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路上的庄稼人
2015-08-15马新兰
□ 马新兰
夏末秋初,清晨的薄雾刚刚散去,棉叶上还挂着露珠。七师农科所副所长、棉花育种专家李家胜一大早就来到棉花育种试验田里,用手轻轻地拨开棉株,仔细查看着棉花的长势长相、数一数每株上结了几个桃,然后在记录本上详细地作着记录……
寒来暑往,李家胜一直这样忙碌着,从播种到幼苗出土,再到收获单株棉花,他能够清楚地记得哪一株棉花与其它棉花的区别,像侍弄儿女般地呵护着这些棉花。
有一年,一个工人在播种快要结束时,稍一马虎把一颗种子撒到另一个品种的播种行里,当他回过神来,这颗种子已经埋在土里了。一个单行要求播一个材料的种子,工人把这个失误告诉了李家胜,按照那名工人所指播种行,李家胜单腿跪在棉田里用手一层一层拨开种子上面的浮土,硬是把那颗种子拣了出来。他对工人们说:别小看一粒种子的错误,对育种工作来说,它就会影响到整个品种的品质和纯度,弄不好前面育种所做的工作就会前功尽弃。
棉花育种分析鉴定是一项繁杂而枯燥的工作,试验助理员每天测出的上万个棉花数据他都要一个一个地整理。20多年来,李家胜制作的试验数据分析登记表可以装满几麻袋。说起每年棉花单株采收工作,试验助理邵新梅记忆犹新,她说:“那段时间,他几乎整天在棉花地里,中午饭就是一个馕、一瓶水,累了就拿一个布袋子铺在林带地眯一会儿。”
让李家胜引以为豪的是,他先后多次参加和主持了国家、自治区、兵团棉花育种课题,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主持选育的早熟、优质、抗病棉花新品种“新陆早13号”分别在2002年、2003年通过自治区和国家品种委员会的审定,是新疆20年来惟一一个通过国家审定的新品种。这个品种在新疆北疆、甘肃河西走廊地区种植面积达到1000余万亩,成为早熟棉区换代主栽品种。
说起这个品种时,李家胜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说:“看到自己培育的棉花新品种受到农民欢迎时,就觉得比拿什么大奖都高兴。自己的成果能得到社会的承认,能为新疆棉花发展作出贡献,这是我最大的满足。”
棉花杂交作为近年来最受棉农欢迎的棉花品种,这其中浸透着李家胜的汗水。
杂交棉选育采用花粉授粉技术,按照棉花开花习性将母本花朵去雄,用麦管罩住花朵柱头进行隔离,第二天用父本花粉一朵朵进行授粉。一般每年要做上百个组合,一个组合要做10余朵花。李家胜和助手们都是拿着授粉花朵一个个地进行授粉,工作量大却很细致。夏日高温酷热,工作一天下来,整个人都累得腰酸腿疼。
继“新陆早13号”选育成功后,李家胜又主持选育出了低酚棉品种“新陆早15号”、早熟中长绒棉品种“新陆早16号”和早熟丰产优质新品种“新陆早35号”等棉花新品种。
低酚棉育种在国内外发展缓慢,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比较少,“新陆早15号”2001年推广面积达到110万亩,成为当年我国低酚棉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5年累积推广种植200万亩,创经济效益1.5亿元。2003年该成果获得兵团科技进步二等奖。
“新陆早16号”的诞生填补了早熟棉区中长绒棉品种的空白,它也是早熟棉区审定的第一个中长绒棉花新品种。这个品种纤维品质超过了农业部提出的2003年至2007年中长绒棉花育种目标,已累计推广面积20多万亩,2004年、2006年分别获得兵团和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6年,是李家胜承担兵团“十一五”棉花育种课题攻关的第一年。李家胜带领课题组刻苦攻关,不断创新,选育出多个棉花新品系参加各级区试,新品系0317表现突出,2007年2月通过自治区品种审定定名为“新陆早35号”。
20多年来,李家胜还参加选育出了“新陆早3、4、6、9、25号”棉花新品种,这5个棉花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达到1500多万亩,创经济效益13.5亿元。这些成果还先后获得农业部丰收计划二等奖、兵团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
有付出,必然有回报。李家胜先后参加了“九五”国家重点项目“新疆棉花大面积示范推广项目”,主持承担国家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和“星火计划”项目,主持农业部棉花生产专项资金项目,承担兵团棉花早熟棉育种专题项目。他主持和参加选育的棉花新品种得到大面积推广,连续多年占早熟棉区的50%左右,每年产生经济效益上亿元,为新疆早熟棉区棉花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李家胜本人也先后获首届兵团科技进步突出贡献奖;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中国科协西部开发突出贡献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9年被兵团评为先进工作者;2010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2014年4月还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接见。
天道酬勤。面对这些荣誉,李家胜还是那句朴实的话:“我只是个庄稼人,我喜欢一辈子和庄稼打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