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字门伤科推拿术的渊源及其价值
2015-08-15廖国生钟国英廖仲铭廖闽铭廖丰林钟六英
廖国生,钟国英,廖仲铭,廖闽铭,廖丰林,钟六英
(1. 宜春市字门伤科研究所,江西 宜春 336000;2. 江西中医药专科学校,江西 抚州 344100;3. 宜春市蔺道人骨伤科学术研究会;4. 宜春市袁州区凤凰街滩下社区残疾人康复服务站,江西 宜春 336000)
字门伤科推拿术,亦称“伍佰钱”推拿术。是江西本土最为古老、最具特色、最有影响力、流布最为广泛的民间传统推拿术,它由江西字门武术拳种衍生而成,是我国武当伤科流派中一支独秀,也是江西中医推拿技术史上的一朵奇葩。由于方法独特、疗效卓著、适应广泛、深得民众欢迎,在现代中西医学发达的今天仍需要后人继承,尤其它的历史渊源及重要价值值得探讨。现将此术的粗浅体会以飨同道,文中有错误和不妥之处,望同道师友雅正。
1 主要内容
1.1 推拿名称
八锁、十二门、十八关、二十四气[1]、五十三度、前身八卦、后身八卦、上身八卦、下身八卦、前身关路、后身关路、八大气门、四大阴阳手、五关八路、六枝血箭等。
1.2 推拿部位
天门、金锁、心筋、井栏、大成、后成、将台、还魂、曲尺、脉筋、三关、晒廊、五腑、背心、肚角、上马、下马、腿峰、上了檐、内弯子、外弯子、下了檐、鞋带、勾子、天心、耳门、肺筋、内心筋、正心筋、架梁、肾气、膀胱、七星板、涌泉、肝筋、肾气、坐马、盆玄、凤翅、还条、燕窝等。[2]
1.3 推拿治法
八把半锁急救推拿法、开声上气还阳推拿法、推宫还阳转手推拿法、点穴扣伤解穴推拿法、二十四气血通推拿法、字门伤科脏腑推拿法等。
1.4 推拿手法
常用的手法有抹、滚、抖、摇、提、弹、按、压、搓、推、拿、柔、捏、扳、拨、擂、切、扣、擦、拍、托、摩、掐等单式和伸屈、摇摆、推捏、托揉、抖落、弹拿、旋转、旋拿、平扫等复式手法,其中一些手法可单用也可双用。
1.5 推拿手势
起手、悬手、抖手、蝴蝶手、虎尾手、柳叶手、螃蟹手、八字手、人字手、顺手、反手、托手、复手、收手等。
1.6 推拿庄把
站庄、坐庄、前庄、后庄、侧庄、马步庄、虎步庄、丁字庄、收庄等。
2 渊源分布
2.1 渊源
2.1.1 张三峰考
《辞源》:张三峰为宋代道士、丹士、技击家、精拳法;据明清之际朴学大师黄宗羲的《王征南墓志铭》中云“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迎手即朴,故别少林为外家。盖起于宋之张三峰,为武当丹士,微宗召之,道梗不得进;夜梦元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3]三峰之术,百年以后,流于陕西,而王宗为最著,温州陈州同,从王宗授之,以此教其乡人;由是流传于温州。”《道教大辞典》中云: “张三峰所创之拳法,名内家拳,其法有打法、穴法、练手、练步等名目”。三峰在穴法上创制了七十二穴点按术,在明代甚为流行,因点穴致伤要进行解救,故而产生了点穴疗法。张三峰是武当內家拳功法和穴道技击的创始人,也是武当伤科的奠基者。
2.1.2 王征南考
王征南(1617-1669)四明人(今浙江宁波市),据黄宗羲之子黄百家的《王征南先生传》载:“征南名来咸,姓王氏,征南其字也。”,又据黄宗羲的《王征南墓志铭》中云:“三峰之术,百年以后,流于陕西,而王宗为最著,温州陈州同,从王宗授之,以此教其乡人,由是流传于温州。嘉靖间张松溪为最著。松溪之徒三四人,而四明叶继美近泉为之魁,由是流传于四明。四明得近泉之传者为吴昆山、周云泉、单思南,陈贞石、张继槎,皆各有授受。继槎传柴玄明、姚石门、僧耳、僧尾。而思南之传,则为王征南”。[4]又云“征南为人机警,得传之后,绝不露圭角,非遇甚困则不发。……凡搏人皆以其穴:死穴、晕穴、哑穴、一切如铜人图法。有恶少侮之者,为征南所击,其人数日不溺,踵门谢过,乃得如故。牧童窃学此法,以击伴侣,立死。征南视之曰:“此晕穴也,不久当苏”。又据黄百家的《王征南先生传》载:“穴法若干:死穴、哑穴、晕穴、咳穴、膀胱、虾膜、环跳、曲池、镇喉、解颐、合谷、内关、三里等穴”。王征南在点穴与解穴方面造旨很深,特别注重时辰与经络、穴道的关系,这与“血头行走穴道”的武当伤科基本理论相吻合。
