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本细读的教学方法研究

2015-08-15王晓兰

语文学刊 2015年12期
关键词:智叟愚公评点

○王晓兰

(甘肃省庄浪县紫荆中学,甘肃 平凉74469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素质和能力是语文新课改关键之处。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调动认知经验,通过对文本的语言、语境、情感、注释、插图等展开细致入微的品读,获得富有个性的体验和感悟,实现文本的审美意义和价值。那么,如何实现文本细读理念与教学实践的结合呢?笔者结合语文教材中的经典作品,谈谈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教学方法。

一、朗读法

文本细读,“读”为先,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裴松之)、“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通过朗读法教学,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使之通过对课文语言的音节、语调、语气以及语速、轻重、停顿、韵律、节奏等方面的揣摸,仔细体味其中蕴含的意趣,从而加深对话语意义和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

例如读《愚公移山》一文,教师可以从指导朗读入手,理解人物对待“移山”的不同态度。

愚公之妻和智叟说的话差不多,能不能用同样的语气、语调来读?(不能。)为什么?(因为他们对待“移山”的态度是不一样的,从他们说话的措辞和语气便可以看出,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焉置土石?”智叟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语气很重,简直是讥笑愚公无能。)(总之,愚公妻是“献疑”,智叟是“笑而止之”,一“疑”一“笑”,态度截然不同。“疑”是出于对愚公的关心和担心,“笑”则是出于对愚公的轻视和嘲笑。)

全班齐读第2、第3自然段,深入体会愚公之妻与智叟不同的态度。

再来看愚公子孙和“遗男”的态度,找出表明他们态度的词语、句子。

(“杂然相许”、“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跳往助之”这些语句说明他们是坚决支持并积极为愚公献计献策的。“杂”突出众人热情之高、场面之热烈。“跳”写出了孩子的天真和热心参与的态度。)

“人的情感能够最细致地表现在声音上。”(丹纳)这样,在指导语调、语气和语速的区别的朗读中,对人物的形象、感情等,自然而然地作了较为多角度的鉴赏。

二、对比法

对比法是就两种或多种相似或相反的教材辨别其异同、高下,以获得深刻理解的一种教学方法。文本细读教学中的对比法应着眼于话语理解、词语选用的对比、句式结构的对比、表达方式的对比等,指导学生通过多方面的对比,加深对话语意义的理解。仍然以寓言故事《愚公移山》为例:

提问:文章中两个人物的名字,以“愚公”和“智叟”对举,有什么深意?

讨论并归纳:愚公动员全家的力量,克服山高且大、年老力衰、人员少、工具简陋、运土路程遥远等这么多困难,表面看来“愚不可及”,但愚公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在于他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的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的人和后代子孙。此外,他对移山的信心来自他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的正确认识,他懂得人的力量是“无穷匮”的,“而山不加增”。他的见识远远高出一般人,真是“大智若愚”。而“智叟”只是从静止的眼光看问题,认为自然条件无法改变,而且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从而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真是“鼠目寸光”。以上分析说明愚公不愚,智叟不智。这一颠倒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调,而且具有极其强烈的讽刺效果。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或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比较更是细读文本、品味语言的一条简捷的通道。对比式文本细读,不仅让学生真切地感知文本内涵,走进人物的内心深处,还使学生形成敏锐的语感,从而建构学生个体的心灵空间。

三、扩读法

扩读,是从课内文章出发,为课文找到主题上、题材上、写法上、内容上、语言表达上具有相同相异特点的课外材料,在课堂或课外与课文联在一起来读,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学习视野,加深印象,让学生在有规律的语言现象中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例如教学余光中的《乡愁》一诗,为了开阔学生的阅读视界,我们可以进行扩读,找到如下以“乡愁”为主题的诗进行配读:

台湾诗人席慕蓉的《乡愁》: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如果在课堂上进行这样内容丰满的阅读,加上一定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让学生对课文的解读更加到位,品味出诗中各不相同的乡愁意蕴。

