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阅读迁移法在提高学生写作兴趣中的运用

2015-08-15周娟飞

新课程(下) 2015年12期
关键词:美文写作能力习作

周娟飞

(浙江杭州市余杭区运河中学)

一、初中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初一的学生,学习习惯、思维方式还没有从小学的模式中跳出来,还没有进入初中各学科学习的状态,写作更是他们的学习难点。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问题:

学生害怕写,无“物”可写。作文课上,学生或愁眉苦脸,小声嘀咕“写什么呀”,一句话,学生觉得写作文好难啊!

(1)内容雷同老套,毫无新意。虽然孩子们怕写作文,但还是利用周末的时间写好了并于周一准时上交。扑面而来的多是爸妈给“我”送雨伞,爸妈给“我”端上一杯牛奶,“我”考试考差了,爸妈没有批评“我”,妈妈的唠叨,爸妈送“我”上医院等等,我仔细统计了一下,全班41个孩子,竟有12人写晚上发烧,爸妈送“我”上医院。

(2)写作平铺直叙,可读性不强。大部分作文是流水账式的,平铺直叙,缺乏必要的描写,有相当一部分作文写不满500字,有3位学生的作文仅为300字。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教学写道:“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我的学生写作能力是如此薄弱,我得好好想想办法。

二、阅读迁移法在提高学生写作兴趣中的运用

基于日常教学中存在的学生写作兴趣低下、写作能力低下的现状,我认为急需动动脑筋,花大力气进行我的写作教学研究,我通过以下这些措施和方法,努力地做了实践:

1.“课文阅读迁移法”,激起学生的写作热情

选入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千挑万选的大家之作。我们不仅可以把这些课文当作阅读课的内容来教学,我发现,它们中的很多课文还可以作为写作的范文。

七年级的第一学期,我布置了几次习作,从这几次习作中,我发现,学生的习作或为写生活小事而写生活小事,文章缺乏深意;或为写大道理,强拉硬拽,词不达意,怎么纠正这些不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于是,我尝试挖掘教材里的美文作为我的范文。

如,在七上《散步》一文的教学中,初读课文以后引导孩子们留意“散步”这么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他们刚刚跨入初中,可能大部分孩子对课文的理解还停留在表层,即很多孩子能读到的文章是反映以“我”为代表的一代人对老人的孝顺这一层面,而不能挖掘得更深。于是,我引导孩子去研读一段,孩子们竟也慢慢明白文章是在表达中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一件小事成就了一个“巨大”的主题。然后,我又尝试牵引着孩子们的思维进一步提问,“除了《散步》一文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学生还学习过哪些文章与《散步》一样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来表达?孩子们开心地回答:“还有《羚羊木雕》和《王几何》。”趁着孩子们兴趣高涨,我继续引导孩子们学习“大词小用”“贬词褒用”。

在阅读课上,不断地通过对此手法的分享,引导学生去尝试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孩子们在课文学习过程中,在老师的引导下,确实能感受到别人写的文章的精彩,但是可能到自己提笔,还会有畏难情绪,于是,我采用了“教师下水作文示范法”。

2.下水文示范迁移,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为了让孩子们在老师的作文中感受到写作是“我手书我心”,就是把心中的所思所想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难、那么可怕,从而激起孩子写作的兴趣,我多次尝试下水写作。

比如,正是丹桂飘香时节,我即兴创作了《桂香缕缕》,文章大致讲的是我在丹桂飘香时节,想起了已经去世的同样爱桂香的父亲,深深地怀念有关父亲的往事。

当我擦完眼泪抬起头时,我发现很多孩子的眼睛都是红红的,我知道,孩子们被文中的真情打动了。我猜,孩子们一定也会努力尝试用笔宣泄自己的情感了吧?

就在那周的作文中,我班一个叫戴某的孩子写了一篇题为“真的对不起”的文章,文中表达了自己因上辈恩怨,不理阿太,就在阿太死后即将推进火葬场焚化炉的那一刹那,内心的情感被唤醒,深情呼喊“对不起”的往事,让人读后不禁泪眼迷离。

像这样即兴或搬出自己的日志和孩子们分享自己的文字、自己的内心,久而久之,越来越多的孩子也就愿意在作文中写写真事,抒抒真情了。

3.美文赏读迁移,激发学生写作动力

为了给予孩子认真写作的持续动力,我可是舍得花“血本”的,从孩子们跨入初中大门的第一堂语文课开始,我坚持了一学年的“每日一文”赏读,即利用每堂语文课课前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赏读一篇美文。起初,我选用的是“智通云”平台上的美文,后来我发现“智通云”平台的美文有很多不能满足我既开阔孩子视野,又结合文章对孩子进行写作技巧教学的目的,我又开始筛选《读者》等杂志上的美文。另外,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挖掘学生的优秀习作,把这些优秀习作进行分享,老师和同学们进行点评,精彩的点评鼓舞了习作的同学,更使其他学生找到了差距,拥有了写作的动力。后来,我把选美文的主导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去选择他们认为的精彩作品在班里分享,孩子们的动力更足了,写作兴趣也更浓了。

