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光耀重新找回身份的华人

2015-08-15张柏芳

福建人 2015年5期
关键词:李光耀华语双语

本刊记者 张柏芳

闽侨

李光耀重新找回身份的华人

本刊记者 张柏芳

李光耀(1923—2015),新加坡华人,祖上原居福建龙岩上杭;毕业于新加坡莱佛士学院,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创始人之一,曾任新加坡总理(开国元首)、国务资政、内阁资政等职,被誉为“新加坡国父”。

政治巨星的陨落

2015年3月29日的新加坡,天际刚刚泛起鱼肚白,大雨将整个城市蒙上了一层感伤的色彩。

国会大厦至新加坡国立大学文化中心的路上,数万民众身穿黑衣或白衣,沿途守候移灵队伍的到来。长长的人龙一路绵延15公里,送别他们国家的缔造者,李光耀。

在39年前的中国,也曾出现过这一类似的场景,同样是“十里长街送总理”,李光耀在新加坡人民心中也是不可替代的。

2014年2月初,李光耀因肺炎进入新加坡中央医院治疗。虽然被尊为“国父”,但护理李光耀的住院医生还是与平时一样按班轮换的,并没有其他特殊的待遇。而他所住的ICU单间旁边,住着一位普通病人。

2015年3月23日凌晨3时18分,李光耀在中央医院病逝,享年91岁。25日起,他的灵柩停在他工作了40多年的国会大厦,期间有41万5千人前来瞻仰遗容,相当于新加坡人口的12%。

虽然新加坡人民都不大愿意接受这个事实,但是却早已有了心理准备。一个原因是近几年李光耀的身体时好时坏,而另一个原因,是在李光耀逝世五天前,发生了一个小插曲。

在李光耀住院期间,外界关于他病情的揣测和谣言满天飞。就在这个时候,一则关于李光耀逝世的假文告在网络上出现,迅速散播开来,引起了世界各地媒体的关注。

经新加坡警方调查后发现,制作这张假文告的是一个未满16岁的新加坡男生。他因为不满频频出现的李光耀去世谣言,想要向朋友证明造谣是轻而易举的,于是制作了一张看似总理公署网站文告宣布李光耀去世的截图。谁知图片迅速在网络上传播,最后,他反成了谣言的制造者。

这个男孩最后得到了严厉的警告。而已到耄耋之年的李光耀仍能得到世界的高度关注,与他一生的作为密不可分。

李光耀的灵柩搭乘炮车前往国葬仪式现场,数万民众冒雨相送。

双语政策,找回华人的根

李光耀从1965年6月开始担任新加坡自治政府首任总理。年仅36岁的他,肩上担负着的是刚刚独立的新加坡,一个仅有700多平方公里国土、除了天然海港没有其他资源可依靠的国家。

新加坡人口主要由近100多年来从欧亚地区迁移而来的移民及其后裔组成,可以算得上是一个移民国家,公民主要由华人(汉族)、马来族、印度裔和欧亚裔(混血)四大族群组成,种族多、语言杂。在这四大族群中,没有一种语言有近半数的他族人懂得。

所以,在这样一个语言文化多元化的国家,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不畅,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国家的发展,文化和语言的统一成为李光耀面临的第一个大问题。

究竟用何种语言作为官方语言和通用语言,不仅关系到新加坡未来的发展,也要考虑各个种族之间的团结和统一。

新加坡曾经历英国长期的殖民统治,经济、法律等沿袭英国体制。为了便于各族沟通,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政府在1959年决定以英语作为主要的通行语和教学语,同时推行双语教育政策,要求每一个孩子学习自己种族的母语,让国民既掌握工具语言,又能运用文化语言。

在新加坡的人口中,有七成以上是华人,其中绝大多数人的母语是华语。因此,推行这个双语教育政策,即是把英语和中文双语教育作为了新加坡的建国基石。

许多人说李光耀是“重新找回身份的华人”,鼓励华语教育确实为新加坡未来与中国开展交流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中国大陆经济崛起的同时,赋予了新加坡新兴的竞争力。

