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雷锋精神的实践路径研究

2015-08-15侯胜利

天中学刊 2015年5期
关键词:学雷锋常态道德

侯胜利

(洛阳理工学院 洛阳市公共文化研究中心,河南 洛阳 471023)

雷锋精神虽然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但其先进的思想内涵和超越时代的价值观,对今天人们心灵家园的构建及社会的发展进步仍具有重大现实意义。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和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活动常态化。2014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郭明义爱心团队回信道:“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积小善为大善,善莫大焉。当有人需要帮助时,大家搭把手、出份力,社会将变得更加美好。”[1]这就是说,雷锋精神作为先进文化的载体,必然能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有序、健康的发展。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精神状态、价值取向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市场经济。在此背景下,如何有效践行雷锋精神成为人们思考和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重视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

重视理论的探究,其目的就是要从源头上找出多年来雷锋精神践行过程中遇到的瓶颈。依据笔者所在项目组的问卷调查数据①可知:大多数人对雷锋精神都耳熟能详,调查项“雷锋精神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的认同比例为 88.2%;调查项“雷锋精神是易于践行的精神,自己也希望成为雷锋那样的人”的认同比例为 62.3%。对比这两个调查数据可以看出,有 25.9%的人认同雷锋精神,却不愿成为雷锋式的人,他们没有践行雷锋精神,却等着别人学雷锋而自己成为被服务对象,这是一种“搭便车”现象。追根溯源,这里涉及个人的价值取向问题。在以物质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个人主义、拜金主义、自私自利思想泛滥。为追求利益最大化,一些人漠视社会责任与公共道德,突破传统的社会伦理道德底线,不择手段,从而加剧自身与社会道德精神的冲突,这是对雷锋精神失忆的重要表现。

因此,有效践行雷锋精神,必须解决对雷锋精神的认同并做到知行统一的理论问题。雷锋精神作为人们普遍认可的道德原则,其内容是善的,但这一精神在产生及形成原则规范之前,缺乏公众的普遍参与和广泛的公共讨论,在产生程序上具有外在的强制性,无法成为人们的“自我道德”。虽然雷锋精神能够得到人们的认同,但是一旦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人们就会选择放弃践行雷锋精神,即便如此也感受不到所谓的道德责任和良知谴责,于是,就形成了所谓的功利主义或实用主义道德观。

要破除功利主义或实用主义道德观,真正把高尚的道德血液和道德因子嵌入人的内心、注入人的灵魂,就需要从根本入手,让公众广泛地参与,对雷锋精神的内涵重新进行深入、广泛地讨论,对雷锋精神实质达成进一步的共识。这样,得到大众广泛参与形成的新的雷锋精神,对人们言行的规范和约束就祛除了外在强制性,增加了遵守和维护规范的主人翁意识,成为人们主动的心甘情愿遵守的“自我道德”。这种“自我道德”既包含了雷锋精神的本质内容,又开发了反映时代个性的新形式和新表述,易于内化为人们自觉的道德追求。可以说,把外在的强制性的道德原则转化为内在的主动的自我规范,能解决践行雷锋精神的“本”的问题。

二、区分层次性

雷锋精神内涵丰富而又具有层次性。在践行雷锋精神的活动中,针对不同群体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方法和途径,可以使雷锋精神达到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统一。

对党员干部和先进分子而言,雷锋精神“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特质与党的宗旨、与共产主义的科学信仰是一致的,理应成为他们工作和生活中的道德追求。对这一群体来说,践行雷锋精神可以与党的建设工作结合起来。从严治党、反腐倡廉是在党内及全社会践行雷锋精神的切实举措。

对于一般群众而言,立足本职和尽职尽责的“钉子精神”、立志在平凡中干出不平凡业绩的“螺丝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等应当成为他们的道德原则,因为这些内容与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所要求的内容大致吻合。这一层次的践行雷锋精神的活动可以与公民道德建设的常规工作结合起来,如洛阳市倡导的“创建文明城市”“争做文明市民”活动。需要注意的是,践行雷锋精神不能脱离普通群众的思想实际,如果要求不切实际,不但达不到预期目的,还可能扭曲人们的心灵,从而违背践行雷锋精神的初衷。

三、体现时代性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雷锋精神形成于 20世纪60年代,必然镌刻着时代发展的烙印。半个世纪后的今天,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环境的重大变化,雷锋精神基于自身的强大生命力,也必然与时俱进,反映时代发展,促进时代进步。

