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牧道上的“保护神”
2015-08-15程煜
□ 程煜
在四师七十八团库西台牧区人烟稀少的深山老林里,他的家既是过往牧民的“补给站”,补充饲草、歇脚休憩,又是牧民转场的“保护神”,踏雪开路、树立路标,更是牧民敬佩的“示范岗”,他扶贫济困、助人为乐。他就是全国劳动模范、五连哈萨克族牧工努尔江·吾任太。
库西台牧区地处团部以南80多公里、海拔3700米的深山老林,点多、线长、面广,牧业生产线长达120公里,进出只有一条羊肠小道,所有物资都靠马驮,当地牧民称其为“鬼见愁”。点家(设在牧道上的补给站)就设在阿尕拉西库拉的牧道旁,用以转接来往转场的牧民。因为山势险峻,气候恶劣,没有人愿意到这里看点。
努尔江憨厚的父亲从上世纪70年代起就在这里看点,努尔江有7个弟妹,他排行老大,1992年父亲退休后,连队先后安排了四任看点人,结果最长不超过半年就被这里恶劣的环境吓跑了。连队领导正为重新找一个看点人犯愁时,刚成家不久的努尔江勇敢地站出来接班,开始了艰难而漫长的点家人生。
这个点家是往返冬夏牧场的必经之地,山里的气候反复无常,春秋两季转场的牛羊都要翻越海拔4000多米被大雪覆盖的冰达坂,如果没有路标根本走不成。转场前,努尔江总是第一个来到这里,冒着生命危险提前踏雪开路,树立路标,指引牧工赶着牲畜下山。
2007年2月底的一天傍晚,努尔江刚安排一家转场的牧工在家休息,突然得知本连牧工哈尔曼和40多只羊陷进库西台冰达坂的雪窝里出不来。他饭也顾不上吃,立即翻身上马向冰达坂飞驰而去。这时,天已经黑了,一不小心就会失足跌入万丈深渊。努尔江凭借多年经验,小心翼翼地一步步挪动,把陷在雪窝里的羊一只只抱出来,转移到安全地带。营救进行了4个多小时,他让哈尔曼先回自己家休息,自己又把羊群赶进圈里,喂上草料,一直忙到天亮。
22年来,无论早晚,只要有牧民来投宿,努尔江总会和妻子热情地烧茶做饭,并为牲畜添加最好的草料。每当有瘦弱、跟不上群的牲畜,牧工总是托付给努尔江,少则一周,多则半月,他总会把别人留下的牲畜照管好。努尔江的家就是一个给过往牧民提供补给的“兵站”,一盏给迷路人指引方向的“明灯”。据不完全统计,22年来,努尔江每年仅给牧民提供免费补给一项就达1.5万元,其中团场补助5000元,余下的都是自己贴。努尔江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这是我应该做的。”
努尔江点家所在的牧道是牧民转场的惟一“生命线”,而努尔江就是确保“生命线”畅通的“保护神”。多少次,当牧民面临险境时,都是努尔江出手化险为夷。
2005年11月,努尔江与同伴一起赶着连队的300多头牦牛往博扎得尔转场,过阔克苏河时,河面上的冰层突然裂开了,走到河中间的牦牛掉进了河中,转眼便被湍急的河水冲走。牦牛是个奇怪的动物,前面的掉进河里,后面的还继续往前,一会儿就有100多头牦牛掉进水中。努尔江与同伴们焦急地冲进牛群,使劲将牛群往回赶。暴怒的牦牛挺起尖利的角冲向他们,衣服被划破了,腿被划烂了,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他们才将剩余的200多头牛赶到目的地。
2010年初,50年不遇的大雪将“生命线”封堵,而山里还有60余户180人及1.5万余头(只)牲畜因粮食、医药、饲草储备有限急待从冬牧场转出。时间就是生命。团、连领导立即组织20多名强壮小伙子的抢险队,刚从师里参加完表彰会的努尔江主动要求参加抢险行动。他始终冲在最前面,和大家一起每天坚持12个小时,饿了啃一块干馕,渴了吃一把雪,晚上住在临时搭起的帐篷里,整整4天,在25公里长、齐腰深的雪窝里开出一条一米多宽的通道,直到所有被困人员和牲畜安然无恙,他才放下心来。
22年来,努尔江用双脚累计踏雪开路上万公里,先后21次救出陷在转场路上的牧工和牲畜,被他救出的各类牲畜达5000多头只。
在库西台牧区,努尔江的点家是当地有名的党员示范岗,努尔江就是大山深处一面猎猎飘扬的鲜艳旗帜。
努尔江刚结婚时家里一穷二白,但他和妻子都非常勤劳,他利用点家的资源优势发展牧业,现拥有马30匹、羊180只、牦牛250头,年收入10多万元,成为附近牧民学习的榜样。
努尔江是个乐善好施的热心人,谁家有困难他总是想方设法帮忙,不但帮本团的牧工,还帮附近乡村的牧民和林场的职工,受到他热情帮助的有柯尔克孜族、蒙古族、汉族等多个民族的群众。
每年古尔邦节之际,他都会拿出上千元为社区的特困户、孤寡老人送去面粉、清油、大米。从2014年开始,他每年帮助10个一年级至四年级的孩子上学,直至初中毕业,一个孩子大约花费1万元。他还给因丈夫去世而致贫的买代西赠送生产母羊,帮她重新树立起生活的信心;帮扶5户贫困家庭实现了脱贫;为素不相识的汉族患病职工巨洪峰捐款。得到他资助的还有赛尔江、米力江儿子、阿克木妻子等。
多年来,努尔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当地职工群众的尊敬和爱戴。他年年被团场评为先进生产者和自营经济致富能手,2008年被师评为劳动模范,2009年被兵团评为劳动模范,2010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