然而,李光耀推动双语制度的初衷,并非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而是因为文化的归属感和自尊心。

他在伦敦读书时,西方人并不把他当成新加坡人或马来人,而是看成中国人。

有一次他到瑞士,入住一家酒店。柜台的人问他是不是中国人,他回答不是,并向对方解释是来自新加坡,没想到对方最后却说:“没关系,你就写你是中国人。”

在英国,他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华人。“拥有华文之文化根底的华人,给我留下了好印象,而那些来自西印度洋地区的华人则完全被本土化,不会说华语,行为举止不像华人。从那时起,我就下决心要学好华文,决意一定要保留华族文化。”李光耀说。

李光耀30岁开始学习华语。他从小接受的是英文教育,英文水平让许多人望尘莫及,不仅能快速阅读英文书籍,而且能用英文写作、发表演说。但他为了推行华语,甚至强迫自己放下能赢得更多选票的一口流利英语,而坚持在许多公开场合使用苦学而来的华语。

1979年,李光耀在全国推行讲华语(即汉语普通话)运动。他不仅提倡华人讲华语,还鼓励新加坡其他种族的孩子学习华语,他自己的孩子就更是如此。

李光耀的长子李显龙从小就被父亲安排到华文幼稚园上课,中学教育也是在华语学校完成。他的另外两个孩子李显扬和李玮玲也从小接受华文教育。

在推行双语制度的这条漫长道路上,他“衣带渐宽终不悔”。在回忆录中,他毫不讳言地写道:“有人说我处处干涉人民的个人生活,没错,假如我不这么做,人民会停留在各说各话、不能融洽地生活在一起的旧时代。”

到今天,懂华语的新加坡人不断增加,华语已经是新加坡华人之间的通用语。也正是由于具备了很好的双语优势,新加坡能够在与世界自由对话的基础上,不丢失文化传统及中国这个大市场。

1993年4月26日,李光耀(右)会见前来参加“汪辜会谈”的时任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辜振甫(左)。

海峡两岸的传话人

李光耀的视线不仅仅集中在新加坡,他关注世界,尤其关注中国。从政以来,他来访中国33次,会见过五代中国领导人,多次扮演东西方沟通的桥梁,这是任何其他国家元首不可比拟的。

他与中国的这份情缘,正如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在《华盛顿邮报》撰文纪念他时说的,“他理解中国的相关性、中国巨大的潜力,他经常就这一点向世界进行启蒙”。

1993年,第一次“汪辜会谈”在新加坡举行。这次海峡两岸的历史性会谈,李光耀在促成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传话人”作用。

1992年,海峡两岸已达成“九二共识”,时任中国国家主席杨尚昆访问新加坡。杨尚昆在与李光耀会谈时提到,海峡两岸谈政治问题,条件还不成熟,但是可以先谈经济。李光耀立刻问杨尚昆:“能不能把您的话转告给李登辉?”杨尚昆毫不犹豫地回答:“可以。”之后,李光耀便专程到台湾,将话带给了李登辉。

1980年,李光耀首次访厦,当天的报纸对此进行报道。

果不其然,一段时间之后,李登辉同意两岸对话的消息传来,双方决定由时任大陆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时任台湾海基会会长辜振甫“谈经济”,地点就在新加坡。

