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体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2015-08-15彭前
彭 前
(黄淮学院 体育系,河南 驻马店 46300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以来,地方高校在体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在人才培养模式、社会需求定位、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方法、实习实训周期安排、培养与应用的衔接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应用型高校体育专业亟需理清人才的培养理念和社会需求定位,建构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体育专业人才的分类及供需现状
广义的体育人才,是指围绕体育任务开展体育工作、推动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具备一定体育专业知识技能和其他相关知识技能的专业人才。按照工作性质和职业特点,体育人才可以分为体育竞技人才、体育教练人才、体育裁判人才、体育教育人才、体育科技人才、体育管理人才、体育经营人才、体育新闻以及群众体育服务人才[1],也可简单地分为研究型和应用型两类。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体育工作的重点已逐步从竞技体育转变为大众体育,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呈金字塔状分布,研究型体育人才需求量相对减少,应用型体育人才需求量大量增加。由于受普通高校体育人才培养定位等因素的影响,目前体育专业人才队伍在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术水平、科研水平、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都有不能令人满意之处。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但体育人才培养还存在着一些结构性问题,突出表现在人才培养定位偏重于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同质化等,由此造成一方面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用人单位难以招聘到合适的应用型体育专业人才。因此,地方应用型高校体育专业必须更新理念,坚持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对接,与产业互动,立足于应用型体育人才培养,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二、应用型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
从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看,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由大到强、由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新阶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分类管理、科学定位、特色发展、克服同质化、提升内涵建设水平等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把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工作。为此,国家出台了“高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本科教学工程”“卓越计划”和“专业硕士学位试点”等一系列支持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和措施[2]。总体上看,目前地方性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逐渐向应用型转变,地方性本科院校越来越成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力军。
河南省应用型高校在体育人才培养方面具有普遍性,主要反映在以下4个方面:一是这些高校大多位于市级城市,地方体育事业和体育基础设施底子较薄;二是它们基本上都是2000年以后升本的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比较成熟,而应用型体育专业发展滞后;三是在校生规模较大,毕业生的就业趋向集中在中小学体育教师岗位;四是在办学理念和培养模式上,改革步伐不够大,创新精神不够强,基本都没有形成各自的专业特色。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和应用型体育专业人才的供需现状,应用型高校必须解除思想束缚,树立服务地方体育事业发展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观念,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三、地方高校体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
(一)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在制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统筹好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的关系、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关系,课程设置要在两个统筹的基础上突出专业的应用性。公共基础课的设置要充分考虑体育专业学生的需求,该开设的课程一定要开设,比如“公关礼仪”课程。专业基础课的设置要力求精,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学时要充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要适当。选修课的设置一方面要突出实践应用,另一方面要突出地方文化特色。
(二)搭建实践育人平台
应用型体育人才的培养,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除了高度重视校内实践教学外,还必须强化校外实习与实训。第一,应依托运动人体科学实验中心下设的各个专业实验室开展实验教学工作,争取各实验分室对学生开放。为了调动实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学校应在工作量标准、职称评定等方面充分考虑实验教师的利益。第二,要结合学校的体育比赛等活动,多为学生提供校内实践锻炼的机会。第三,为了确保校外实习实训的质量,应用型高校体育专业应积极主动地与社会企事业单位合作构建发展联盟。合作是共赢的基础。在发展联盟中,学校可以为社会企事业单位开展体育活动提供智力、人力和场地方面的支持,社会企事业单位则能够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机会,其主要的合作形式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到合作的企事业单位开展体育技能培训、体质测试、健身指导等活动。
(三)以学习能力提高为主线,推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课堂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应用型高校体育专业应以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为主线,全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充分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教师必须明白“教什么”,其核心是以岗位对接为目标,将教学重点放在具有“师傅领进门”意义的基础性、核心性知识点上,并适当增加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新规范、新标准等方面的内容,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实效性。在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上,要积极推进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团队学习、模拟训练、案例分析等多元化课堂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上,要摒弃“填鸭式”“满堂灌”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评价方面,要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突出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引导学生加强自主学习,重视课外实践。比如,可以推行“分段教学、多次考核、多样考试”的考核模式,其中“多次考核”是指根据多次考核的成绩折合出课程的总成绩,“多样考试”是指根据课程性质灵活采用口试、开卷考试、闭卷考试、操作、课程论文、项目化设计等考核方式。
(四)以应用能力提升为重点,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
教师是教育的主导者,也是应用型人才教育的实践者。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教师首先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针对年轻教师缺乏实践锻炼的问题,应用型高校应有计划地选派青年教师到联盟单位参加体育专业实践,帮助联盟单位进行体育产品开发和体育企业管理,从而培养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担任体育专业方向课和基础平台课的青年教师,每个聘期内到企事业单位实践锻炼的时间应不少于一个学期。通过这些措施,建立促进青年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的长效机制,为应用型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应用型高校还应积极从体育企事业单位引进或聘任高职称、高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充实教师队伍,让有行业经验的专家全过程参与应用型体育人才的培养。
[1]彭前,刘佳.地方高校应用型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以黄淮学院“十二五”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例[J].当代体育科技,2014(13).
[2]王玉萍.地方性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