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技术大学与传统高校和高职的比较研究
2015-08-15刘彦军
刘彦军
(黄淮学院 应用技术大学研究中心,河南 驻马店 463000)
目前,“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已成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中心和重心发生重要转移的重大战略改革[1]。然而,人们对应用技术大学的认识还很不充分,一些学者、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公众对其起源、特征、定位等基本问题还存在疑问、争论甚至质疑[2-3]。对应用技术大学的认识模糊,是导致普通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目标不明确、路径不清晰、进展缓慢的重要原因[4]。笔者试图从应用技术类型高校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入手,比较其与传统本科高校和高职高专的异同,探究三者间的关系,以促进我国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和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步伐。
一、应用技术大学的起源和发展
应用技术大学起源于技术学校[5]。技术学校是18世纪末随着学徒制度崩溃而产生的产业工人教育机构,它的产生大致按照四条路径演进:一是由学徒制直接演变而成的学徒学校;二是专为贫苦儿童设立的慈善学校;三是对传统中等教育进行改造;四是在普通教育中加入职业教育课程。从19世纪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德国、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的学校制度均采用双轨制,将职业技术学校纳入整个教育体系,受教育者根据各自的不同需求,选择不同的学习途径和不同类型的课程。20世纪初,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与“劳作学校”思想兴起。此后,欧美各国以劳作教育理论为基础,掀起了一场“劳作学校运动”,极大地推动了教育面向社会生产实际方面发展[6]。
20世纪60年代,战后的德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迫切需要拥有新技术的高素质劳动者。然而,由于德国高等教育受洪堡思想的深刻影响,把大学看作纯科学、无目的的研究和教学场所,受教育者的职业准备处于次要地位,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为此,传统大学进行了一些改革,但始终难以改掉偏重基础性和学术研究的习惯。政治家和教育家们便考虑改变原有单一的高校体系,创建新型高校[7]。1968年,德国开始对原有的工程师学校、技术学院、机械学院、师范学校等进行改造,建立应用技术大学。现今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中有1/3是在原有的技术学校基础上建立的[8]。1966年,英国颁布《关于多科技术学院与其他学院的计划》,在原来主要从事继续教育的技术学院和教育学院等基础上,建立了一个以多科技术学院为主体的高等教育新体系[9]。荷兰应用技术大学最初属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范畴,1986年,荷兰《高等职业教育法》实施,将应用技术大学纳入高等教育范畴[10]。此外,奥地利、瑞士、芬兰、爱尔兰等国家以及中国台湾的应用技术大学均来源于技术类学校。由于应用技术大学及时填补了传统高校的空白,承担起了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因此它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不断壮大起来。
2013年1月,教育部正式启动“应用技术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工作,探索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问题。2014年2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首次明确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建设转型”。随后,《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相继出台,以政府文件的形式正式拉开了我国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序幕。我国“应用技术型高校”的概念虽然是在借鉴国外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但其具有一定的中国特色。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大多将职业技术类学校合并、升格或新建应用技术大学不同,我国主要通过引导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来建设应用技术大学,这类学校中有很大一部分不具有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的基础和经验,还有一部分虽有一定基础但逐渐抛弃了职业技术教育的传统和基因,转而去追随研究型高校了。这一方面使得我国应用技术大学建设面临着更复杂、更困难的局面,另一方面迫切需要我们厘清应用技术类型高校与传统高校和高职院校之间的关系。
二、应用技术大学与传统本科高校的比较
在国际上,Fachhochschulen(FH)或 Universities of Applied Sciences(UAS)与传统大学“不同类型但等值”的观点早已经深入人心[11]。我国政府和教育部门在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的时候,其实已经将应用技术类型高校与普通本科高校视作不同的教育类型。那么,应用技术大学与传统普通本科高校究竟有哪些不同呢?
