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保证——推进改进作风常态化探论
2015-08-15黄建辉
黄建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治国理政全局提出的引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战略布局。确立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在党,贯彻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也在党。推进改进作风常态化对贯彻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有重要作用,是贯彻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保证。本文探论如何通过推进改进作风常态化贯彻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仅供商榷。
一、改进作风常态化的基本特征
所谓改进作风常态化,就是要求党的各级组织、广大党员干部以正常态度、风格、方式、状态改进作风。改进作风常态化具有如下基本特征和要求。
(一)改进作风必须坚持常抓不懈,不能陷入时紧时松。导致不良作风滋生存在的根源、条件、机会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完全、彻底杜绝、铲除,这就导致了不良作风滋生存在的顽固性和反复性。长期以来,我们党一直在抓作风问题,但很多问题抓一下收敛一点,过后又重新滋生存在,有的甚至愈演愈烈。正因为不良作风滋生存在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这就决定和要求改进作风必须坚持常抓不懈、持续努力,而不能陷入时紧时松、浅尝则止,只有这样党的作风问题才能得以不断端正解决,进而确保党的事业得以不断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聚焦点和目的在于解决“四风”问题。经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四风”问题得到一定程度解决,但解决不彻底,活动结束后有的地方、部门、单位“四风”问题卷土重来、涛声依旧。加上其他原因,党中央决定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结束后适时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以巩固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尤其是进一步解决“四风”问题,进而为贯彻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快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重要保证。
(二)改进作风必须坚持立足自觉,不能陷入盲目被动。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事物发展是事物内因与事物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事物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事物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事物外因通过事物内因起作用。改进作风不能离开法治、制度以及外部监督,因为法治、制度以及外部监督是改进作风的重要保障。但如果一味强调法治、制度以及外部监督这种外部因素的作用,而忽视党组织、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改进作风自觉性这种内部因素的作用,改进作风难以持续彻底。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党组织、党员干部只要具备思想政治素质、改进作风自觉性,即使没有法治、制度以及外部监督也会主动、努力、切实改进作风,反之,如果缺乏思想政治素质、改进作风自觉性,即使再有法治、制度以及外部监督最终也不会改进作风,或者改进作风难以持续、彻底。因此,改进作风必须坚持立足、着眼提高增强思想政治素质、改进作风自觉性,切实克服避免改进作风的盲目被动性,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改进作风的持续彻底。
(三)改进作风必须坚持严字当头,不能陷入失之马虎。严格、严谨、严肃与马虎、应付、敷衍是人们对待事物、工作、事业的两种根本对立的态度、风格、方式,前者为共产党人所倡导、力行,后者为共产党人所反对、力戒。以严格、严谨、严肃的态度、风格、方式对待事物、工作、事业,那么事物、工作、事业就会成功、有效,反之,以马虎、应付、敷衍的态度、风格、方式对待事物、工作、事业,那么事物、工作、事业就会失败、无效。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世间事,做于细,成于严。从严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保障。”[1]当前改进作风坚持严字当头必须做到如下方面:一是从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二是从严遵守执行党的纪律和政治规矩;三是从严开展党内政治生活;四是从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五是从严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六是从严坚持防微杜渐。只有做到上述“六个从严”,改进作风才能确保成功、有效。
(四)改进作风必须坚持改革创新,而不能陷入因循守旧。不良作风的滋生存在是长期持续的,因而改进作风是一项长期持续的历史任务和伟大斗争。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实际情况下的不良作风的内容、表现以及存在状况是不同的,因而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实际情况下改进作风的指导思想、理论、观念以及方略、方式、手段应该而且必须不同,这就决定改进作风必须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而不能陷入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只有这样改进作风的历史任务和伟大斗争才能顺利有效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认真、深刻研究和把握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内不正之风、腐败问题出现存在的新情况、新特点、新趋势,在继承弘扬已有优良传统、成功经验基础上大胆改革创新已有指导思想、理论、观念以及方略、方式、手段,使改进作风、反腐倡廉工作得以顺利有效推进,为加快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有力政治保证。