当前,中国已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交换原则已渗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的利益自觉意识空前活跃,寻求回报已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在此背景下,对雷锋精神的践行者给予一定的物质或精神奖励作为道德回报,也逐渐成为常态化的做法[3-4]。在社会转型发展、人们的道德水准还有待提高的当下,寻求适当的道德回报是可以理解的。应当指出,这仅是鼓励人们践行雷锋精神的一种手段,其目的在于让人们在该过程中受到锻炼,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雷锋精神,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

在社会的转型发展中,人们进行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时有着无所适从的迷茫,面临诸多困境,践行雷锋精神也是其中一个选择。雷锋精神既有伟大无私的崇高一面,又有其平凡和一贯持续的一面,实践性较强[2]。爱岗敬业、努力工作、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就是当今时代人们践行雷锋精神最突出的体现。谢觉哉说:“雷锋同志是平凡的,任何人都可以学到。”要使雷锋精神进一步绽放时代的光芒,充实人们的内心而又服务社会发展,就应把践行雷锋精神与现实社会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与立足现实岗位、做好本职工作结合起来,与公民职业道德教育结合起来。比如,根据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把践行雷锋精神与义务支教、义务捐款、创建文明城市等活动结合起来,让人们在活动中服务社会,在奉献中锻炼自我。郑州市出台的《公务员诚信量化考核标准》,对全市公务员按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个人品德4个方面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奖惩、晋级等挂钩,其中公务员恋爱关系不正当、有经常性酗酒或醉酒行为等情况将被扣分[5]。这一措施的出台,是当地政府结合社会现实情况践行雷锋精神的一种有益的摸索和尝试。

四、立足实践性

一种精神如果缺乏实践性,就没有活力。如前所述,雷锋精神的强大生命力就在于其切实的实践品格。虽然雷锋精神易于实践,但本课题组调查发现,38.4%的被调查者一年内没有参加过任何公益活动,询问其原因时多数人的回答是“没人组织”。因此,要在全社会更加广泛地践行雷锋精神,应根据人们的心理需要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在原有实践方式的基础上搭建更多的实践平台,以使人们有序、持久地践行雷锋精神。这就需要我们创新发展实践载体,把践行雷锋精神与为民办好事、办实事结合起来。比如,央视开辟的栏目《等着我》,就是通过电视媒体帮助人们寻找失联的亲人或朋友,很贴近人们生活的实际。只有当学雷锋的人有意愿、时间和平台去有效践行雷锋精神时,学雷锋活动才不会成为空话。对于学校来说,学校可适当增加学生社会实践环节,根据学生自身发展要求和社会需要,让学生有时间践行雷锋精神,同时学校应积极收集社会志愿信息提供给学生,使学生有机会和平台践行雷锋精神。

五、着眼常态性

雷锋精神是伟大的,切实践行雷锋精神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这就涉及践行雷锋精神的常态性问题。在当前学雷锋、践行雷锋精神的活动中,“一阵风”现象较为普遍,就像一句顺口溜所言:“雷锋精神没户口,三月来四月走。”因此,要想让雷锋精神的“户口”扎根于千家万户,就应找出“一阵风”现象发生的原因。首先,对待践行雷锋精神的态度不端正或动机不纯,是制约雷锋精神常态化的根本原因。在日常的学雷锋活动中,人们往往为了响应上级的号召或基于自身某项目标的达成而参与其中,具有较多的功利动机,在活动结束或个人目的实现之后,就把雷锋精神抛之脑后。其次,缺乏践行雷锋精神的常态化平台,是制约雷锋精神常态化的主要原因。每年的三月份,政府、学校及社会就会组织形式多样的学雷锋活动,让人们通过参与各种活动践行雷锋精神,但到了四月份,各种学雷锋的活动就戛然而止。长此以往,人们就习惯于学习雷锋“三月来四月走”。对此,组织部门应经常性地组织学雷锋活动,提供常态化的践行平台,对常态化践行雷锋精神的个人行为给予广泛的宣扬和奖励。

总之,学习雷锋精神不是阶段性的行动,而是没有假期的常态化举动。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蜡烛,照亮大家,从自我做起,从点滴做起。如果人人做到了这一点,雷锋精神必将放射出灿烂的光芒。

注释:

① 本课题组对河南省1000名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988份。

[1] 习近平给“郭明义爱心团队”回信[N].人民日报,2014-03-05(1).

[2] 陈冬.雷锋精神的时代意义和践行路径[J].道德与文明,2012(2):7―9.

[3] 周明宝.意识形态创新与雷锋精神的时代化、大众化[J].未来与发展,2013(1):39―42.

[4] 张书林.雷锋精神应该时代化、大众化[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1(7):56.

[5] 冉小平.我市出台公务员诚信量化考核标准[N].郑州晚报,2014-08-25(A08).

猜你喜欢

学雷锋常态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
学雷锋,他们一直在路上
学雷锋 知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