将数学问题简明化、形象化。 同时图画又是一个“ 去情境化”的过程,将情境中的数量关系进行梳理提炼和直观表达,便于聋生理解。
一、用图画呈现内容是“情境化”的过程
实例:在教学6 的减法时,出示实物图。学生很快说出“ 小鸟”、“ 飞”、“ 6 只”。 接着引导学生从情境中找出关注的对象,读出图画的意境:有6 只燕子,飞走了2 只,还有几只? 最后列出式子6-2=4( 只)。 如果用文字陈述题意,教师必须先解释“ 电线杆”、“ 原来”、“ 飞走了”、“ 还有”,不但增加聋生负担,而且弱化数学内容。
感悟:用图画呈现内容,让学生在生活的情境中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符合低年级聋生的认知特点。教学中要用好两种图:一是直观图,利用图形、符号来体现题中的信息、关系,把主要成分直观地展示出来。 二是线段图,采用数形结合的方式表示数量关系,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关系明朗化。另外,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符合儿童心理的情境,让学生从小对数学产生兴趣。
二、用图画解决问题是“去情境化”的过程
实例:教学站队问题。1.模拟站队,创设情境。数一数:某同学前面有2 人,后面有3 人,一共有多少人?他是第几个? 2.探究问题,引起冲突。 算一算:同学们站队,从前面数小军站在第5 个,从后面数小军站在第6个。 这队一共有多少人?( 学生易列出,6+5=11 个)3.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指导学生画图。 学生很容易从图上发现问题:小军被数了2 次,列式时应该减去1。 实例中学生用画图翻译了文字,提炼了语言情境,理解了算式的含义。
感悟:学生通过画图让思维超越了情境,形成了自己的理性思考,这是一个去情境化的过程。 教学中应做到:1.鼓励学生通过画线段图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2.引导学生画自己喜欢的示意图。3.重视在画图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三、从“情境化”到“去情境化”,是应用题教学的一种策略
实例:教学相遇问题。 1.用动画创设情境,调动兴趣。小明数学课本忘记在家中,讨论出3 种办法:( 1)直接回家拿。( 2)打电话让妈妈送来。( 3)让妈妈送过来的同时小明也回去,他们俩在途中就相遇了。 2.用图表整理信息,列式解答。 利用情境编题:小明和妈妈同时从学校和家出发, 沿一条公路相对走来, 小明每分钟走60 米,妈妈每分钟走70 米,经过5 分钟两人在途中相遇,他家离学校有多少米?引导学生用列表和画线段图来整理信息,交流两种不同解法的含义。 3.再创情境,提升认识,形成解题策略。 用课件呈现问题情境:小强和小丽沿一条公路同时从家里向学校走, 小强每分钟走65 米,小丽每分钟走70 米,经过4 分钟两人在校门口相遇。 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学生通过画线段图,发现虽然情境变了,但是数量关系没有变化,初步建构起相遇问题的解题模式。
感悟:应用题教学是难点。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 让学生直观理解相关的问题情境,厘清问题中几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形成解答应用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