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农村小学学困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2015-08-15白永文
白永文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西营镇后兴小学)
简论农村小学学困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白永文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西营镇后兴小学)
笔者从事农村教育已有30多年,在众多农村小学教育的问题中最令人头痛不已的就是学困生问题。虽说从2001年起就开始实施新课程,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农村学校的评定考核机制,仍然以学生成绩为重。学校教育事实上已存在学困生问题,给学校管理、教育教学造成了很大困惑。学困生就是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我们对待学困生问题想了许多办法,实践证明,最可靠、管用的办法就是激发与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动机。因为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个体的学习活动朝一定目标改进的内在心理过程。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密切相关,相互作用,并且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我们发现,学困生由于多次学业成绩不理想,从而产生了学业挫败感;同时,自己对学业失败进行错误归因,认为自己智商低,不如其他同学,失去了学习的热情与信心。此外,来自家长和教师的批评以及同学们的嘲笑,使他们产生了自卑感,进而产生了学业困难,更有甚者产生了厌学情绪。因此,激发与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动机对他们的学习活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学校教育情景下究竟如何激发与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动机呢?根据笔者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齐头并进开展工作:
一、从学生入手,端正动机,明确目标,改良学习习惯
1.对小学生开展正确的学业失败归因分析
在现实的学校教育情景中,往往大多数学困生一般将自己的学习成绩不好归因为自己智力低,学习能力差,从而不愿好好学习;也有部分学困生将学业失败归因为教师教学方法不当,无法调动其积极性;个别学困生将学业失败归因于家庭,认为父母在家不能助学,且没有足够的课外学习资料供其参考等。面对这些存在的归因乱象,广大小学教师能做的就是依照科学的归因理论,正确地引导其进行学业失败归因。比如,我校六年级的小×同学,自己学习不努力,课堂上也不积极动脑思考问题,学习成绩不理想,他就怨天尤人,说是遗传不好,自己学不进去。针对他的表现,我们制订了系列矫正计划。经过一段时间的矫治,学习动机明显加强,期末时成绩也有回升。自己也满意,家长也露出了笑脸。以此典型案例,现实说法,我们及时召开了班会,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只要改正以上缺点,努力学习就能提高学习成绩。
2.制订合理的学习目标是关键
没有学习目标,就如同走路没有方向。但学困生不同于其他学生,学习目标不应过高,应按照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最低限设定学习目标。教师要根据学困生自身的特点,帮助其制订合理的学习目标。教师可以将目标制订为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通过实现近期目标而最终达到长远目标。在实现近期目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困生布置单独的家庭作业,对学困生采取个别辅导,对学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还可以为学困生指定一个“小老师”,以“小手拉小手”的形式帮助其进步。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学习目标,进而帮助学困生培养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3.培养传统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习活动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学困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传统的学习习惯主要包括:课前预习的习惯;认真听讲的习惯;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课后复习的习惯。学困生的学习习惯肯定在某一方面存在欠缺,教师应经常对其进行耐心教育,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师革新观念、改革教法、强化师生交流、实施定向奖励
1.创设情境,提高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情境,使课堂教学富有趣味性。比如,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我们的张瑞老师就将唱歌、做游戏、小组比赛、朗诵比赛、表演、讲故事、猜谜语等引入课堂,结果原本对英语不感兴趣的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徒增,盼着想着上张瑞老师的英语课。
2.采用情感式教学,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归属和爱的需要,学困生也渴望被理解和被爱。而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学困生受到教师的冷落和同学们的嘲笑。而我校的丁梅老师却不这样认为,而是积极应对学困生问题。她是这样做的:(1)给予学困生更多的关注,让他们感受到温暖。(2)用足够的“爱心、耐心、责任心”来教诲学困生。(3)不能“居高临下”,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地位关系,把学困生当成朋友,帮助他们发现自身的闪光点。通过丁梅老师的不懈努力,学困生信心倍增,认为丁老师是他们的朋友,不学习对不起丁老师。
3.采取适当的外部奖励措施
学习动机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习者为了获得长者(教师、家长)的赞许或认可而努力进行学习活动。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孩子的这种心理特征,恰当运用外部奖励措施来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动机。这种奖励包括精神上的表扬或物质上的奖励。比如,那英老师班上有一个从来不回答问题的学困生,有一天突然回答了问题并且回答正确。同学们大为吃惊,老师也感到意外。那英老师当即抓住时机,给予其鼓励和表扬。结果,从此以后,那个受表扬的学生一改旧貌,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好学上进,乐此不疲。
·编辑 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