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交互融合的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以大庆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为例
2015-08-15刘继贤
刘继贤
(大庆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构建交互融合的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以大庆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为例
刘继贤
(大庆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小学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具有更加鲜明的实践取向特征,构建既与理论教学交互融合又相对独立的有自己内在逻辑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面临的迫切任务。研究了如何通过多维立体的课程布局,知行合一的课堂教学,依托课程的职业技能训练,全程延通的教育实践环节安排,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等途径构建交互融合的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小学教育专业;融合性;实践教学体系
教师是一种实践性职业,而实践性知识则是依附于实践性职业的应然物,钟启泉(2004)认为教师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作为实践者和洞察自身的实践和经验之中的‘意蕴’的活动,教师的生涯就是伴随着‘实践性知识’的成长,并且享受‘实践性知识’喜悦的生涯”。实践性知识是职前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是未来教师的安身立命之本。实践教学是师范生获得教育实践智慧的重要环节,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已经成为教师职前培养的一种共识。
小学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小学教育专业比其他教师教育专业具有更加鲜明的实践取向特征。凸显小学教育专业重实践、强技能的专业独特性,加强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是培养合格小学教育师资的内在诉求。强化实践教学不是简单的教育实践时间的延长和量的增加,而应该是强调理论与实践的交互融合与浸润;不是机械的单项线性实践训练,而应该是一个立体化、多维度的实践教学框架体系;不仅仅安排在中高年级进行,而应该是贯穿学生大学学习的全过程。整合实践性教学环节,构建一个既与理论教学交互融合又相对独立的有自己内在逻辑的实践教学体系,已成为当前教师教育实践教学改革所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
一、多维立体的课程布局,强调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性”
高校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不是简单的物理组合,不是课程之间相互独立、相互割裂的实施过程,而是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统合下的,以实现人才培养规格要求为根本目标的,课程之间相互支撑、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复杂系统。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应围绕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分析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与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对应与服务关系,优化课程资源,突出实践取向。
从课程模块分,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可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践教学课程和素质拓展课程等几个部分;从课程内容分,可分为教育心理类、学科专业类、学科教法类、教师技能类、通识教育类、艺术修养类等;从课程目标要求维度分,可分为知识维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事实、基本思想以及课程学习活动中获得的活动经验等)、能力维度(专业技能、教学能力等)、素质维度(专业情意、价值观、心理品质等)。
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上应破除理论与实践的隔阂,探索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方式,研究如何加强实践在理论中的融合性,凸显小学教育专业综合性、重实践、强技能的专业独特性,提高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真正的专业性的实践者,形成专业教育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实践取向为主旨,通过多维立体课程布局,强化课程模块之间的内在有机联系,将多元的课程培养要素有机统整,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达成。
在理论课程教学大纲编制和内容的安排上不但要体现理论知识教学线索,还要体现实践训练线索;在实践教学环节应体现实践活动与理论知识的有机结合,突出实践活动的目的性和实践与理论的融合性。如,汉语基础、中国文学、大学数学等学科专业类课程教学应注重与小学教育技能的结合,对学生进行拼音、字形、字义、数学符号书写、小学课文篇目等内容的技能训练。全程式的教育见习活动应紧密结合理论课程的学习安排见习任务,并随着理论课程内容的学习,有机设计实践教学活动的推进,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交互中获得经验的积累,形成理性的反思,促进实践性知识的形成。
二、知行合一的课堂教学,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嵌入性”
