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系统论”下大学生抑郁情绪的预防策略

2015-08-15

天中学刊 2015年5期
关键词:个体心理健康情绪

张 静

(黄淮学院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河南 驻马店 463000)

抑郁是每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或多或少都会感受到的一种情绪,是一种心境异常低落、不愉快的异常情绪状态,也是很多心理问题的表现之一。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大学招生数量的大幅度增加导致了毕业生就业竞争加剧,加上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在大学生中抑郁症的发病率呈现逐渐增长的趋势,成为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笔者在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中发现,近年来因抑郁情绪而求助心理辅导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因此,针对大学生抑郁的现状进行分析,并积极探索预防的策略和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生态系统论从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来认识个体的发展,而且对环境因素进行了非常具体的分析,既尊重个体发展的阶段性特点,还遵循了事物相互联系、不断发展变化的哲学观,对于我们理解和把握个体发展规律具有科学指导意义。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发生、发展也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本文基于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论,从社会、家庭、学校和大学生四个方面分析抑郁情绪的成因和预防措施。

一、现状分析

大学生这一群体由于正处在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完全成熟的阶段,其心理特点具有两面性和不平衡性,容易引起各种矛盾与冲突,如渴望独立与仍旧依赖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心理闭锁与寻求理解的矛盾、性成熟与性心理的矛盾、情绪复杂与自我调控力弱的矛盾等。同时,由于大学生正处于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阶段,受到社会的影响和冲击较大,面临着个人生存与发展的诸多选择,又承载着社会和个人较高的期望,他们可能因此而产生更多的焦虑和抑郁情绪。

很多国内外学者对大学生的抑郁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笔者梳理1997年以来的主要文献发现,大学生抑郁情绪的检出率在17.3%~61.9%之间[1-14]。Rosal等学者使用CES-D对300名医科大学学生的调查发现,31%的个体有抑郁症状[1]。Bonner等认为大学生群体患临床抑郁和抑郁体验的可能性是处于其他环境的同龄人的2倍[2]。杜召云、王克勤使用Beek抑郁问卷对1597名在校大学生进行的调查发现,42.1%的个体有抑郁症状的发生[3]。刘贤臣等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对560名医科大学生进行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7.32%的个体有抑郁症状[4]。杜召云、仲伟法、祖久胜对医科大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抑郁症状总流行率为54.24%[5]。骆宏、马剑虹对275名大学生进行的调查表明,抑郁症状检出率为55.3%[8]。方晓义等采用CES-D对湖南某大学1166名大学生进行的调查表明,肯定有抑郁和重度抑郁的比例分别为13.80%和13.35%[7]。汪涛、王乃文等采用SDS进行测量结果显示,27.5%的医科大学生受抑郁情绪困扰,其中轻度、中度、重度抑郁分别占20.69%、4.79%、2.01%[8]。李丞凤等采用抑郁自评量表对 504名大一新生进行的测评表明,61.9%的学生有抑郁症状[9]。杨美荣等对大学生与同龄社会青年的抑郁情绪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中肯定有抑郁的人数显著高于同龄社会青年[10]。

综上我们可以发现,虽然研究者使用的评估方式不同,检出率有较大差异,但大学生的抑郁状况检出率总体上看比较高,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和关注。

二、大学生抑郁情绪形成的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理论是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个体发展模型,强调发展个体嵌套于相互影响的一系列环境系统之中,在这些系统中,系统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着个体发展[11]。环境层次的最里层是微系统,指个体活动和交往的直接环境。对婴儿期的个体来说,微系统主要是家庭。随着个体的不断成长,个体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学校和同伴关系逐渐纳入微系统。对大学生来说,学校是除家庭以外对其影响最大的微系统。第二个环境层次是中间系统,是指各微系统之间的联系或相互关系。布朗芬布伦纳认为,如果微系统之间有较强的、积极的联系,个体可能实现最优化发展;相反,微系统间的非积极的联系会产生消极的后果。对于大学生来说,中间系统主要指家庭与学校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联系。第三个环境层次是外层系统,是指那些个体并未直接参与其中但却受其影响的系统。对于大学生来说,外层系统主要指学校的办学定位、顶层设计及办学质量与效益等。第四个环境系统是宏观系统,指的是存在于以上三个系统中的文化、亚文化和社会环境。发展的个体处在从直接环境(如家庭)到间接环境(如宽泛的文化)的几个环境系统的中间,或嵌套于这几个系统其中。每一系统都与其他系统以及个体交互作用,影响着个体发展。以下主要从家庭、学校、社会和大学生自身四个方面分析大学生抑郁情绪的成因。

