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度残疾儿童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2015-08-15吕毅
吕 毅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特殊教育学校)
为切实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的权利,针对部分重度残疾儿童不能到校就读的实际,我校教师开始了长期的送教上门工作。重度残疾儿童接受教育教学的能力与普通孩子相差甚远,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对他们进行教育,该给他们教什么,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
一、重度残疾儿童的教育是对爱心、耐心、信心的考验
重度残疾儿童自身具有不同的特殊情况,也有不同的家庭、社会关系。他们有的言语不清无法与人正常沟通;有的生活不能自理,身上散发着难闻的气味;有的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任凭你怎么引导都不和你配合;有的情绪难以控制,不时地发生自伤或伤人的事件。这些情况都对特殊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老师既要不怕脏、不怕苦,又要有极大的耐心和极强的信心,才能一直坚持下去。
二、重度残疾儿童的教育教学目标和方法都必须进行“量身订制”
布莱希特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普通的孩子接受教育的能力都不尽相同,何况是残疾儿童,他们之间存在的差异更大。所以我们在送教之初就要详细了解每个孩子,我们根据了解测评的结果,从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情绪控制情况、特长和缺陷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经过送教教师、家长和学生多次的集中讨论交流,以补偿性教育和特长发展相结合的理念,为每一位学生制订适合自己的长期、短期发展目标,“量身订制”个别化教育教学方案。
三、多元化的送教内容才能发挥送教的实效性
在众多的送教学生当中,有的学生可能适合侧重于文化知识方面的教育,有的学生可能适合侧重肢体、语言方面的康复,有的可能适合侧重于情感方面的引导,有的可能适合艺术方面的培养。我们根据学生情况的不同,把送教内容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包括实用语文和生活适应。选修课主要根据送教学生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学生接受教育的能力、生理、心理、残障类别等个体差异,从实用数学、认知与康复、美术与手工、唱游与律动、情绪矫正等方面进行选择性教育。送教的内容体现实用性、实践性、实效性和多元性。
四、个别送教与集中交流相结合,更有利于学生的教育和成长
送教上门虽然为残疾儿童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但是这些孩子生活的环境单一,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了他们的发展。环境对任何一个人的成长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让这些孩子生活在属于他们的环境里,可以使我们的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的在校生就有一个效果非常明显的例子:一年级学生小芳(化名),刚入校时基本上不会说话,只能咿咿呀呀的发声,会说的最长词语就是“好娃娃”。见到老师特别自卑,也不敢和同学们一起玩。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每月最后一个星期四全体送教学生由家长陪同集中到校进行集体授课,并参加各类综合活动和成果展示,为这些残疾孩子提供一个可以平等交流、充满关爱的教育成长环境。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每个孩子都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
五、构建“三位一体”的送教模式
由于送教学生数量多,地域分布广,分给每一个送教学生的时间就比较少,所以教师的送教只能作为一个主导,给学生和家庭送去希望和学习的方法,教师要在给学生送教的同时下大力气对家长进行辅导和帮助,教给他们如何在平时的生活中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重度残疾学生可以说有一位全天候陪护的家长,那么他们就有充足的时间共同学习和提高,所以家庭教育必须成为送教的主体。同时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送教模式。
六、争取多方支持与提高专业水平相结合,为送教上门提供保障
1.资金保障。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支持,为送教上门工作提供资金保障。
2.专业技术保障。送教学生均为重度残疾儿童,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所以我们的教师要特别注重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参加各类专业培训,尽量满足送教学生的需求,确保送教工作顺利进行。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本值得老师认真研究的书。开展“送教上门”是一项长期的特殊教育工作,平凡而艰辛,但只要是孩子们的需要,我将会义无反顾地把工作持续下去,不断学习、探索、完善送教工作,把它做实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