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2015-08-15四川省射洪中学校
四川省射洪中学校 周 立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历史课堂,其教学效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现代信息技术进入课堂,动摇了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使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乃至整个过程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获得了发展,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越来越明显。下面笔者就我校在“导学案”课堂改革中,以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合理运用。
一、在导入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教师在教学中的基本功,是在一项新的教学内容中或活动开始前,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导入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一节课的教学效果。传统的导入教学,主要是教师由前一课相关的知识点切入新课,或教师提问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或教师几句话带入新课,这样的导入式教学对于巩固旧知识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对于学生就本课的新知识启发不是很大,显得有一些枯燥。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传统的这些导入教学不足就暴露无遗,而计算机和网络在教学中的运用就刚好填补了其不足。我选择和编辑了以《长征》一诗为背景音乐,在屏幕的右边显示歌词,屏幕的左边依次叠放红军长征中的一些典型图片,这种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的方式,形象生动。这样不仅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而且可以解决由于历史久远故事过于抽象的难题。
二、在新课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
课堂是基础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就直接影响着基础教育的效果。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日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如何将新的理念、新的教学方式融入课堂,是当前每一位教师特别是历史教师面临的共同问题。
1.信息技术在“我自学、我成功”中的运用。学生带着观看视频资料的浓厚兴趣进入本课的自学,学生看书的同时,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关于本课的几个重要的知识点,一般都以填空题的形式呈现,如长征的起止时间、长征中的标志性事件等等知识点,然后以抢答的方式请学生回答,同时课件依次闪现出正确答案,这样既让学生初步掌握了本课重要的知识点,也让学生有了一定的成功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信息技术在“合作探究”中的运用。前面学生通过自学抢答的方式,对本课的知识点有了一定的知晓,在这样的基础上,师生一起来探究本课的重难点。多媒体依次展示出探究的内容,如本课的三个探究案:1.红军为什么要长征?长征分为哪两个阶段?其转折点是什么?2.为什么要召开遵义会议?具体内容有哪些?有什么意义?3.长征途中遇到哪些困难?如何理解长征精神?长征的精神有何重大的历史意义?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基本上对本课的重难点有了一些理解,然后每一小组进行由一名代表简单整理讨论的结果,再全班交流,这样学生基本都对探究内容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3.信息技术在“以教导学”中的运用。“以教导学”就是教师对本课的重难点的精讲,这是教师展示自身对教材的理解水平和业务知识能力,更是新课学习中最重要、最出彩的一环。除了教师的讲解之外,课件的制作尤为重要。教师课前预设学生在探究中会出现的一些问题,结合本课的重难点和探究案,选择编辑课件,再根据学生在刚才的探究结果,有针对性地讲解重难点。
三、在“知识梳理,回归教材”中信息技术的运用
历史是一门知识性很强的学科,教与学的优劣取决于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但历史学科又具有明显的特点:知识点多,多而繁,繁而杂,这就要求我们,绝不能把基本史实当作孤立分散的知识点,而要抓住史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由基础知识、阶段特征、基本线索构成的有层次的历史知识网络体系。这样就能够准确地了解到各个知识点在整个历史知识体系中的方位和属性,便于学生了解、掌握、理解、运用。因此课件的制作也很有讲究。教师最好是将本课的知识点以知识树的形式展现,关键之处用黑体字加粗加波浪线显示,如本课的重要知识点“1934年瑞金、1935年吴起镇、1936年会宁、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等等。
以上是笔者从课堂教学实践出发,以“导学案”课改为例,阐述了信息技术在历史课堂的运用。信息技术在历史课程教学中的运用是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有机整体中,而不是将信息技术和课程的简单相加。其中,历史课程是主体,是目的;信息技术是手段,是载体,是“桥”和“船”。所以,整合过程中的一切行为,都应围绕课程目标和改善学习这个中心,把信息技术巧妙地应用和融合在课程实施中,最终实现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从而真正让历史课变得高效、实效。
[1]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
[2]史可卿.多媒体互动课堂和开放课堂应用研究
[3]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年3期、5期
[4]覃事刚.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