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极型非正式群体案例研究
2015-08-15黄易辉
李 建 黄易辉
(重庆市巫山县巫山中学)
一、案例描述
1.群体成员简介
杨××:女,16 岁;曹××:女,17 岁;卢××:女,17 岁;李××:女,17 岁。
2.群体行为概述
她们都是美术类特长生,性格外向,爱打扮,平时行动基本一致。她们家庭富裕,生活舒适,高中的学习让她们感觉很吃力、烦心。她们表现最突出的是懒散、迟到早退,对于美术的专业课,基本还能保证学习时间,其中曹××还画得很好,但是其纪律意识淡薄,逆反心理强。在她们心中似乎已经没有什么纪律观念了,讲话、不做作业、睡觉、迟到、旷课是她们每天的必修课,并且对老师的批评从不放在心上,如果老师言语过激还会招致她们的反驳。她们的行为已经在班上引起了极坏的影响,需要老师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批评教育转化。
3.群体成员资料
杨××,性格外向,热衷绘画,喜欢蓝色。从初二时开始注重自己的形象,学习成绩也开始下降,但是一直坚持每天画画到现在。父母亲平时工作很忙没有时间照顾管教她,平时爷爷奶奶照顾她,特别宠爱她,对她学习没有什么要求,只希望她生活得快乐。
曹××,是她们四个中唯一一个还在学习文化课的同学,但是也比较贪玩,怕吃苦。经济条件较好,父母疼爱有加,但父母还是希望她能好好学习,有出息。
卢××,性格比较外向,学习成绩不好,也没有什么兴趣爱好,无奈之下才选择了学习美术。父母是生意人,没有时间管教她,怕她在社会上学坏了,才交钱让她来学校学习的。
李××,性格外向开朗,比较厌学,希望能够早点踏入社会。父母在外经商,家庭条件非常好,但对她管教缺乏,家里还有一个弟弟,是家里的核心。
4.群体行为分析
(1)寻找恰当时期,进行有效交流
笔者在对四位学生情况了解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她们出现的问题行为并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是受长期的家庭社会影响,及学校监管不到位而形成的,要从思想上改变及行为上让她们有所改变,需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在双方信任的基础上进行沟通。教师要立足于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独立人格,引导学生用心灵去独立思考,再从各方面引导学生要注意把握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指导点拨。
(2)发现她们的亮点,进行有效激励
笔者发现这一小群体学生对老师的批评教育和逆反心理较强,并且对许多问题已经有了自己较为明确的想法,所以笔者认为对她们一味地围追堵截不如进行因势利导。教师对于消极型非正式群体学生的教育要尽量多采取欣赏的目光,从学习到生活的细节都贯彻这一原则,同时要细心发现她们小的进步和成功,这样学生才会从内心体会到进步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扬起学习和生活的风帆,逆反心理才会得到转化和矫治。
二、案例反思
每个人都是处在不断变化发展中的,同时因为每个人客观成长的环境有差异和非智力因素水平不同,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尊重学生的差异性,针对具体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接近我们所预期的效果。尤其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一定要去除因学生成绩差的影响,因为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虽不断提醒自己要对学生鼓励、表扬,但是真正在过程中我们会不自觉地想到其成绩差、平时不努力的片段,从而影响我们对她们的眼神和语言,因此在对这些非正式群体评价时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语言是否会对其造成伤害,从多角度看待其进步,等待其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