(五)改进作风必须坚持制度治风,而不能陷入人为治风。改进作风从依靠领导人意志和运动转到依靠制度和法治,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作风建设的一个重大突破和转变。制度治风较之人为治风具有如下特点和优点:一是具有根本性。领导人意志和运动对有品德、有良知、有党性的党员干部有作用、有效果,而对无品德、无良知、无党性的党员干部则没有作用、没有效果,或者只有表面、暂时的作用和效果,而没有根本、长远的作用和效果。依靠制度、法治治风对有无品德、良知、党性的党员干部都具有根本、长远的作用和效果,因为制度、法治具有规范力、约束力、威慑力。二是具有规范性。依靠领导人意志和运动改进作风,往往容易使改进作风过程陷入主观性、随意性、盲目性,进而导致改正作风效果微小,或者有效果但容易伴生负面影响和后遗症。依靠制度、法治改正作风,一切必须按规定、限制好的程序、动作操作,这就有利于避免克服主观性、随意性、盲目性,使改进作风过程更规范、更科学、更适当,进而确保改正作风成功有效。三是具有稳定性。依靠领导人意志和运动改正作风容易陷入主观性、随意性、盲目性,进而无法确保改正作风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使改正作风的方向、内容、任务以及方略、举措容易随着领导人的更换或领导人意志、兴趣点的改变而随意改变,最终使改正作风工作由于缺乏稳定性、连续性而影响实效。由于制度、法治具有权威性和严肃性,一旦规定、限制好的东西只能遵守执行而不容易也不容许随意背离改变,这就决定依靠制度、法治改正作风有利于维护确保改正作风的方向、内容、任务以及方略、举措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进而确保改正作风工作的实效。四是具有持续性。如前所述,改正作风是一项长期、持续的任务和斗争。要促使确保改正作风得以长期、持续进行,不能靠领导人意志和运动,只能靠制度和法治。领导人意志和运动对改进作风的作用力、影响力是有限、暂时的,一旦领导人职位生命离去以及运动结束,人们往往不再按照领导人以及运动的要求去改正作风。而制度和法治对改进作风的作用力、影响力是长期、持续的,由于制度和法治具有权威性、严肃性,一旦制度和法治规定要求必须长期、持续改正作风,那么党员干部就必须把改正作风长期、持续进行下去,而不能有丝毫的反对和背离。
(六)改正作风必须坚持全面推进,而不能陷入片面推进。在辩证唯物主义看来,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系统和有机整体,都是由既对立又统一的各种因素、各个方面、各个部分所共同构成,离开任何一种因素、一个方面、一个部分,事物将不成其为事物、将不再存在。这种观点、原理和理论要求我们在推进党的工作和事业的时候必须坚持全面推进,而不能陷入片面推进。所谓全面推进,就是为了推进、完成党的工作和事业而统筹兼顾与党的工作和事业紧密相关的各种因素、各个方面、各个部分,不能遗弃、忽视任何一种因素、一个方面、一个部分;所谓片面推进,就是在推进、完成党的工作和事业的时候只考虑、重视某种因素、某个方面、某个部分,而遗弃、忽视其他因素、其他方面、其他部分,导致最终无法推进、完成党的工作和事业。不良作风滋生存在根源复杂多种,不良作风在各级党组织、党员干部以及各个领域、各行各业都有滋生存在,不良作风种类、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所有这些都决定了改进作风必须坚持全面推进,而不能陷入片面推进。比如,不良作风滋生存在根源复杂多种,如果仅仅找出、克服某个方面的根源,而忽视找出、克服其他根源,那么不良作风最终还是不能得以整治、克服。又比如,不良作风在各级党组织、党员干部以及各个领域、各行各业都有滋生存在,如果改进作风仅仅局限在某级党组织、党员干部以及某个领域、某个行业进行,而忽视在其他层级党组织、党员干部以及其他领域、行业进行,那么改正作风工作是不完全、不彻底的,进而会影响党的工作和事业的推进完成。又又比如,不良作风种类、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不同种类、表现形式不良作风互相影响、互相支撑,如果改正作风仅仅重视某个种类、表现形式不良作风的整治克服,而忽视其他种类、表现形式不良作风的整治克服,那么最终所有不良作风将难以整治克服。正因为上述道理和原因,习近平同志要求改进作风“要从解决‘四风’问题延伸开去,努力改进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干部生活作风,努力改进学风、文风、会风,加强治本工作,使党员、干部不仅不敢沾染歪风邪气,而且不能、不想沾染歪风邪气,使党的作风全面纯洁起来”。[1]
(七)改进作风必须坚持依靠群众,而不能陷入脱离群众。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了人民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工作就无从谈起。”[2][3]党的建设、改进作风作为党的事业和工作的重要内容和任务,固然不能离开各级党组织及其有关部门的努力和工作,同样不能离开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和参与,否则各级党组织及其有关部门的努力和工作就会因为失去基础而无从谈起,进而影响党的建设、改进作风。在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不正之风、腐败案件的曝光、查处起始于人民群众的揭发、举报,许多改进作风的重大决策和决定根源于人民群众的呼吁、要求、意见、建议,许多党组织、党员干部在作风上的收敛改进得益于人民群众的评议、监督。因此,改进作风必须坚持依靠群众,而不能陷入脱离群众。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治国理政、管党治党的智慧和力量,从严治党必须依靠人民。”[1]
二、推进改进作风常态化对贯彻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作用
推进改进作风常态化之所以是贯彻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保证,是因为推进改进作风常态化具有如下重要作用。
