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课堂教学改革初探
2015-08-15涂晓波
涂晓波
(四川省阆中市龙泉镇中心学校)
有效课堂教学改革初探
涂晓波
(四川省阆中市龙泉镇中心学校)
为了实现教科局提出的在全市中小学开展高效课堂教学,向课改深水区挺进的教改目标,学校借鉴洋思中学和杜朗口中学“0+45”“10+35”、东风中学“三三五”等先进“数字”模式,按照“一四一”工作思路开展了教学改革初步的探究,积极构筑一条“教育观念新、教学方法活、学生训练实、课堂效率高”的教改新路。下面就“一四一”思路做出总结。
课堂教学;基础动因;过程
一、坚持一种理智——洞悉本校课堂教学改革基础动因
从学校的情况看,我校虽是地处偏远的一所农村学校,但我校有较好的实验教学条件,随着灾后重置设备的添置使用,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条件也日臻成熟,这为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从硬件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教师的情况看,师资结构呈现年老教师方法陈旧、年轻教师缺少方法的“两头愁”现象,长期以来,多数老师教学成绩的取得停留在“打时间仗”“缠学生”的重负上,更谈不上如何从工作中去享受快乐和幸福。如何从改革课堂着手、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上给教师减负也成为素质教育向纵深推进而必须破解的难题。
二、依托四个平台——抓实本校课堂教学改革整个过程
正视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近年来,我们从学校实际出发按照建设“四个平台”的思路,有条不紊地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工作,并收到较好的效果。
1.以教导处的业务学习作为理论学习平台
坚持单周业务学习和不定期的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学习,学习并研究了洋思中学和杜朗口中学的课改理论和经验,在教师中引起强烈的观念冲击和反响。请相关领导和专家做有效课堂教学理论辅导讲座,做到次次有主题、场场有收获。在集中业务学习时,重点探讨了有效课堂下的导学策略,做到了55岁以下教师人人会写导学案。通过学习、培训、辅导、研讨,彻底转变了教师的陈旧观念,特别是聆听了督导办组织的“探索教师职业幸福,助推有效课堂教学”理论讲座后,全体教师寻求到职业幸福的催化剂,教师的精神面貌也有了根本的变化。
2.以教研组的教研活动作为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平台
倡导课堂改革后,学校教研组彻底改变了以前“听、说、讲、评”相结合的常规层面活动,取而代之的是精心确定活动主题,认真研究改革的每个环节、结合组内学科特点,结合有效课堂教学理论及他人的实践,探索一种适合学科、适合本校、适合本组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随着全体教师陈旧观念的破除和扎实的实践准备,目前,学校初中理科教研组的三个阶段六个环节(三六模式)已成形并得以在组内尝试运用。其具体包括:“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身心准备和知识准备、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导学阶段(明确目标、自学讨论、艺术精讲)、评价阶段(当堂训练、达标测试);“六个环节”即:
(1)情境激趣,引入新课;(2)出示目标,预习导向;(3)精心质疑,学生自学;(4)释疑互动,展示提升;(5)穿插巩固,归纳内化;(6)达标测评,当堂训练。
初中语文、英语组形成了“引导—发现—质疑—解疑”模式,初中政史地组形成了“合作学习,自读自悟”教学模式。我校周玲老师个人探究出英语教学“移动式”课堂教学模式,利用现实情境进行英语教学。这些模式也在运用中继续总结完善。
我校刚参工不久的特岗教师陈伟在本校竞教活动中获得一等奖,在千佛片区特岗教师竞教活动中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在南充市有效课堂教学竞教活动中取得了二等奖的优异成绩。教师们积极实践、大胆探索,一大批老教师领略到了教学不同的味道,一批年轻教师也逐渐成熟,正成为学校的中坚力量。这也是我校有效课堂教学改革得以健康持续深入开展的人力保证。
三、保持一种清醒——提升本校课堂教学改革核心内涵
现在多数农村学校仍然处在“戴着应试教育的镣铐,跳着素质教育的舞蹈”状态。有效课堂教学改革核心内涵是要学生会学、乐学,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如何应切合实际,如何有机结合有效课堂教学和传统教学的精华,如何取得优异教学成绩,我校全体老师不断思考着。
下面谈几个可进一步探讨的论题。
(1)课堂教学改革要立足学生的年龄和知识实际,稳步推进。
(2)有效课堂教学改革是个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不能立竿见影。
(3)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学生独立完成的能力。
(4)教学没有特定的模式,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学生可以尝试不同的模式,让学生回归灵动、让学习回归主动才是最重要的。
(5)教学改革,特别是课堂教学改革是师生享受快乐的必然选择。
各位领导,各位在座同仁,“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如今,我校正驾一叶课改的扁舟,载着我们全校师生的激情,带着我们的理智,向远方极致的美景划去。我们不知道是否能满载一船的星辉,我们也不奢望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我们只求无愧,只求在有效课堂的路上意气风发地走下去——向那水底的最深处!
谢新峰.有效课堂教学评价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2009.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