李光耀后来回忆这段历史时说,“我所做的就是提供一个中立的场所,双方都感到满意,我们不偏向任何一方”,“我支持一个中国,而不是两个中国”。

在当时的政治局势下,促成这样的会面十分不易。为了体现海峡两岸的平等关系,李光耀在整个会谈过程中都花了大心思。

会谈当天,汪道涵和辜振甫来到新加坡海皇大厦。新加坡方面安排他们分别乘两部电梯来到4层会场,为的是体现“平等”。

时任国务院台办副主任唐树备在回忆时说:“李光耀本想举办一个招待会同时欢迎两会会长。在北京,新加坡驻华使馆特意征求我们的意见,我们没有异议。但是,我当时就感到台湾方面不一定接受。例如,两会的领导人谁先到谁后到,谁坐在李光耀先生的右边或者左边,恐怕台湾方面都会计较,很难弄得非常妥当。不出所料,台湾方面并没有接受。这样,细致周到的李光耀先生改成分别会见两会领导人。”

单是在礼仪方面,就遇到了这么多问题,如果没有一个中间人在其中充当沟通者,会谈的过程定会异常艰难。

李光耀成功地充当了这样一个“中间人”。后来,台湾媒体把李光耀称为了“海峡两岸协调人”。

李光耀与儿子下棋,柯玉芝与其他子女旁观,一家人其乐融融。

17年五访福建

李光耀与福建,特别是与厦门渊源颇深。他的祖上原居住在龙岩上杭,后迁往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高陂镇党溪乡,曾祖父于19世纪60年代经由厦门远下南洋。

1980年到1997年,李光耀5次访问福建,都是到厦门。

没有人能说清李光耀为何在17年间来福建这么多趟。但从时间上来看,他第一次到厦门是1980年,正是在这一年,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厦门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4个经济特区之一。一直到1997年最后一次访问厦门,期间每隔几年他就要到这里来走一趟。

他多次与福建省官员分享新加坡发展的成功经验。也许,探寻和见证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效正是他频繁来厦的原因之一。

在李光耀的领导下,新加坡从一个面积只有700多平方公里的贫穷落后的弹丸之地,发展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5万多美元的发达国家。

但如此举世瞩目的成就并没有让他满足。

他深知国家发展有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因此他将眼光放得更长远,眼界放得更宽。世界上只要有新生事物、新的变化和发展,都会被他捕捉到,都要在“第一时间”到现场,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自己亲身感受。现在回头看,当年来厦门特区考察的外国元首,可能就属李光耀来得最早,来的次数最多。

链接

手腕强硬的“严父”

李光耀与其说是新加坡的总理,不如说是新加坡人的“霸道父亲”。他不仅用双语教育政策构建出文明社会的内心,还通过严刑峻法塑造出一个文明社会的外貌。

他带领新加坡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使这个建国历史只有40多年、几乎没有任何天然资源的岛国迅速崛起,成为全球人均收入最高的国家之一,也成为了世界上最著名的花园城市。

新加坡的发展之路,被称为“新加坡模式”。李光耀说:“我立志要建设一个第三世界里的第一世界城市、第一世界的绿洲。我们没有自然资源,我们拥有的只是战略的位置和人。所以如果我们不把自己建设得与众不同,那就只有死路一条,人们就没有理由来新加坡。那怎样使得我们别具特色,成为与众不同的国度呢?一流的基础设施、一流的教育、一流的卫生、一流的安全以及一流的交通。这是一个没有终点的马拉松。”

与改善自然环境一样重要的是建立起一种清新的政治生态。从建国之初,李光耀就下决心要建立一个廉洁高效的政府。

为治理贪污,新加坡采取“高薪养廉”政策,并且建立了严格的法律和制度作为保障,“如果任何人、任何政府官员或公务员拥有无法解释的工资收入之外的财产,就假定为贪污”。

如今,新加坡政府的廉洁排名在全球一直处于前十,在亚洲更是处于绝对领先的状态。

猜你喜欢

李光耀华语双语
曹景行:华语新闻界里一个响当当的名字
新加坡华语的语音与流变
中国知识分子观念中的李光耀图谱
李光耀回忆录——我一生的挑战:新加坡双语之路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华语大片经典改造的迷失与救赎
心灵幽暗处的悬疑风景——2013年华语惊悚片述语
李光耀生病住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