(一)为贯彻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握正确方向。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以及认真遵循和执行党中央有关决策部署、方针政策,是贯彻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正确方向和根本保证,为此离不开推进改进作风常态化。比如,要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首先就必须了解、把握、立足我国国情以及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否则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就会陷入空话,或者就会走入歧途。而如果没有实事求是、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求真务实等优良作风,要了解、把握、立足我国国情以及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是不可能的,进而就不可能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又比如,要认真遵循和执行党中央有关决策部署、方针政策就必须坚持真抓实干、狠抓落实,力戒空谈、形式主义。空谈、形式主义只能使党中央有关决策部署、方针政策无法得以真正切实遵循、执行,进而无法得以充分发挥作用,而真抓实干、狠抓落实才能使党中央有关决策部署、方针政策真正切实得以遵循、执行,进而得以充分发挥作用。
(二)为贯彻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奠定群众基础。如同党的其他工作和事业一样,贯彻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同样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参与。推进改进作风常态化有利于促使、确保广大人民群众拥护、支持、参与贯彻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首先,要促使、确保广大人民群众拥护、支持、参与贯彻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必须加强改进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宣传灌输,让广大人民群众理解、掌握、信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此不重视坚持弘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是不可能的。比如,在宣传灌输工作中不重视坚持弘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方针就不可能让广大人民群众理解、掌握、信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其次,要促使、确保广大人民群众拥护、支持、参与贯彻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必须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让广大人民群众尊重、信赖、敬仰党、党组织以及党员干部,为此不重视坚持弘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是不可能的。在现实生活中,人民群众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决策部署以及工作事业的态度取决于对党、党组织以及党员干部的态度。对党、党组织以及党员干部的态度好,则会拥护、支持、参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决策部署以及工作事业,反之,对党、党组织以及党员干部的态度不好,则不会拥护、支持、参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决策部署以及工作事业。要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让广大人民群众尊重、信赖、敬仰党、党组织以及党员干部,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党、党组织以及党员干部必须重视坚持弘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人民群众往往从党、党组织以及党员干部的言行、作风来观察、了解、评价党、党组织以及党员干部,来选择、决定对党、党组织以及党员干部的态度。重视坚持弘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党群、干群关系就会密切,广大人民群众就会尊重、信赖、敬仰党、党组织以及党员干部,反之,不重视坚持弘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而大搞不正之风、消极腐败,党群、干群关系就会遭受破坏,广大人民群众就会不尊重、不信赖、不敬仰党、党组织以及党员干部。
(三)为贯彻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创造良好环境。社会政治稳定和谐是贯彻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环境因素,离开社会政治稳定和谐贯彻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会陷入空谈、失败。社会政治是否稳定和谐与党组织、党员干部作风状况密切关联。党组织、党员干部作风端正、优良,就有利于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和谐,反之,党组织、党员干部作风不端正、不优良,就不利于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和谐。在现实生活中,群众与群众、群众与党员干部、群众与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之所以不断发生矛盾冲突,上访、群体突发事件以及社会动乱之所以不断发生出现,往往与党政机关、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滋生存在官僚主义、执法不严、执法不公、徇私枉法、以权谋私、贪污受贿、强迫命令等不正之风、消极腐败现象密切关联。因此,要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和谐,进而为贯彻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创造良好环境,就必须重视推进作风常态化,坚决克服避免不良作风,切实树立弘扬良好作风。
