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精细化管理的一点思考
2015-08-15王禄
王 禄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清源镇中沙墩小学)
有一次到一个单位办事,门口挂着一条很醒目的提示语“工作有安排不抓落实等于零,有制度不抓落实等于零”。看似一句平平常常的话,细想还挺有哲理的。作为农村小学的领导,谁都清楚,开学初每个学校都要求建立和完善系统的各类工作制度和《学校发展计划文本》,但在实施过程中常常存在猴子抱玉米的事情,大多数都是一阵风,过一段时间往往就找不到一点儿痕迹。因此,学校管理贵在坚持。我认为,要做到学校精细化管理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抓。
一、抓好制度的建立与落实
1.要建立适合学校实际而且必须是实用的规章制度,且能落实到位,切忌把制度当作应付检查的东西而束之高阁,人无笼头拿纸拴,不按制度办事。
2.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好上级教育部门事关学校管理的会议精神和下发的有关规定,在学校常规检查中发现违反规定的人和事要对当事人严肃处理,不仅要追究学校具体负责领导人的责任,还要给予当事人适当的处罚,形成“杀鸡给猴看”的震慑作用。
3.作为学校领导对工作检查不能以自己的印象来判断,走马观花。“花无百日红”,好就当面给予表扬,差就当面给予批评,不能随意抹杀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能有“永远黑到底”的观念。
4.在管理中积极听取教师的意见建议,共同协商管理办法,领导要率先垂范,自觉遵守规章制度,不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对教师严要求,自己却放任自流。
5.学校管理要形成常态化,始终如一,坚决消除“上面检查我就做,不检查我就不做;人来我就扫地,人不来就不扫地”的想法,养成今天的“作业”今天必须完成的习惯。
二、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
1.围绕校本课程建设抓养成教育。抓学生养成教育就要对进校门、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等各个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因为学生年龄小加之家庭的过度宠爱,养成教育的内容必须要朴实,让每一位学生熟记于心,而后内化于行。还要及时对校园里的好人好事发放“表扬单”,对不良行为要发放“温馨提示单”,促使学生将规范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
2.依托活动实践课程抓养成教育。学校要组织班主任结合校情编辑高、中、低年级文明礼仪、经典诵读、安全教育等学生喜欢的读物。
3.学校要定期举办适合农村学生实际的校园小型运动会、文艺表演、汉字听写比赛、英语朗诵比赛等活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熏陶学生的审美情趣。
4.围绕机制建设抓养成教育。学校要积极探索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激励学生自我约束、个性发展。如每周开展“五星少年”(即:文明礼仪星、勤奋好学星、卫生环保星、助人为乐星、安全纪律星)评选活动。活动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根据年级建立相应的评选标准,使每个孩子都有可能成为“班级之星”,让其享受成功的快乐与幸福。
5.围绕校园环境建设抓养成教育。学校要精心营造校园文化育人的氛围,力求“让校园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每一个角落都能育人,每一片草每一棵树,每一块砖每一块石都发挥其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与作用”,使学生逐步形成在校讲文明、守纪律,在家孝敬父母做家务,在社会上自觉遵守社会公德与交通法规的好习惯。
三、抓好队伍建设
1.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青年教师是学校的未来与基础,学校一定要有符合青年教师年龄特点的教师结对帮扶计划,在抓好帮扶计划落实的同时还要抓好抓实青年教师教育随笔及教学反思的撰写,客观分析工作中的成败得失,探索改进的方法。以此培养青年教师养成反思的习惯,加快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步伐。
2.要抓好校本教研活动。教研活动要侧重解决教师教育教学中的一些困惑和思想问题,而不仅仅是传统的听课、评课、检查作业教案等活动。
四、抓好班子服务教学建设
1.要抓好班子建设。学校班子是学校工作的指挥棒,是一面旗帜,班子的好坏直接影响学校的发展与质量的提升,因此在平时的工作中不仅要加强班子的政治业务学习,还要加强奉献教育和团结协作教育。
2.加强班子的责任意识。在工作中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度的责任意识,要为学校发展确定一个适合学校实际的办学理念,始终如一。要善于在工作中不耻下问,不断地更新管理理念,增强敬业和创业精神,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
3.要加强班子的协调能力。要全身心地解决好家校之间、师生之间、社会与学校之间的各种关系,为广大师生提供优质服务,分清轻重缓急,有条不紊地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的进程。
4.学校班子要学会管理、懂得经营。要把关爱倾注给每一位师生,使校园管理经常绽放人性化的光芒,既要“管严”还要“理顺”,想教师之所想,思教师之所思,为教师的幸福感奠定坚实的基础。
5.学校班子要严于律己。班子成员要严格要求自己,要求教师做到的,班子成员自己首先做到,要求教师学生不做的,学校班子成员自己首先不做。要坚持带头执行好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牢固树立“你们比我们更重要”的工作理念,为学校、教师、学生提供力所能及的优质服务。
唐勇生.抓好养成教育形成优良校风[J].广东教育:教研版,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