课堂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阵地,没有高质量的课堂教学保障,再科学的课程方案和体系都将成为纸上谈兵。理论教学与实践的脱节一直是高校课堂教学的顽疾,也是影响师范生教学实践性智慧形成的重大障碍。教师灌输多,学生探究少;知识性学习多,实践性学习少。教师因缺少小学教育实践经验,教学上难以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物”,从理论到理论,缺乏实用性,学生学得枯燥,学无兴趣,成为课堂中的看客,学得被动,学无动力。《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2011]6号)指出:教师教育课程要“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把教学改革作为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落实到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全面提高新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在学科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师范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学科思想的感悟。充分利用模拟课堂、现场教学、情境教学、案例分析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增强师范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着力提高师范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杜威提出“一盎司经验胜过一吨理论,因为只有在经验中,任何理论才具有充满活力和可以证实的意义。一种经验,哪怕是一种非常微薄的经验,也能够产生包括一定分量的理论,但是,离开经验的理论,甚至不能肯定被理解为理论”。理论与实践不是二元对立的关系,而是在交互融合中引发学生思维的基础上促进发展的过程。
针对小学教育专业的特点,结合小学教育专业不同学科课程的特点,我校以学思结合和知行统一为基本宗旨,以行动研究为主要形式,进行一系列的教学方法改革的尝试和探索。教学方式上倡导“五个结合”,即:理论知识学习与实际案例分析相结合、教师讲授引导与学生问题探究相结合、原理学习与小课题研究及现场观察相结合、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及校外实践相结合、课堂学习与在线翻转学习相结合。探索“教、学、做、评”一体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变单一讲授为师生互动,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增加学生参与小学教育实践的机会,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互有机嵌入,形成理论的引导与实践训练、实践行动认知的全面统整。
三、依托课程的职业技能训练,强调技能训练与理论课程的“依存性”
“教育对象越是低龄,对教师的教育技能性和艺术性程度要求越高。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关注知识内容本身,还必须关注知识的呈现形式。教育技能说到底是教师如何将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化成能使教育对象易于理解和接受的知识的‘教育形态’的能力。”“开展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转化为从师任教的职业行为方式,并使之趋于规范化。”为使小学教育专业今后从教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必须大力开展常规性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
师范生的职业技能训练不是独立的单项技能练习,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只有与学科课程的理论学习形成紧密的依存关系,才能保证职业技能训练的质量。可以以课程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训练相互衔接关系为出发点,选择技能训练项目,确立依托课程,确定训练内容。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应该采取理论指导与实际训练相结合、经常性制度化的集中训练与学生自主练习相结合,自觉训练和考核评比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训练。构建课内有教学指导、课外有训练目标,全方位、全过程、多元化职业技能训练体系、使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活动做到共性要求与专长发展相结合,统一标准与多种训练形式相结合,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全面发展。
首先,整合学科专业课程体系,把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将职业技能训练纳入课程计划,作为课程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进行统筹管理,既确保职业技能训练任务的有效落实,又使认知与实践得到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其次,制订职业技能训练方案,保证职业技能训练的可行性。制定《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方案》,由所依托学科课程的任课教师负责制订各单项技能的训练大纲,包括训练内容、训练形式、训练要求、训练学期、考核标准、考核形式、考核学期等。采取学生职业技能考证制度,确定普通话、朗读与演讲、钢笔字、粉笔字、课件制作、班队活动等为必考项目;毛笔字、应用文写作、儿童歌曲、美术字、黑板报设计、书法艺术、说课、图案或素描、儿童想象画等为选考项目。
最后,成立职业技能训练管理机构,扎实推进职业技能训练工作。依托“课堂教学、第二课堂、学生社团”三条主线,实行“四位一体”管理,即课程教师负责职业技能的指导和考核,班主任负责职业技能推进和管理,职业技能部负责布置与检查,学生个人自觉训练,构建了体现专业特色的一体化职业技能指导、训练、考核体系,对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定期进行考核,实现“教、学、做、评”一体化,形成人才培养的合力作用,把训练工作落到实处。
四、全程延通的教育实践环节,强调实践能力形成的“连续性”
(一)构建教育见习、研习、实习一体化网络
教育实践环节是学生理论认知与实践体验的相互渗透与融合的过程,是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互促进、统整发展的过程,是师范生在反思性实践中达到“知行合一”的过程。因此,师范生的教育实践活动不应该只是其学习活动的一个阶段,不应该是理论与实践隔离的孤立行动,而是伴随其理性认知与实践行动交织的一条连续递进的专业发展路径。因此,教育实践活动的布局上应该是与理论课程学习交互促进的全程延通与滚动推进,应构建基于理论课程学习的教育见习、研习、实习一体化的教育实践网络。