一学年下来,课堂分享美文超过200篇,孩子们把课前五分钟美文分享环节当成了正餐前的甜点,特别期盼。

4.单双周轮流一文,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我要求学生每周写一篇作文,采用单双周轮流的方法。单周,我布置作文题目或限定作文范围;双周,学生自由创作。两个原则、一是作品必须完成,否则老师就是“丁关根”,一定“盯”着你,“跟”着你,直到你交上来为止;二是作品必须原创,否则在“作业诚信档案”中扣分。两个月训练下来,每到周五早上,孩子就开始催我把作文本发下去,因为他们已经习惯周末去写作文了。

5.摘花点赞别样评价,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七年级上学期的前半段,主要是我批改,借此我要直观了解学生的习作情况,采用“A+、A、B+、B”四挡评价。其中获得“A+”的美文小作者将作为“小作家”在班级作文赏评课上分享自己的美文,其余同学对该美文进行“摘花”式点评,给出中肯的修改建议,修改后的习作在班内“美文角”展出,我还择优推荐部分习作到《城乡导报》《余杭文学 少年读本》进行投稿。

七年级上学期的后半段及七年级下学期,采用了我批和学生批改相结合的方法。学生批改主要是以“摘花”为目的的点赞法,具体操作是安排一堂作文批改课,要求课内把作文本流动起来,每人至少读12篇以上的作文,每个人有5次点赞机会,在作文品读时感觉这篇文章写得好的,就以在作文题目上沿空白处打“☆”的形式点赞。最后统计全部习作,选择获赞最多的十篇美文作为“每周十佳美文”,并给予“A+”评价,然后在美文角展示。

三、实施阅读迁移法取得的成效

1.学生写作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一个多学期下来,孩子们乐于到课外寻找合适的美文拿来推荐给同学和老师到班内分享;孩子们由起初的被动点评到后来的争先恐后地要求点评;孩子们不再闻写作而生畏,而是每到周五就催着我布置作文和发作文本;孩子们的作文本上留下了更多的同学点赞的痕迹以及点评的文字;孩子们更愿意用心去修改自己的“作品”了,只为了“作品”能更上乘,甚至得到发表。为了让更多热爱写作的孩子能有更广阔的平台展示自己,我努力做了四件小事:

(1)设计班级“美文角”,不定期展示学生的优秀习作;

(2)通过校讯通平台,及时面向家长表扬班内写作进步以及“每周十佳美文”的小作者;

(3)出版班刊《“水滴集”——701班作文集》,共享在701班班级QQ群,与家长及学生共享;

(4)推荐优秀习作到《城乡导报》《余杭文学 少年读本》,截至写本文,有《石龙不翼而飞之后》《三声喷嚏定江山》等多篇文章获得发表,另有《享受“田”的滋味》获杭州市征文二等奖。

2.教学能力得到了提升

“教学相长”,我在向孩子们推荐点评美文的同时,孩子们同样也向我推荐点评了美文,我也受益匪浅。就像孩子们周五期盼着下发的作文本一样,每到周一早上,我就迫不及待地到班里去搬“我”的作文本,然后翻开,细品。

为了给孩子树立榜样,我也试着向《城乡导报》投稿,《真后悔那么早出院》也变成了铅字。我的作文指导课《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写作中的炼字》在区级展示,并获得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我还提起了笔,把我做的这些点滴记录下来,以记下我的成长历程,记下我这个陪伴孩子们爱上写作的行者的足迹。

七年级的孩子,刚从小学升上来,学习习惯、学习思维方式还没有从小学的模式中跳出来,对初中的学习生活还没有完全适应,对初中的学科学习还没进入状态,而写作恰恰是他们更畏惧的一个学习难点。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努力,学生都爱上了写作,我践行着努力做一个伴着孩子爱上写作的行者的初衷。孩子们追着我批改作文了,孩子们的作品发表了,《水滴集》诞生了,我也成长了……

行走在陪伴孩子爱上写作的大道上,我时而漫步,时而疾行,很快乐!

张玉芳.浅谈初中语文作文写作的技巧[J].学周刊,2013(08).

猜你喜欢

美文写作能力习作
美文欣赏
美文阅读
挖掘创造潜能,提高写作能力
加强互动交流,提升写作能力
如何有效提高中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理论思考
习作展示
动漫美文
动漫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