(一)家庭的影响

1. 父母人格、家庭氛围的影响

家庭是每个人成长的第一个环境,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性格特征、价值观、人生观、教养态度、教育方式等,对其子女的性格塑造、个性形成、人生价值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在现代中国,以独生子女为特征的“核心家庭”成为社会家庭结构的主流模式,“溺爱型”家庭居多,父母在生活上包办代替极易导致其子女适应能力、承受能力较差。另外,由于社会竞争压力加剧,一些家庭夫妻关系紧张,家庭气氛恶化,往往会使子女形成不良的性格,如性格冷漠、孤僻、自卑、多疑等,表现为缺乏生活热情,缺乏爱心,人际关系淡漠,在人际交往中羞怯、敏感等。

2. 家庭教养方式和教育观念的影响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家长的教育观念存在重智轻德的倾向,他们把学习当成子女的唯一任务,以考试分数作为学习优劣的唯一衡量标准,忽视子女个性的养成,不重视子女甚至生活能力、心理素质的提高。很多家长教育观念陈旧,又不注重自我学习,或者想当然地按照自己的标准去塑造孩子,或者在攀比心理的驱使下随波逐流,忽视了孩子的兴趣和独立的人格。据了解,当前溺爱型和专制型教养方式仍占据很大的比重。父母简单粗暴的态度和对子女的溺爱,都容易导致子女形成压抑、自卑、焦虑、偏执等不健康心理,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许多家长把子女送进大学后,仅把精力集中在提供经济支持上,放松了家庭教育,忽视了子女心理的成长。大学阶段的家庭教育应该是以往各阶段家庭教育的延续,但又有其特殊性,主要体现为由学校到社会转折阶段需要的非智力因素教育,其内容涉及未来定向、合作与交往、生活态度、社会认知、恋爱与婚姻等。缺乏父母关心和帮助的大学生容易产生孤独、敌视、冷漠等消极心理,若心中消极的情绪得不到及时缓解很容易自暴自弃,甚至觉得自己的生命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

(二)学校的影响

1. 应试教育导致学生片面发展甚至畸形发展

长期以来,虽然我国倡导素质教育,但基础教育仍然以高考为指挥棒。很多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轻德,重智轻体,重知识轻能力,忽视了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不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承担责任、尊重别人、欣赏他人的成功、倾听朋友的忠告、享受同伴的友情等。由于学校只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不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做事,如何做人,导致很多学生片面发展甚至畸形发展,轰动全国的马加爵事件和药家鑫事件都是惨痛的教训。

2.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明显滞后

目前,在很多中小学,心理教育工作几乎还是一片空白。虽然极少数中小学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但有的缺乏专业教师,有的根本就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严重滞后于社会的发展,不利于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对于高等院校,虽然国家已经陆续出台了相关的文件要求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当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确实有一定改进,但很多高校领导仍然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乏足够重视,仅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当成软任务,导致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引进不力,师资力量、经费、硬件设施严重不足,教育效果难免不佳。

(三)社会文化的影响

1. 中国含蓄、内敛的民族性格容易使人产生压抑情绪

西方人热情奔放,个性张扬,属于“外向型”性格,而我国是一个封建历史特别长的国家,封建大一统思想和自给自足的封闭型小农经济,容易使人形成腼腆、含蓄、矜持的“内向型”性格。“内向型”人的心理活动主要指向于内,不轻易表露自己的情感,缺少释放,因而很多心理垃圾不能及时清理,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很容易诱发抑郁症。

2. 中国文化和价值的多元化容易使大学生产生迷茫与焦虑心理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日益丰富,但心理环境也出现了日渐恶化的趋势。社会的快速变化和竞争的日益加剧,使很多大学生一入校门就感受到了无形的压力。同时,市场经济大潮的不断冲击,社会文化、价值观的多元化,一方面激起了当代大学生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另一方面也使大学生面对传统道德观念和现代生活方式的交叉并存感到无所适从,一些不确定因素容易使大学生迷失方向,陷于迷茫、彷徨和焦虑中。

