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
——课改之捷径
2015-08-15邱常军
邱常军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淮河小学)
创新
——课改之捷径
邱常军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淮河小学)
北仑淮河小学自2004年起,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实践,以“起、合、转、承”的管理机制,规划课程体系,落实课程建设,改进课程实施,创新管理机制,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起:规划起步基地起建
一、课程规划完善体系
基于学校培养“慕学、尚德、乐群、立新”之人这一教育哲学,我们进行课程整体规划,进行基础性模块课程设置和拓展性核心课程开发,完善课程体系。
1.基础课程模块设置
国家课程门类多,且有重复交叉的内容,为打破学科壁垒,减少不必要的教学,将现有国家课程划分为3个模块:人与自然科学模块(数学、科学)、人与社会生活(语文、英语、品德与生活或品德与社会)、人与自我发展(体育、美术、音乐)。进行学科整合,精简课时,将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纳入其中,拓展性课程约占总课时的15%。
2.拓展课程整体开发
学校加强顶层系统设计,开发拓展性核心课程,该课程由核心创意设计课程、核心主题建构课程和核心素养体验课程构成。以核心创意课程以例,基于资讯科技领域为核心,整合信息技术,加强学科整合,深化儿童动漫创意课程,并以“学院”“社团”等组织形式进行课程开发,让学生有选择地进行体验。
二、因地制宜建设基地
进行课程开发需要开发利用基地资源,为此,我们在学校和社区结合各自实际,开辟了集情境性、教育性为一体的学生未来学习基地。
1.学校基地合理开辟
利用学校有限的学校场地,我们先后开发了学科拓展基地和活动体验基地,活动体验基地由动漫农庄、数码港、综合实践活动中心,为儿童提供童话般的环境,开发孩子们无限的想象力。
2.社区基地有效利用
利用社区广阔的资源,我们分别建设芙蓉生态基地、牡丹综艺广场基地、北极星绿色港湾基地。各个基地根据各自优势组建相关组织,开展实践活动,如牡丹社区根据综艺特色,下设:体育明星队、科技苑、影视厅和双语班,开展不同体验活动。
合:社校合力多方合作
一、多方联动构建组织
基于加强对青少年儿童的教育是社区和学校双方的工作内容,在课程管理组织上成立以街道负责文卫社区工作的副书记为顾问、学校校长为组长、社区主任等共同参与的课程管理中心,负责课程总体开发设计和督导课程开发、实施,审议实施过程中的重大决策。
二、多种方式聘请队伍
课程指导队伍,主要由学校教师组成,还可以从家长当中自主聘请,由家长委员出面联系,或者由社区出面,聘请有一技之长且富有爱心的民间艺人、离退休干部等担任。
三、多种渠道增添设施
在社区专门配置相应的活动场所和设施。如芙蓉社区的“生态基地”,里面就有许多种植园供学生参观和种植,北极星社区的“绿色港湾”,里面就有许多北仑港文化的展览馆,牡丹社区的“综艺广场”,就有许多艺术活动场所。设施设备一部分有社区购买、社区添置,一部分有市民捐献。
转:模式转化课堂转型
一、转化模式创新机制
育人模式是先进教育理念的客观化,是先进的教育思想在教育实践中的反映和表现。我校在实践中,在“儿童可能性”的理念引导下,构建了独特的育人模式。其中目标系统:可能性教育。实施系统:自主模拟、快乐实践。评价系统:多元多主体。保障系统:师资梯队、基地建设等。
1.自主模拟快乐实践
以核心素养体验课程为例,我们将学校和社区模拟为城市,下设不同的组织机构,供学生角色体验。
2.多元评价激励成功
以“激励”为宗旨,重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就评价主体而言,采用了自评、他评、家长评和教师评的多元评价主体。就评价标准来看,采用了单向评价和综合评价“卡币”结合的方式,打破了以“智育”定“优劣”的评价思维。
二、课堂转型分层分类
在尊重学生差异性的基础上,课程实施分类和分层走班教学,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管理。
1.学教方式自主探究
让学生在经历中学习,变“被动、单一、无视学科差异的分数至上”为“主动、多样、寻求学科融合的素养发展”。
2.学教策略合作互惠
教师根据课程目标开发课程内容,从学生的学习起点出发,按照学习规律和学习需求进行教学策略选择,通过合作学习、项目学习、主题研究等方式,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迁移和运用,提升素养。
承:文化承载品牌承建
一、凝练文化和谐共生
以学校为基地,依靠教师和学生一起开发、生成、创造、构筑课程,打造出一个价值认同、经验分享、成就激励、扎根实践、自我实现的师生文化共同体。
1.传承创新自主开发
学校依照国家教材为参照基础,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重新组织各学科的教学内容,形成了动漫语文(作文、阅读、识字)、动漫数学、动漫英语等各学科教学内容,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新的课程体系。
2.自主选择个性张扬
以我们学校的儿童学院课程为例,我们开发了以“玩艺”与“创意”为主的课程,让学生变着法子玩,“玩”出创意,“玩”出一个与众不同的自我,张扬了个性!
二、品牌经营彰显效应
经营学校品牌除了要构建稳定的育人模式、建设特有的校园文化、广泛争取社区参与及支持外,还要做到以下两点:
1.找准定位明确方向
自身定位是创建学校品牌的首要环节,打造品牌要在“创新”上求发展,在教育实践研究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建立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形成学校特有的教育哲学,并找到师生的共同愿景和价值追求。
2.梯队建设习得智慧
不同层次的教师都应具备一定的专业智慧,其习得是个“程度”问题。我们不是要把所有教师都打造成具有专业智慧的“名师”,而是要加强校本教研,尊重差异,让所有层次的教师都受益,都能成长和发展。
朱永新,杨树兵.创新教育论纲[J].教育研究,1999.
·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