(四)为贯彻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强大动力。贯彻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全新系统工程,极具复杂性、艰巨性、挑战性、风险性,如果没有良好精神状态、坚韧不拔毅力、强大政治定力、坚定理想信念,要想贯彻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根本不可能。树立弘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既是具有良好精神状态,、坚韧不拔毅力、强大政治定力、坚定理想信念的具体表现和反映,又是培养强化良好精神状态、坚韧不拔毅力、强大政治定力、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途径和保证。比如,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这是现阶段中国共产党人、中国各族人民最根本、最宏大、最崇高的理想信念,如果没有上述理想信念的支撑推动,中国共产党人、中国各族人民就不可能信心百倍、坚定不移地去贯彻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树立强化上述理想信念,不仅需要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更离不开投身实践、不断磨炼。不论加强学习、提高认识还是投身实践、不断磨炼,都必须树立弘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只有这样不论加强学习、提高认识还是投身实践、不断磨炼才有利于树立强化上述理想信念,进而为贯彻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强大动力。
(五)为贯彻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找准科学方略。贯彻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仅需要正确态度以及坚定决心、强烈信心,也离不开坚持遵循有关科学方略。有关方略正确、切实、科学,贯彻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顺利有效,反之,有关方略不正确、不切实、不科学,贯彻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会陷入挫折无效。不论找准有关科学方略还是坚持遵循有关科学方略,都离不开树立弘扬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调查研究以及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真抓实干、狠抓落实等党的优良传统作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不仅确立提出了贯彻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目标任务,也确立提出了贯彻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科学方略,都是树立弘扬上述党的优良传统作风的必然结果。只要坚持树立弘扬上述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就一定能更好坚持遵循有关科学方略,进而确保贯彻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顺利有效。
三、推进改进作风常态化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鉴于推进改进作风常态化对贯彻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贯彻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过程中就必须高度重视推进改进作风常态化。推进改进作风常态化需要解决如下几个问题。
(一)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为推进改进作风常态化奠定政治基础。要促使、确保党组织、党员干部改进作风、实现改进作风常态化,不仅需要给予外部约束和压力,更需要着眼、立足提高党组织、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只有这样改进作风、实现改进作风常态化才能持久、有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干部队伍建设,就培养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2013年6月,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提出好干部“二十字”标准;2014年3月,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安徽代表团审议时,对党员干部提出“三严三实”要求;今年1月,在同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时,对县委书记提出“四有”要求。最近,他还在多个重要会议和场合强调领导干部要始终做到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上述所列既是党中央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又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员干部应有思想政治素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培养提高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既要根据上述要求进行,更要落脚到上述要求上来,只有这样才能为改进作风、实现改进作风常态化奠定政治基础。当前,要使党员干部切实践行上述要求,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一方面党员干部自身要严格要求、加强学习、重视实践,另方面党组织以及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监督、管理,尤其要引导、组织、推动党员干部参与“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是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之后我们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不断提高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的又一重要有效平台、途径、机会,只要按照党中央有关决策部署认真切实开展抓好“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我们党就一定能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不断提高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进而为改进作风、实现改进作风常态化奠定政治基础。