3. 社会大众的浮躁心态使大学生幸福感缺失

现代社会的人们普遍期望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成功,这种浮躁心态使人们过于关注结果而忽略过程,过于关注成功者却往往看不到成功者曾经付出的艰辛和成功之前具备的条件。这种欲望的放纵和急功近利的思想也影响到了大学生。另外,网络是当代大学生信息的主要来源,而在包罗万象、鱼龙混杂的网络世界,不同价值观念、政治立场、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的人都能自由穿梭,不良信息难以得到有效的控制和过滤。网络上那些渲染暴力、色情、金钱万能、变态心理的信息,一方面让大学生了解了社会的阴暗面,同时也给没有足够牢固精神屏障和是非辨别能力的大学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自我评价,容易使他们悲观失望,产生无能感、无助感、无价值感。

(四)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如前所述,大学生正处在心理迅速走向成熟的人生阶段,心理特点具有两面性和不平衡性,心理上容易产生各种矛盾与冲突。如果其心理上的矛盾与冲突能够及时得到化解,其心理发展会更趋于成熟,反之,就可能出现问题。

面对同样的社会环境,经历同样的不幸遭遇,有的人能在逆境中挺过来,并在新的起点上取得进步,有的人却一蹶不振、抑郁甚至自杀。这说明,大学生自身的因素对其抑郁情绪的产生和发展具有主导作用。

容易使大学生诱发抑郁情绪的自身因素,一是缺乏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过于看重结果而轻视过程,过于关注自己得到了什么而看不到体验和经历也是人生的财富,这种急功近利、对生活过于理想化的追求,在现实面前容易产生强烈的挫败感。二是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主要表现为自我认知过于主观,自我期望值过高,判断是非的标准缺乏客观性。他们往往从个人主观愿望出发,认为自己“应该”怎么样,因其追求不符合客观现实而达不到自己的理想时,便对现实中的自我不满意,进而否定自己,陷入自卑和郁闷中。三是承受挫折的能力差,缺乏坚强的性格和自我协调能力。大学生虽然有强烈的自尊、自立、自强意识,但由于本身还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加上社会经验的缺乏和认知的局限性,面对世俗的交往、残酷的竞争和压力,他们不能很好地调整自己,心理上经常遭受抑郁和苦闷的折磨。四是性格孤僻、内向。具有孤僻、内向性格的大学生往往缺乏自信,喜欢内省,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自己的缺点上,又不善于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由于缺乏向外释放情感的途径,这些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心胸狭窄、敏感多疑、沉重压抑、郁郁寡欢等不良情绪。

三、大学生抑郁情绪的预防策略

大学生抑郁情绪的预防,要根据抑郁情绪的成因对症下药。依据生态系统论的观点,我们可从家庭、学校、社会和大学生自身四个层面探求大学生抑郁情绪的预防策略。

(一)家庭层面的策略

大学生抑郁情绪的预防,要求其父母或监护人营造一个和谐、健康的家庭环境。

第一,大学生的父母或监护人要把温暖、理解与适度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人的健康成长一般离不开父母的关爱。在和谐、健康的家庭环境中,来自父母的情感温暖和理解,有利于大学生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获得自我认同、自尊和自信,及时有效地疏解不良情绪并发展积极的情感。家长在关爱、理解、接纳的同时还提出合理的严格要求,能够帮助大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有利于大学生健康地成长。

第二,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大学生的家庭成员要积极、自由地表达情感,善于进行良性的沟通与互动,相互支持,使大学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与关爱,从而身心愉悦,形成较高的自我评价,积极乐观地看待人生。

第三,不断丰富家庭文化生活。大学生的家庭成员应保持对社会政治、文化生活的热情和兴趣,不断丰富娱乐文化生活。家庭成员各司其职,积极参与家庭事务,可以使大学生提高生活乐趣,开阔眼界,提高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自我价值感和满足感。

第四,大学生家长要注意培养子女的独立性,学会放手,给大学生的成长提供良好的条件。在大学生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家长应支持和引导其正确对待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二)学校层面的策略

高校要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的职能,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效机制。

第一,高校要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效机制,保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够得到足够重视并顺利实施。一要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机构统筹规划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二要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5000的标准建设专职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并明确他们专业技术人员的身份和待遇;三要设立专项经费,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四要从个体咨询、团体辅导、危机干预、课程管理、教师培训等方面,完善规章制度和措施,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第二,学校应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免疫能力。(1)心理健康教育要进课堂。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向学生系统传授心理卫生知识,是提高大学生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的有效途径。(2)应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专题教育。(3)注重个体心理咨询与辅导,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在认知、情感、人格、人际关系、学习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不断完善自己。