四、仿写法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它是我们培养学生作文能力最有效的途径。教材中的文章,都是作者潜心构思、字斟句酌过的。一句话,一个词,无不凝聚着作者的心血。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了解作者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多种方法,教师运用学习迁移的规律,让学生把学到的方法运用到仿写中来,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这段文字选自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两个“不必说”略写百草园概貌,“单是……就有……”比较详细地写百草园一角“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先用两个“不必说”宕开一笔,突出“单是”的内容。既然“单是”已趣味无穷,可见园子里佳趣俯拾皆是,渲染了百草园是“我的乐园”的感情色彩。写景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教学中抓住这个写作特点,让学生把这段文字跟生活体验联系起来,对学生进行仿写训练。在仿写过程中,学生充分调动想象和情感体验,主动走进文本深处,创造性地建构起文本意义,这样,也就实现了阅读教学的课程目标。

明白了写作方法,学生写起来就有的放矢了,经过练习,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景物跃然纸上:“不必说盛开的风信子,光滑的鹅卵石,高大的杨树,嫩绿的垂柳,也不必说喜鹊在天空长鸣,美丽的蝴蝶舞在花丛中,娇小的壁虎趴在墙壁上,翠绿的蚂蚱忽然从草丛中直窜出来。单是周围的墨绿的湿草地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课文中的一些比喻句、排比句、过渡句、带有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特殊句型都应该成为学生仿写的蓝本。这样长期不断地进行语言实践,学生就渐渐悟出如何把句子写具体、写生动。

五、评点法

评点法是读者对文章的关键处、词句的精彩处有所思、有所感,用文字或符号将思考的结果或感悟的内容记录下来,以深刻领会文章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的一种教学方法。评点,一般直接写在文本文字旁边,是读者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的一种解读文本的重要方式。例如运用评点式阅读法教学蒲松龄的寓言故事《狼》。笔者让学生评点课文结尾一段“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结果学生作出了精彩的评点。生1: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在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生2:像狼一样的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的;生3:面对危险要沉着冷静、勇敢机智;生4:不要被貌似凶恶的事物迷惑,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作家写出的只是文本,文本潜在包含着许多“不确定性”和“空白”,运用评点法能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他们开展创造性思维,使之对教材的理解由被动接受跨上主动评价的新台阶,锻炼阅读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

六、质疑法

孟子有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尤其要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与质疑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权威载体,教材实际上并非尽善尽美,仍处在不断修订完善中,这不光是教材编者的事,广大师生也有必要参与进来。笔者经常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课文、注释、提示语、编排体例等进行质疑,即使教材插图也不放过。如前几年教学《陈涉世家》时,曾有学生对教材插图提出疑问,图中众戍卒皆举长矛、钢叉,但实际上当时众戍卒是临时发动起义的,哪有这些像样的武器?图中陈涉上身全裸,与文中“袒右”不甚相合,学生的质疑是极具见地的,令人欣慰的是现在新版教材对此图片做了修正,陈涉由袒两臂为袒右臂,与文中“袒右”一致,众戍卒皆举木棍、竹竿,与《史记》中“斩木为兵”“揭竿而起”的记载一致。另外,同学们对教材中好些插图、内容、注释也进行了质疑指瑕,形成了一系列小论文。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质疑式阅读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涵的创造性因素,善于通过采用设疑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要努力让所有的学生在疑问中综合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努力参与课堂教学,从而大胆地进行创造性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有经验的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总是要周密地考虑,他讲授的知识将在学生的头脑里得到怎样的理解,并根据这一点挑选教学方法。”吕叔湘先生常说:“语文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方法还有很多,只要教师抓住文本细读的关键点,运用艺术的方法,引导学生亲近文本,涵泳语言,一定能把学生的阅读欣赏引向作品的深处,也引向学生心灵的深处,从而主动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

猜你喜欢

智叟愚公评点
愚公新传
智叟移山
那个感动天帝的老头儿
现代愚公
愚公移山
书评点讯
谁更应当“愚公”
让自由评点与专题评点“比翼齐飞”
讨厌的蘑菇头
愚公移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