2.1.3 余克让考
余克让(1665-1735),绣谷先生字克让,四明人(今浙江宁波市),据《袖珍十八法》载“三峰之后,有王姓讳宗者,盖关中人也,得此技而传之温州陈州同焉,皆前明嘉靖间人。顺治时,有王来咸字征南者,以此道最著。有僧耳、僧尾皆僧。余克让受业于僧耳(1620 ―1700),陈翁(陈文显)受业于僧尾焉”。据考僧耳、僧尾、王征南为同时代的人。余克让师承内家拳高手僧耳,是武当内家拳法的继承者。而江西东溪人(今高安市)吴鹤鸣先生,号松岗者为“余(余克让)、陈(陈文显)首徒也”。[5]自余克让、陈翁定居于江西后将内家拳改称字门拳传给硬门拳先师吴鹤鸣等宜春人,“吾江右之地,则自此乃大行其数焉”。从此字门武术在江西民间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如清代未年“赣江三龙”之一的宜春临江字门拳传人郭子龙,其拳技已臻上乘而威震武林。从而宜春、高安、清江、丰城等地民间更加盛行练字门拳术;临江人为纪念余克让先师的字门功夫将字门拳改称谓余家拳。余师除遗存《袖珍十八法》拳谱外,还有字门《推拿口诀》、 《擒拿回生推拿还阳十二经络图》、《推拿手法》、《擒拿封闭口诀》、《伤科秘旨》等遗籍传世,余师一生深谙武当內家拳法精髓,尤以字门拳、轻功和字门伤科医术为最著,经考证现在流传于宜春的字门拳与三峰祖师的武当内家拳一脉相承,经过创新后有“新八法”和“老八法”两种。余师克让是一位武艺、医术、品德高超,勤于总结、善于传授、思想开明的大家,是武当字门武术与伤科的奠基石,他为江西的字门武术与伤科流派的创立与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2.1.4 杨敏斋考
杨敏斋(1836-1906)宜春清江大桥人,晚清著名十三镖师之一,著名拳师、跌打伤科医师;得“赣江三龙”之一郭子龙内门弟子真传。为字门先师余克让嫡系传人,擅长跌打伤科、正骨、针灸、推拿术,晚年常往来于袁州,并将字门武术和伤科医术传给外甥黄双坤等人,从而使字门武术和伤科流入宜春民间。
2.1.5 宜春市志考
据《宜春市志》载:明未清初宜春民间练武者多,习武者精,尤以南庙乡武术最盛, “硬门拳”宋朝末年流传于宜春;“字门拳”清未民初入宜春,抗日期间宜春人盛行练“字门拳”,[6]字门拳又称字门八法是一种练拳与练气相结合的拳术。字门八法者:残、推、援、夺、牵、捺、逼、吸,后来又在八法的基础上演化出贴、窜、圈、插、抛、托、擦、撒、吞、吐等十法合为十八法;讲究是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曲压直、贴身即发、点穴酥筋,忌用蛮力与敌搏斗,凭机智与功力克敌制胜。
2.1.6 祖上谱系考
黄双坤,字福祥,民国伤医,袓籍宜春临江人(1868-1946),其母为钟先听之妹,清末民初随母钟氏移居宜春,早年得舅公杨敏斋字门武术与伤科真传,民初在宜春五眼井旁开伤科诊所,后迁宜春老鼓楼西门城墙旁(旧称公益里)开跌打伤科药铺(外号称“临江打师”),黄双坤不仅精通字门武术和字门伤科,还懂茅山法术,因终生未婚而孤寡一生,遗有《伤科秘旨》手抄本传世,晚年收娘舅钟先听之子钟家栋表弟为徒,传于字门武术与伤科推拿术。钟家栋[7]民国伤医,祖籍萍乡(1888-1951)少年聪颖,弱冠之年入制刀业在赣西各县窜家走巷外号称“剪刀佬”。1926 年定居宜春城西黄顾亭李家(现今袁州区凤凰街黄顾居委会旁),而立之年拜姑父之子号称“临江打师”俵哥黄双坤老中医为师,得字门武术与伤科推拿术后在民间治伤,现存伤科手抄本数本传世,钟家栋晚年将字门伤科传长子钟国乔(1918-1994)、次女钟国英(1926 年-);钟国乔为民间伤医、拳师,遗有多本伤科手抄本传世。钟国乔晚年将字门推拿术传于外甥廖国生。[8]
2.2 分布
江西字门伤科推拿术,主要流传在江西省的西部境内宜春市全境含萍乡、新余市。在宜春市相毗邻的南昌、抚州、吉安、九江和较远的上饶、赣州市还存留着字门伤科推拿术独门绝技的踪迹。
3 基本特征
3.1 历史悠久