第一,应用技术大学与传统普通本科高校具有不同的起源。上文已经阐明,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起源于技术学校。而技术学校再往前推,可追溯到中世纪商业和手工业行会培训技工师傅的学徒制。可以说,技术技能是应用技术类型高校产生和发展的逻辑起点。而现今的普通本科高校,开端于 1810年德国建立的柏林大学。再往前推,近代大学起源于中世纪的博洛尼亚大学和巴黎大学,而中世纪大学实质上是一种学术行会或组织,是把知识学习制度化的一种组织形式[12]。可以说,知识是大学产生和发展的逻辑起点。
第二,应用技术大学与传统普通本科高校具有不同的办学导向和教育内容。应用技术大学以科学知识和技术的实际应用为导向,主要传授和积累技术技能,培养的是生产一线的应用型人才,意在改造世界。而传统普通本科高校以生产知识、发展科学为办学导向,主要传授和研习高深学问,培养的是学术型人才,意在认识世界[13]。
第三,应用技术大学与传统普通本科高校具有不同的发展理论和发展路径。影响传统普通本科高校发展的是“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等中世纪大学精神、洪堡新人文主义、吉尔曼的“研究型大学”理念等[12],而影响应用技术大学发展的是斯宾塞和赫胥黎的科学教育思想、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与“劳作学校”思想、杜威的“实用主义”、查尔斯·范海斯的威斯康星思想等[14]。应用技术大学与传统普通本科高校在发展过程中虽然有一定的交叉,但是整体来看二者的发展遵循着不同的发展理论和发展规律,基本上走的是两条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
第四,应用技术大学与传统普通本科高校具有不同的外部关系。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始终与外部环境,如经济、政治、文化等有着直接的紧密联系,其发展具有明显的“外生性”特点。一方面,外部环境制约甚至决定着应用技术类型高校的发展方向和命运。如英国多科技术学院是1963年新上台的工党政府为了满足产业发展和民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而建立的[15]。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受到经济危机、政治变动、适龄人口下降以及“市场化”教育政策和多重管理体制等因素的影响,英国多科技术学院产生了“学术漂移”,与传统大学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1991年,英国决定废除二元制,同意多科技术学院转型为大学[16]。另一方面,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也极大地推动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如瑞士的国际竞争力连续多年排名第一,其四大支柱是创新、劳动力市场效率、企业成熟度和高等教育与培训,这些均与应用技术大学有密切的联系[17]。而传统高校与经济、政治、文化等的联系往往表现为间接或松散联系,其发展具有明显的“内生性”特点。长期以来,传统高校根据知识的内在逻辑和个人的兴趣爱好从事知识的传授和生产,远离大众生活和社会需求,一直处于社会的边缘。到了工业经济时代,传统高校才与经济社会建立了一定关系,但仍不紧密[18]。
虽然应用技术大学与传统本科高校是不同类型的教育机构,但二者之间的界限并非不可逾越,而是存在很多相通相连的地方:(1)应用技术大学与传统高校在一定情况下是可以互相转型的。如前文所述,应用技术大学的前身——技术学校在建立之初,“对传统中等教育进行改造”和“在普通教育中加入职业教育课程”是其发展的两个重要途径。而英国的多科技术学院,在经过20多年的发展后,于1992年开始转型,融入了传统高等教育体系中。(2)应用技术大学与传统高校之间是可以相互借鉴和学习的,甚至可以相互交叉。例如,2000年,意大利教育部在普通大学的学位计划中引入“意大利Master”,供人们在职或进修学习。而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在博洛尼亚进程后,也开始涉足综合性大学开设的教育学、法律学、语言学等学科[19]。在教学层面,应用技术大学在理论教学、科学研究等方面可借鉴传统高校的经验,而传统高校在实践教学、毕业设计等方面也可向应用技术大学学习[20]。(3)应用技术大学与传统高校之间是可以互相衔接沟通的。欧洲应用技术大学和传统高校之间可通过欧洲学分转换与累积系统(ECTS)进行横向沟通和衔接,学生可在两类高校间便利地转学和升学[21]。(4)应用技术大学与传统高校是等值的。我国传统高校培养的学术型本科和硕士在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相当于第五级的5A1型,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培养的本科和硕士相当于第五级的5A2型,二者虽然属于不同的亚型,但处于同一层次,是等值的[22]。
三、应用技术大学与高职院校的比较
应用技术大学与高职高专同根同源,具有共同的理论基础和教育规律,属于同一类型的高等教育。在国际上,应用技术大学被归入职业教育体系中,处于职业教育体系的顶层。在我国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改革设计中,也将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视作职业教育的一部分,并赋予了应用技术类型高校更多的内涵和使命。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到:“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这意味着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在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的同时,一方面可以举办专科、硕士,甚至博士层次的职业教育;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可以举办一定的普通教育。这一点在教育部等部门印发的《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得到了印证:“试点院校可以整体进入试点,也可以选择部分二级学院或专业集群进行试点。”