首先,加强课堂教学,找准理论与实践的契合点,凸显理论在实践活动中的切入点,奠定学生实践行动认知的坚实的支撑点,为学生见习、研习、实习活动构筑良好的基础。充分发挥教育理论平台课程和教学法类课程在学生实践性智慧形成中的核心作用,为学生实践行为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操作指南。
其次,构建基于理论课程学习的教育见习、研习、实习一体化的全程延通的教育实践网络。教育见习与课程教学相结合,学以致用;典型研习,观摩、讨论相结合,形成职业意识,教育实习展示教育教学能力,展示个性和特长,与就业相结合,提高就业质量。
现场见习——增强职业感性认识。以观摩学习为主的教育见习。主要安排在大一。第一学期主要是熟悉小学教育环境,感受小学教育,坚定理论信念,增强做一名小学教师的感性认识,明确职业目标和努力方向;第二学期教育见习与专业课程教学相结合,既巩固了教学内容,又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典型研习——激发内在学习动机。典型课例研习,观摩、讨论相结合。主要在大二、大三进行。在经历两个学期的学习后,学生带着已有的专业知识到小学进行典型课例研习,通过活动观摩,师生互动,进一步研讨活动设计理念,组织方式、教学方法,用专业理论指导实践,从实践感悟中发现自身不足,获得理性认识,激发自我意识,形成内在的学习动机,为学生“能学”“想学”“会学”找到结合点。
教育实习——搭建宽阔就业平台。教育实习是以实践锻炼为主。主要在大四进行。教育实习课程作为一种师范院校的育人方案,它以发展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性知识为根本目标,并不是教育学课程或学科教学论课程的补充或附属品,它是学生获得教育教学实践性知识的重要途径。教育实习过程中应注意规范教育实习工作内容,配备高水平的指导教师,为学生教育实践提供高层次的指导,提高学生教育实习的有效性,避免学生陷入低水平的经验徘徊。教育实习与就业、创业相结合,拓展职业能力,展示个性和特长,增长才干。
(二)构建高校与教师进修学院、小学之间的合作共同体
通过签订教育合作协议,建立战略性协作关系。建立小学教育咨询委员会,开展“基于实践的教育科研”活动等,构筑教育实践基地,并为学生配备“带教导师”,促进学生的实践性知识的积累。
临床经验对教师的职前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弗朗西斯·斯贡梅克曾指出:师范生在当教师之初,总会有一段在中小学做实习老师的“学徒期”,许多“个人经验”就源于“学徒期”。从学生入学开始聘请当地优秀小学教师作为“带教导师”,让学生如影随形时刻追随“带教导师”,在真实的现场环境中模仿优秀小学学校应建立相关的管理机制,通过多种措施和手段,严格控制信息源头:
①计算机教室通过极域教室等软件,过滤不良网站及文字,监控学生机屏幕操作情况。
②发动少先队通过主题班会、中队活动、宣传专栏、广播等多种渠道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规范学生的用网行为,并在班级中成立网络督查小组,负责监控、指导班内学生上网,发现问题及时汇报,让学生管理学生,容易解决老师难以发现的校外上网情况,通过对督查小组成员进行培训,以点带面,普及学生的网络知识,养成文明上网的习惯。
③通过家访、电话联系、家校通平台等多种形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对家长进行网络道德方法的指导,引导他们以身作则,为儿女健康上网树立榜样,自觉担负起对子女进行网络德育的责任。而对于过分沉迷于游戏的孩子,家长应该进行正确的引导,注重启发式的教育,比如,多陪孩子去户外活动,多与孩子沟通谈心等,并且教会孩子如何自我维护网络安全,学会抵制网络上的不良信息。本着关心、理解、沟通的原则,对孩子进行正确的讲解、实施科学的引导,并且身体力行地控制上网的行为,并体验与孩子互动上网的乐趣,让孩子主动、自觉地获取信息、学习知识、休闲娱乐和适时休息。只有在孩子自身,包括心理和行为两方面建立起抵制网瘾的“防火墙”,才能将孩子从网络“陷阱”里救出来,从而使他们从互联网中吸收知识、开阔视野、获得乐趣。
3.将网络道德教育渗透到信息技术教学之中
课堂始终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重要阵地,而信息技术课是小学阶段唯一一块正面接触网络的阵地,所以信息技术教师不得不通过这个阵地向传播网络道德行为规范。
①通过学习网络资源的上传下载,特别指出网络上所有的东西都来自于现实社会,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网络上的信息同样有真假好坏、善恶美丑之分,提醒学生注意加以识别,以明辨是非,努力规范网络行为。
②及时发现学生不良的用网行为,通过平等坦诚的交流,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与学生一起分析利害,趋利避害,加以纠正。
③结合浙江省信息技术学科平台,设定一些积极、健康的用网主题,让学生围绕主题使用网络,在健康用网的过程中享受快乐的感觉,获得成功的体验,自觉形成健康上网的习惯。
④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让学生掌握与知识产权及其保护相关的知识,让学生掌握从网络中寻找和收集知识的同时,让他们认真讨论哪些行为属于侵犯知识产权行为?我们该从哪里做起?把网络文明、知识产权等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加强学生遵守网络文明、树立保护知识产权意识。
除此以外,我还结合学校校园文化——润泽心灵,育励志人,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形成荣誉感以及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从而较好地实现了学生网络道德的内化。
网络,即信息高速公路。它是一把双刃剑,可以成为学生开阔视野以应付未来社会挑战的一把利器,也会成为射向学生心房的一根毒针。它在给使用者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传统的教育教学面临危机,对教育变革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作为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冷静思考,及时更新自身教育观念,敢于面对现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从实际出发对学生的网络道德进行的干预,在“信息高速公路上”设置“路标”,指引学生,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观,让其健康快乐地成长。
江选安.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05(04).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