自古武术与伤科同根同源关系密切,由字门拳术派生出的字门伤科,伴随着字门武术的演变而不断丰富与发展。自宋代张三峰创武当内家拳到现流行的字门武术,在历史的长河里己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与传承;尤其是字门伤科推拿术流传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其经过了张三峰的萌芽期,王征南的发展期,余克让、杨敏斋、钟家栋的成熟期和现代的隐秘期,各代传承脉络清晰可见。其流行分布从湖北的武当山到陕西、过黄河、越长江、入浙江、进江西、住宜春,它以师承、家传、自学等方式内门传承,从而使字门伤科和武术深深地扎根于宜春民间及周边各县市乡间开花结果。
3.2 内涵丰富
字门伤科推拿疗法是字门伤科中一外治法,经历了历代宗师数百年的创新与发展,创造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特殊推拿部位与方法,有别于其他推拿术不具有的特征,它不仅对闭症、痧症,痛症甚至昏厥者有明显的醒脑开窍、回阳救逆、消肿止痛、通经活络的功效,还是民间点穴扣拿伤独门解穴术,并拓展岀多种治法。此绝技隐于民间内门承传,其原因是它有特殊的推拿部位和技法能给患者带来特殊的疗效,遗憾的是该术到现在还未形成系统的自身传统理论体系,也未被中医推拿典籍和教科书所记载,它是典型的、独具特色的民间传统推拿医术;现隐于民间成为民间伤医和拳师在民间治病疗伤的谋生手技。故冠以“江湖之秘术,推拿之绝学”的美称。[9]
3.3 疗效可靠
字门伤科推拿术具有取材方便、方法简单、应用灵活、操作安全、疗效可靠的特点。它不讲究医疗环境、设施,只凭医者的双手在患者肢体特殊部位进行连贯性、规范性、有序性的弹拿、托摩手法,使气血流动、精神振奋,昏厥者得到复苏、患病者得到康复,起到“拿总筋一根、能起死回生”的疗效。此术不仅适宜于院前急救,还能治疗和康复多种常见病、多发病,有较广的疾病谱。
3.4 珍稀罕见
字门伤科推拿术是历代宗师的集体结晶,伴随着字门武术而生,历经数百年的漫长洗礼,现仍然散落在民间拳师、伤医和本门传承人手中,它生于民众隐于民间,其推拿方法实属罕见,与现在流行的中医各流派推拿术有明显的区别,就是长期从事推拿专业的临床医生也只闻有其术而不知其法,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也无法检索到字门伤科推拿技法相关文献信息,使得字门伤科推拿术仍处于原始的草根文化传承中,其重要价值未得到官方的重视与保护。面对经济全球化、现代化、工业化文明冲击下,字门伤科推拿术这一具有地区性、民众性、朴素性、隐蔽性、家传性、保守性、单传性、口授性、非系统性、非理论性、只在特殊范围内知晓流传,已面临着不被人发现的消亡与失传之虞或自然断代,有些绝技已成为老一辈人残缺的记忆,一旦这些民间瑰宝陨落,将愧对子孙后代。
4 重要价值
4.1 保健价值
字门伤科推拿术是一门古老的“医术”,是武当字门伤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初的字门推拿术雏形是练武者受伤后,进行本能性质的简单原始抚摸动作来缓解疼痛,而后逐渐形成一种疗伤保健方法。其机理是通过术者的双手在患者体表点、线、面、体(经络、穴道)上做些规范性、程序化的手技,使其的气血贯通于机体全身、行而无阻,帮助已闭塞的经络、穴道组织细胞得到恢复与再生;从而达到调其脏、和其腑、开其穴、通其气、消其瘀、顺其筋、续其骨、润其肤、荣其肌的防病治伤的目的。早期的字门伤科推拿术主要用于武术技击伤的抢救与保健,后经过历代字门武术家、伤医家不断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创新与发展,使推拿疗伤技法的准确性、有效性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据统计能有效的治疗和康复100 多种病症,适应症还在不断扩大。实践己证明:其推拿术的临床疗效和应用范围,取决于自身理论和独特手技、推拿部位与时间,而后者是前者的作用机理、疗效评定与拓展范围;此术如能进一步挖掘整理与开发利用定能产生较高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4.2 科学价值