(二)严明党的纪律和政治规矩,为推进改进作风常态化提供重要保障。当前,围绕推进改进作风常态化严明党的纪律和政治规矩需要抓住和解决好如下环节:一是建立健全党内制度、纪律和政治规矩。要完善党内制度纪律政治规矩制定体制机制,加大党内制度纪律政治规矩备案审查和解释力度,努力确保党内制度纪律政治规矩的配套完备、科学合理、务实管用。当前为了更好预防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进一步树立弘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要着重规范、完善、细化党中央八项规定以及领导干部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制度、改进文风会风制度、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制度、选人用人制度、政绩考核机制、领导干部工作生活保障制度、反对特权相关制度。二是加强和改进对党内制度纪律政治规矩宣传教育培训。要使党组织、党员干部遵守执行党内制度纪律政治规矩,进而更好改进作风、实现改进作风常态化,就必须首先使党组织、党员干部了解、懂得、理解、掌握党内制度纪律政治规矩,切实增强遵守执行党的制度纪律政治规矩自觉性和坚定性,为此就必须加强和改进对党内制度纪律政治规矩宣传教育培训,努力实现宣传教育培训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科学化。三是严格党内制度纪律政治规矩执行问责。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之所以不把党内制度纪律政治规矩当回事,搞"四风"毫无顾忌,搞腐败心存侥幸,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党内制度纪律政治规矩失掉、缺乏应有权威性和严肃性,而这种权威性和严肃性的失掉、缺乏根本在于党内制度纪律政治规矩执行问责的不认真、不严肃、不严格。一些党员干部背离党内制度纪律政治规矩搞“四风”搞腐败,有的党组织以及有关部门不愿、不敢依据党内制度纪律政治规矩予以查处,或者千方百计予以隐瞒、掩盖、放任,或者一味予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正是由于党内制度纪律政治规矩执行问责的不认真、不严肃、不严格导致党内制度纪律政治规矩权威性和严肃性的失掉、缺乏。为了维护党内制度纪律政治规矩权威性和严肃性,使党内制度纪律政治规矩得以切实遵守执行,进而确保改进作风、实现改进作风常态化,必须严格党内制度纪律政治规矩执行问责,对背离党内制度纪律政治规矩搞“四风”搞腐败的地方部门单位以及人员必须予以认真、严肃、严格查处,该查处就坚决予以查处,该怎么查处就坚决予以怎么查处,绝不予以隐瞒、掩盖、放任,也绝不予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三)领导干部率先垂范,为推进改进作风常态化发挥引领作用。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最终关键在领导干部这一“极少数”。各级领导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领导者、组织者、推动者,因而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行为对全党、全社会的思想行为具有示范、引领作用,各级领导干部有什么样的思想行为就很容易导致全党、全社会有什么样的思想行为。如果领导干部作风出了问题,就会像滚雪球一样,在全党、全社会扩散蔓延,产生“蝴蝶效应”。领导干部身身做好了,行得端、走得正,才会有“向我看齐”的底气,普通党员干部的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再顽固的歪风和积弊也能扭转。因此,改进作风、实现改进作风常态化,一定要从领导机关、领导班子、领导干部抓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当前,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就必须带头按照党中央有关决策部署参加、抓好“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切实增强践行“三严三实”自觉性和坚定性,力求在改进作风、实现改进作风常态化上有新表现、新突破、新成果,就必须带头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对“四风”以及其他不正之风敢抓、敢管、敢治,力求使所在地方、部门、单位“四风”以及其他不正之风得以遏制、收敛,优良作风得以不断树立、弘扬,就必须带头遵守执行党中央八项规定以及其他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凡是党中央及各级党组织所倡导、鼓励的事情和行为坚决、切实践行、做到,凡是党中央及各级党组织所反对、严禁的事情和行为坚决、切实克服、避免,力求以实际行动引领、带动全党改进作风、实现改进作风常态化。
(四)净化政治生态,为推进改进作风常态化创造良好环境。一个地方、部门、单位个别党员干部出问题,这是个别党员干部自身原因所导致,而一个地方、部门、单位不少党员干部出问题,以至出现群体性腐败、家族性腐败、塌方式腐败,那就是一个地方、部门、单位政治生态不良好所导致。要促使、确保党员干部改进作、实现改进作风常态化,就必须重视大力净化政治生态。净化政治生态,就必须端正党员干部价值观念。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党员干部价值观念模糊、混乱、错位,把坚持原则、遵纪守法、清正廉洁视作迂腐、僵化、傻冒,而把违背原则、违纪违法、搞不正之风视作为人灵活、思想解放、聪明能干。正是由于价值观念的模糊、混乱、错位,导致不少党员干部心安理得、理直气壮、肆无忌惮大搞不正之风、腐败。为了促使、确保党员干部改进作风、实现改进作风常态化,必须重视端正党员干部价值观念,让党员干部划清是非、真假、善恶、美丑、荣耻界限,崇尚、追求是、真、善、美、荣,反对、摒弃非、假、恶、丑、耻。净化政治生态,就必须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凡是党内政治生活不正常、不严肃的地方、部门、单位党员干部容易出问题。为了促使、确保党员干部改进作风、实现改进作风常态化,必须重视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使党的各级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在党内政治生活中严格遵守执行有关准则和规定,坚决克服避免自由主义、分散主义、好人主义、个人主义以及随意化、平淡化、娱乐化、庸俗化不良倾向,切实提高党内政治生活政治性、原则性、战斗性。净化政治生态,就必须正常党内人际关系。在现实生活中,不纯洁、不健康、不正常的党内人际关系很容易导致不正之风、消极腐败现象。为了促使、确保党员干部改进作风、实现改进作风常态化,必须重视正常党内人际关系,使党内上下关系、人际关系、工作氛围突出团结和谐、纯洁健康、弘扬正气,不允许拉帮结派、搞个人小圈子,不允许搞利益集团、进行利益交换。
[1]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09
[2]习近平.习近平关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论述摘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