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
2015-08-15吴志中
吴志中
(广东省兴宁市大坪中心小学)
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
吴志中
(广东省兴宁市大坪中心小学)
数学练习不仅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数学练习,学生可以应用、掌握知识,形成自我技能,发展智力,挖掘创新潜能,教师也能验收整节课的具体教学效果,可谓一举两得。也正是由于这些优势和作用,造就了数学练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主要从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多样性设计着手,浅谈了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对其有效性的探究。
小学数学;教学;数学练习;设计;有效性
就目前的教学现状来说,教师对于教学练习的有效性设计以及利用数学练习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关注度和投入度都不是很高,大部分教师依旧停留在布置课后的简单练习或者介绍学生买一本练习题集,完成书本里的一系列形式单一、陈旧,缺乏应用和创新意识的作业。这不仅使得学生一直停留在被动练、机械练的作业模式中,沦为“做题机器”,而且还会渐渐磨灭学生对于数学练习的热情和兴趣,“为作业所累,为作业所苦”,高耗低效。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认为:“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是为了重建与提升小学数学课程的意义。”那么,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设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又富有挑战性、启发性的数学练习?怎样设计才能提高小学数学练习的有效性呢?
一、练习要具有针对性,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小学数学教材中课后练习题的质量相对来说都是比较高的,它们都是根据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的角度出发,并就本章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设置的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综合性的课后练习题,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和巩固新知识,锻炼思维,提高学生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能力。
但是课本教材的练习题设计也并非是十全十美的,这也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实际布置练习的时候,一定要深入地研究教材,把握每一道练习题的意图,既要尊重原本的教材意图,符合学生的特点,又不能生搬硬套,盲目使用,应择优而用,舍劣补缺;既要让每一道题都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和功效,又要让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
二、练习要具有生活味,有利于学生练习实际,提高知识的应用性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但是学生在课堂上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大多是以系统化、标准化的纯数学形式出现的,如果在教学中,教师再按照教材形式,按部就班地教学,难免会让学生觉得单一、枯燥,缺乏学习热情和兴趣。因此,教师在布置数学练习时,应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进行设计,这样既能让学生体验到生活处处有数学,展现出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和热情,又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能够从身边的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实践能力。
以两个考查相同知识点的问题为例:
(1)有一个修路队,第一天修了56米,第二天修的米数是第二天米数的2倍少9米,问第二天修了多少米?
(2)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的鞋子多少码吗?老师这里有一个公式:鞋码=脚长厘米数×2-10。那么现在你们能算出自己的鞋子多少码了吗?
这两个问题,很明显的,第一个平铺直叙、平淡无味,学生完成这个作业的过程,也是一个机械做题的过程,毫无生趣;第二个则不同,它是紧密联系学生实际的,学生自己可以动手量一量、算一算,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问题。这样类型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此外,第二个题涉及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动手操作是学生数学学习中的一种重要方式,尤其是对于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而言,实践操作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数学知识,而且还能通过自己动手,解决生活中实实在在的问题,问题解决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信心和兴趣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三、练习要具有层次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何况是一个班上几十个学生,他们在生活环境、知识基础、学习习惯、思维方式、思维能力等各个方面都有所不同,这也就要求教师在设置数学练习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背景以及知识储备等,因材施教,设置具有层次性的,呈现螺旋上升的练习,全面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让每一个层次上的学生都能通过练习拥有取得成功的机会,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并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
四、练习要具有挑战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有效性
有效的小学数学学习,单纯依靠模仿和记忆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渴求解决问题的欲望,保持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积极自主地去学习与探索,而且还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编辑 韩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