字门伤科推拿术由“八把半锁、开声上气,推宫还阳、解穴术,二十四气、脏腑推拿术等多种治法组成。在治病疗伤技术上有其独特的风格,其学术思想是以中医的气血、经络、穴道学说为理论基础,以经络、穴道、部位、手法为辨伤依据,强调“以意行手、以手调形,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的气一元论的整体观和调整观,通过术者的特殊手技作用于患者特殊部位达到调形治病保健的目的。字门伤科推拿术中的每一个推拿部位都是在经络、穴道敏感点,推拿中的二十种手法都是在托揉、推拿、弹拿的手法基础上施术;其技术要点是急救推拿用逆河路(从远心端到近心端)推拿法、脏腑推拿则用顺河路(从近心端往远心端)推拿法,整个套路能“突出局部、统筹全身”符合中医学整体观的治疗原则。现代医学表明:字门推拿术在特殊部位进行推拿能反射性兴奋大脑皮层及脑髓中枢,通过神经反射、体液调节及经络、穴道的作用,引起机体继发性反应产生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变化,如弹拿肚角锁、因腹部聚集大量胃肠神经元构成第二大脑也称腹脑,通过激活第二大脑(腹脑)来改善第一大脑,使昏厥者得到复苏、五脏六腑不和、四肢关节不利、气滞血瘀、筋络、穴道阻塞不开、精神不振者得到调整。[10]这种托揉、推拿、弹拿手法作用机理符合传统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的一般科学规律,如能做深入研究定能让中医急救的作用发生全新变化,在临床急救领域占一席之地。
4.3 文化价值
武术文化对道教的影响远远大于其它宗教,武当派武术历代宗师都崇尚道家文化,而字门伤科推拿术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来自于“道在养生”的哲学思想,并以此为追求目标,将这种理念与中国武医文化相融摄,而逐渐形成了字门伤科医术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论,其核心技术就是达到“打通经络、松解闭穴、调和营卫、协调脏腑”的治伤防病目的;其二是武术与伤科的文化价值在于“有武必致伤、有伤必求医,跌打跌打、重在推拿”的前提下产生,起初习武者受伤后靠师傅医治,而后习武者靠师傅传授的技术给自己治,同时又在民间帮他人治,随着武术的发展和伤科诊疗技术在民间的影响力扩大,逐渐形成了习武者一边习武,一边以正骨疗伤为业。既是武术界的技击家,又是民间的伤科医生,正因为有武术与伤科这对孪生双胞的缘故,使得武术与伤科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出现了以王征南、余克让、杨敏斋为代表的既是著名拳师又是著名的伤科医生,他们来自于民间、发展于民间、成名于民间,从而开始改变过去那种靠赶集、摆地摊、练武、卖膏药、江湖郎中经营模式,逐渐形成了以正骨、推拿为主业的前堂医馆、后堂武馆,有固定场所、设备的民间武医堂,并建立了以“正骨、推拿、针灸、中药、功法”五位一体的字门伤科流派体系,使民间跌打医逐渐成为专业的正骨、推拿民间伤科医生;如推拿八把半锁、二十四气、开声上气、推宫还阳、解穴术、脏腑推拿术等绝技的形成与应用,就是字门伤科推拿医生的医术在民间行医的佐证,也是字门伤科在民间长期临床实践、经验积累、总结与升华的结晶。总之,武术与伤科的融摄是历史文化的结合,在今后的道路上仍将有力的推动两者共同发展。[11]
4.4 社会价值
字门伤科推拿术在民间已流传了数百年之久,到今天未被全部消亡,证明这种技艺与其它术相比具有强劲的挑战力和较高的科学价值。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民对健康的需求愈加关注,想延长寿命的欲望愈来愈强烈,特别想通过非药物的医疗、保健、康复、养生等手段来提高人的生命质量。而字门推拿术恰好具备医疗、保健、养生服务功能,能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它不受环境、设备、时间、形式的限制,其疗效可靠、老幼皆宜,其方法可免除手术、针刺之痛和住院、服药之苦,它不但不会扰乱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舒适感,而且具有消除疲劳,延缓衰老和防治一些常见病、慢性病的功效。它能争取抢救时间、缩短治疗疗程、减少费用开支,具有简、便、廉、验和安全、舒适、实用、可操作性的优点,它是一种自然的非药物的绿色疗法,是目前治“未病”的最佳选项,能为老百姓解决看病难、看病贵发挥积极作用。
