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青春在边疆闪光
2015-08-15周爱萍
□周爱萍
2006年6月,谢永峰从陕西能源学院毕业后,积极响应大学生支援边疆的号召,义无返顾地踏上了西行的列车,来到了托峰脚下的兵团一师四团医院。8年来,他在自己热爱的岗位上,用一言一行为团场的医疗事业增光添彩,在领导、职工和病人心里,“小谢是一个好医生”。
刚到医院,他克服水土不服、饮食习惯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克服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情绪,始终如一地早上班、晚下班,在科室脏活、累活抢着干,哪里有危重病人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工作中他胆大心细,虚心向老师和同事请教,夜晚他刻苦钻研医学理论书籍,并不时记录下读书心得,口袋里时常装着一个小本子,把平时工作中遇见不懂、不明白的问题记录下来,及时查阅资料,并虚心请教讨论。
质朴诚实的小谢说:“当我一个人来到千里之外的四团时,心中有说不出的滋味,面对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人,我开始怀疑自己当初的决定是否正确,但是当我第一天到医院报到时,院领导亲自帮我领东西,几个医生、护士帮我铺床——我一下感到了亲人的温暖,增添我认识和了解这个陌生地方的信心,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领导和同事处处关心和帮助我,点点滴滴我都记在心中,也激励着我更加努力地工作,为这片热土贡献应有的力量。”
谢永峰和一起来的同学王巧燕,两人一个分在外科、一个分在内科,在工作上互相帮助,生活上互相照顾,很快进入了角色,也融到了医院这个大集体中,渐渐两人也从同学变成了恋人,最终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工作中谢永峰不怕苦、不怕脏,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无论上班还是下班,无论白班还是深夜,也不管是不是值班,只要来病号他都主动配合医生、护士,对每一位病人都像自己的亲人。工程队一位80多岁的孤寡老人,无人照料,营养极度缺乏,身患多处褥疮而被送入医院诊疗救治,由于病人久病卧床,全身衣服都被粪水浸透了,而谢永峰不顾脏和臭,帮患者擦洗干净全身,把自己的衣服拿来给患者穿上,面对大面积褥疮,溃烂的脓血,他仔细认真地擦洗创面,并每天给病人用“神灯”理疗照射,以加速褥疮的愈合,经过一个月的精心治疗,病人身患多处的褥疮全部结痂痊愈了,每一次查房病人的眼神都充满了信任和感激,临出院时,老人找到政工员要写一份表扬信,一遍又一遍地絮叨着:“在这个世上我没有亲人,可在医院我得到了亲人般的照顾。”
在谢永峰心中,事业永远是第一位的,一切为了病人——正是这种动力使他朝气蓬勃,正是这种动力使他努力工作。他把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誓言落到实处,他没有怨言,更没有逃避,有的只是满腔热情。
“干我们这一行的,最重要的是责任二字,只要有一颗责任心,什么事都能干好。”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在平凡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医疗专业水平,把每一位病人都看作是自己的亲人,对他们倾注了全部的爱心。7岁的维吾尔族患者米尔古丽,全身被大面积烧伤,来院时高烧40摄氏度,病情十分危重,家属已经准备放弃治疗,是一位同乡送他来医院外科治疗。当米尔古丽躺在担架上抬进医院的时候,大家都惊呆了,一个7岁的女孩,体重仅仅只有10余公斤,瘦得只剩下皮包骨,如果不是那一双眼睛还在一闪一闪地泛着泪光,简直不敢相信那是一个年轻的生命。由于患者大面积烧伤,全身皮肤焦黑,并不时流出散发着臭味的血水,整个病区弥漫着难闻的气味,一些病员和家属都捂着鼻子纷纷躲开了,而谢医生却打来一盆盆热水,给她擦洗身上的污物,忍着扑鼻的恶臭,仔细为她换药、检查病情,米尔古丽和她的妈妈掉下了感激的泪水。
乌鲁木齐“7.5”事件发生后,家人通过电视看到了,对谢永峰和王巧燕在偏远的新疆工作很不放心,多次劝说他们回内地找工作,特别是王巧燕的父母强烈反对女儿在新疆工作,当时王巧燕也有思想波动,小谢一边开导家人,一边劝慰小王,但最终他们还是坚定了自己的选择,在团部小区买了新房。谢永峰热爱这个平凡的职业,也爱上了这里的山山水水。随后一再给家人打电话说:“我们在这里工作你们放心,领导、同事都对我很好。”小谢终于说服了家里人,也更加安心、执着地工作着。
谢永峰总是处处为他人着想,为领导分忧,医院纳编改革后,临床医生少了,有时遇到支农劳动、公益和文体活动,他都服从分配,力所能及,宁愿放弃自己的时间,毫无怨言地去完成一些份外工作。谢永峰就是这样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领导夸他,同事夸他,病人也夸他。在工作中,他始终恪守职业道德,处处为病人着想,用一言一行维护病人的利益,自觉抵制行业不正之风,合理用药,合理检查,尽量减轻病人的负担,总是想方设法用最好方案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有付出就有收获,谢永峰连续多年被团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青年岗位能手等光荣称号,2014年9月被推荐任命为临床科主任。平凡的工作既没有诗情画意的浪漫,也创造不了惊天动地的奇迹,谢永峰就在这平平淡淡中树起了一个白衣天使无私奉献的形象,实现着他让青春闪光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