教育部等部门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要鼓励举办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将其建设成融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于一体的新型大学。《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提出要“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机制,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融合发展的办学模式,发挥区域和行业科技服务中心作用,引领区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探索中国特色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发展道路”。我们可以将上述分析总结为如下几条:(1)应用技术大学与现有的高职高专一样,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应用技术大学可以举办从专科一直到博士层次的职业教育,但以举办本科职业教育为重点,而高职高专只能或主要举办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3)应用技术大学除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外,还可以举办普通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而高职高专不能举办普通教育;(4)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既不同于传统普通本科高校,也不同于高职高专,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融合发展的新型大学;(5)应用技术大学不仅处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顶层,还肩负着引领区域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使命,是职业教育的领头羊。
“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在起源、内容定位、发展理论和选择路径、外部关系等方面与传统本科高校不同,属于另一类型的本科高等教育,但它与传统本科高校等值并有一定交叉,二者可相互转型、学习借鉴和衔接沟通;应用技术大学与高职高专院校同根同源,具有共同的理论基础和相似的教育规律,但在教育层次、涉及教育类型、职责与使命等方面比高职高专丰富和广泛,处于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顶层,并肩负引领职业教育发展的使命。
[1] 王冰,陈兆金.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基本问题探讨[J].天中学刊,2014(6).
[2] 刘文华,夏建国,易丽.论应用技术大学的高等教育属性[J].中国高教研究,2014(10).
[3] 刘彦军.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内涵,外延,路径与展望[J].职业技术教育,2014(31).
[4] 贺迎春.王康委员:职业教育应该由国务院主导[EB/OL].(2015-03-03)[2015-05-13].http://edu.people.com.cn/n/2015/0303/c1006―26624914.html.
[5] 马陆亭.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4(10).
[6] 石伟平.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历史演进[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7] 贺国庆,王保星,朱文富,等.外国高等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8]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组.欧洲应用技术大学国别研究报告[R].2013-12-10.
[9] 孙敏.英国多科技术学院调研报告:下[J].世界教育信息,2013(11).
[10] 杜云英.荷兰应用技术大学:国家竞争力的助推器[J].大学:学术版,2013(9).
[11] 孙诚,杜云英.欧洲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思路[J].中国高等教育,2014(12).
[12] 刘海峰,史静寰.高等教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13] 刘彦军.应用技术类型高校的本质特征与内涵探讨[J].职教论坛,2014(4).
[14] 贺国庆,朱文富.外国职业教育通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15] 孙敏.英国多科技术学院调研报告:上[J].世界教育信息,2013(9).
[16] 李学隆.英国多科技术学院发展历程研究(1965―1992)[D].保定:河北大学,2009.
[17] 赵晶晶.瑞士应用技术大学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研究[J].大学:学术版,2013(9).
[18] 潘懋元,方泽强.论高等教育研究的社会责任[J].高校教育管理,2012(11).
[19] 冯理政.德国应用科学大学(FH)办学特色的分析与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20] 刘海峰,李娟.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学科专业群建设研究[J].天中学刊,2015(4).
[21] 曲一帆,史薇.中国应用技术大学路向何方——基于英国与芬兰多科技术学院不同发展路径的比较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8).
[22] 潘懋元,吴玫.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J].复旦教育论坛,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