5 小结
字门伤科推拿术,起源于宋代发展于明代流行于清代隐秘于现代;据传宋元时期三峰祖师在武当山修炼时,将少林云手精华柔进武当太极阴阳之法和浮沉消纳之技而创武当内家拳;三峰之后历代武当宗师诸如王宗、陈州同、王征南、等内家拳高手皆熟谙此技,清代雍正年间浙江四明人氏余克让先生受业于四明山高僧僧耳精内家拳术,后迁居江西宜春一带创新为字门拳后方大行其数。中年余师著有《袖珍字门十八法》拳谱,阐述了字门拳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曲压直、沾身即发、以巧去胜的拳理与技击原则,尤其余师所创点穴酥筋擒拿封闭术分大小两手,其杀伤力大医难治故创立了自己的疗伤急救医术,而这种医术仅内门承传颇有神秘感。晚年余师对自己毕生的武术与医道经验进行了总结,整理出《袖珍字门十八法》的姐妹篇《推拿口诀》等伤科医籍,其内容丰富操作性强,从而开创了字门伤科流派的先河,为后世研究与发展此术奠定了基础。字门伤科推拿术流传至今,在于它有较高的治伤疗效和科学实用价值,如对内外妇儿科急性症候、外感头痛、头晕、痧症、闭症、心慌、心烦、失眠、胸闷、腹胀、全身乏力、脑梗、厌食症,跌打损伤引起的疼痛、肿胀、慢性骨性关节痛和点穴扣拿伤等病症,皆能有效地调节机体气血循环和病变部位的新陈代谢,使己闭塞的经络、穴道组织细胞得到再生与恢复,将机体无序化的失衡转变为有序化的动态平衡。此术如能进一步加以挖掘,并科学地进行整理,相信这门古老的医术定能迅速发展,彰显出其历史价值和医疗、保健、养生功能,使这一优秀传统武医文化遗产得到弘扬与传承,为中国骨伤科的发展作出贡献。[12]
[1]廖国生. 浅谈伤科二十四气推拿法在临床中的应用,非药物疗法现代研究精要[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1994:328-330.
[2]廖国生. 民间伤科《推拿口诀》整理[J]. 宜春医专学报,2001,13(1):88-90.
[3]谭大江. 武当内家派述秘[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1998:19-20.
[4]唐豪. 少林武当考[M]. 山西:山西科技出版社出版,2008:94-95.
[5]贾宝和,高飞. 秘传点穴神功[M]. 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2:54.
[6]宜春市志编篡委员会. 宜春市志[M]. 海南:南海出版公司,1990:823.
[7]廖国生,廖仲铭,廖闽铭. 江西字门伤科推拿术概述[J]. 宜春学院学报,2014,36(9):47-50.
[8]廖国生. 宜春“伍佰钱”今安在?[N]. 赣西晚报,2014-12-17,(11).
[9]廖国生. 略论字门伤科推拿术[R]. 中华中医药学会推拿分会第十四次推拿学术交流会论均汇编,广东深圳,2013:144-147.
[10]廖国生,廖仲铭,廖闽铭,等. 浅谈江西字门伤科推拿急救术[R]. 中华中医药学会推拿分会第十五次推拿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贵州贵阳,2014:101-104.
[11]廖国生,钟国英,廖仲铭,等. 论江西字门伤科推拿术的渊源及其价值[R]. 中华中医药学会江西分会2014年学术交流年会论文汇编,江西南昌,2014:20-60.
[12]丁继华. 武当派伤科,伤科集成[M].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2007:1527-1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