第三,建立“校―系―班级―宿舍”四级心理健康防护网络。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建立四级心理健康防护网络,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有效预防大学生抑郁情绪进一步发展的有效措施。(1)学校要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每年从新生入学开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为每一位学生建立一份心理档案,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个体访谈并进行定期的跟踪回访,力争及时解决问题。(2)应建立系院特殊学生心理动态档案,对于各系院发现的行为异常、孤僻、家庭环境特殊、遭遇重大变故或挫折的学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要定期了解其情况,并要求班主任、辅导员和学生干部多关注他们,及时把情况上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3)应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零报告制度、随时报告制度、周报告制度和月报告制度,要求学生宿舍心理健康信息员、班级心理委员做好信息观察员工作,及时发现并反映问题。

第四,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履行好自己教书育人的职责,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良好的思维习惯是以开放的思维多角度看问题,把问题看作资源和变化的契机,善于从问题中学习和自省提升;不良的思维习惯是线性思维,以偏概全,以点概面,缺乏弹性,钻牛角尖,只看到问题的消极面,夸大后果的严重性,常常自怨自艾。因此,教师要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同时,教师在工作中要与学生加强交流和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通过传道引领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学生一起营造积极向上的班风和校风,实现课堂育人、环境育人,使学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复杂的社会,避免他们随波逐流或消极颓废。

(三)社会层面的策略

大学生抑郁情绪的预防,要求社会各界要积极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第一,社会主流媒体要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营造积极健康的舆论氛围,引导社会大众关注心理健康问题,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念。

第二,企事业单位和社区也要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就职工和居民常遇到的情绪调试、子女教育、婚姻家庭等问题进行专题教育,帮助他们提高自我心理保健及营造幸福家庭的能力。

第三,学生家长和教师要加强交流与合作,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社会教育,引导大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以辩证的观点看待社会现实,以发展的观点认识不良现象,以弹性思维认识社会,教育他们学会辨别是非和自我调节,引导他们从社会需要出发确立自己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

(四)大学生自身层面的策略

大学生要避免抑郁情绪的干扰,从根本上讲需要通过努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第一,大学生要正确认识自己,充分了解自己的潜力,要有适当的抱负水平和社会比较标准,防止因标准过高而导致轻视自己的现象。第二,大学生应确立有价值的行为目标,并注重行动,自觉地承担责任,为接近和达到目标而努力行动。第三,大学生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丰富生活体验,增加社会阅历,提高社交技巧,不断增进人际关系,提高挫折承受力和社会适应力。第四,大学生应主动学习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正确认识心理健康和心理问题,树立科学的健康观,掌握一些心理问题的鉴别方法和常用的心理调适方法。

[1] Rosal M C,Ockene I S,Ockene J K,et al.A longitudinal study of students’ depression at one medical school[J].Academic Psychiatry,1997,72: 542―546.

[2] Bonner R L,Rich A R.Negative Lifestress, Social Problem-solving Self-appraisal and Hopelessness:Implications for Suicide Research[J].Cognitive Therapy and Research,1998(12).

[3] 杜召云,王克勤.1597名大学生抑郁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行为医学科,1999(3).

[4] 刘贤臣,唐茂芹,胡蕾,等.大学生焦虑、抑郁与睡眠质量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7(1).

[5] 杜召云,仲伟法,祖久胜.济宁医学院学生精神抑郁症状现状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3(5).

[6] 骆宏,马剑虹.大学生抑郁症状、问题解决能力与压力感知的关系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4).

[7] 方晓义.湖南某大学学生的抑郁情绪及其与友伴关系的探索[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7).

[8] 汪涛,王乃文,胡鸿群,等.医科大学生抑郁情绪与自动思维、人格特征关系的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7(5).

[9] 李丞凤,林慧,陈冲,等.大学生认知情绪调节与抑郁、焦虑的相关性研究[J].国际精神病学杂,2011(1).

[10] 杨美荣,杜君,王晓一.大学生与同龄社会青年抑郁情绪的比较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5).

[11] Shaffer D R.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M].邹泓,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个体心理健康情绪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