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生态教育项目在本地有效实施的经验之谈

2015-08-15张立佩

中国校外教育 2015年7期
关键词:评估儿童生态

◆张立佩

(宁波市鄞州区益家家庭教育服务中心)

自2011 年起,我们开始了解和关注中国儿童中心发起的全国少年儿童生态道德教育项目(简称“生态项目”)。我们高度认同生态项目的教育理念和运作方式,项目以培养儿童生态道德为核心目标,以生态教育为载体,整合社会、学校、家庭等资源,组织不同形态的教育机构一起来实施开展,在事实上创建了一种整体教育模式。2013~2014 年,我们通过组织本地化的生态教育主题活动,对生态项目有了更为深入和直观的体察,现将我们在组织实施项目中的一些经验与思考,与各位同仁分享。

一、目标明确,极其关键

明确目标,需要回答这样几个问题,依次是:在什么时间做?在什么范围内做?做到什么程度?做什么?组织青少年的教育活动,首先要明确项目实施的时间点、项目实施的对象范围以及规模规格,最后才是做什么。否则的话,会造成这样的局面:请客人吃饭,准备好了两桌饭菜,结果只来了不到一桌的客人,而且还迟到了,饭菜已经都凉了。

时间是教育活动中的核心要素。抓不住时间,会导致项目无法实施。在参与生态项目的初期,我们就犯了这个错误。我们做了社会调研,还做了实验活动,甚至还组织了部分学校教师的项目前期培训工作,做出了一份自以为“非常完美”的活动组织实施方案,还筹备了活动经费……结果,通知发不下去,因为学校已经放暑假了。最后只能在小范围内组织亲友参加活动,这跟预期差别很大。

在以后的项目策划和实施中,我们能够抓住时间点了,但是对于活动范围和程度、选择合作方等方面,也都陆续遇到了各类困难和问题。于是,我们通过逐一、逐步解决的方式,渐渐地就能把目标明确了。同时,我们也认识到这是一个没有绝对明确,只有相对明确;没有绝对完美,只有不断完善的过程。

总之,在我们的项目实施中,“明确目标”,不是“我们想做什么”,而是“对方想做什么”。虽然我们是项目的策划和实施者,但其实我们更是项目的服务者。项目的目标是什么,其实不是我们说了算,而是由项目参与主体说了算。事实上,当我们把心态调整到项目的服务员,而非项目的创设者的时候,我们才逐渐找到了做项目的乐趣。

二、途径设计,要有创意

目标明确后,接下来就是一个“怎么做”的问题。活动的组织实施过程,概括地来说,就是:组织和培训一群人,让他们去组织和培训另一群人。

我们的生态项目的主体是非常明确的:儿童。其他人,包括老师和家长,是帮助儿童完成项目活动的人。

所以,这里的所谓途径创新,我们认为主要体现在:活动内容本身要有创意,活动过程要有创意,活动的参与者(包括儿童和成人)在活动中要有新的感受和成长。

结合本地教育资源、儿童特点,以及家长、教师的特点,我们创设的生态活动的关键词是:儿童、大自然、家园。我们的项目设计思路是,在儿童、大自然、家园之间建构起有机联系,通过系列课程活动,让儿童、家长和老师参与其中,每个人从自己的角度获得不同程度的成长,在实践中、在行动中建成一个“教育生态小环境”。

在实施过程中,项目内容是与各方协商出来的结果,其核心是围绕和服务于让儿童可参与、乐于参与并因此获得健康成长这一目标。我们作为项目服务者,根据生态项目的年度主题,设计一个大致框架建议,具体分别由活动的负责人(通常是学校教师,也有计划适当培养一些有潜质的家长)策划组织实施。

三、组织架构,决定成效

怎么做,决定了谁来做;谁来做,也反过来影响了怎么做。在项目实施中,组织架构的意义非常大,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工作人员姓名。实施者的选择,由项目的性质决定。商业盈利的项目,还是公益非盈利的项目,这直接决定了选择什么样的人作为落实项目的主体。

我们的项目自始至终的定位是公益、非盈利的,这就决定了所有的参与者,不管是儿童还是家长还是教师,都是本着自觉自愿的原则进入这个项目。在项目中,家长及教师是活动实施中的主力,他们是实质上的志愿者。由于我们对家长志愿者的培养还在起步阶段,而在教师培训方面做得相对成熟,所以,我们更侧重于从教师中物色和培养志愿者。

事实证明,这样的选择思路是对的。教师们更熟悉教育活动的过程和要点,更熟悉儿童的需求和特点,也更有能力带领家长参与其中。我们的重点工作,是把各个角色的任务明确:儿童是什么任务?家长是什么任务?教师是什么任务?我们在实施前、实施中、实施后,有意识地搭建三方沟通、对话、交流、分享的平台。

在过去的两年项目实施过程中,儿童、教师和家长的表现和成长,让我们更加坚定这个组织架构的定位:(1)以小组活动的方式开展活动。(2)有一个项目主管负责某个主题的活动,组织活动中的每个小组定期集中交流,讨论,呈交作业。(3)任何一个小组教育活动中,必须有一位懂教育的成年人来做管理者,带领小组按计划完成既定活动和目标,递交作业任务。(4)在任何一个小组中,每个人(儿童、家长和老师)都要承担一个角色任务,没有一个人是旁观者。

这就带出下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怎么来评估活动的成效?怎么来评估项目的成败?

四、评估标准,量身定制

做得怎么样?这是教育活动中常见的问题,也是最难回答的问题。教育活动的评估是非常难的,它不像生产一个茶杯,有具体的可执行的量化标准。教育活动的成效是人的内心和行为的变化,不受严格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是无法量化、标准化、模式化的。教育活动对人的影响力,甚至可以贯穿其一生。

这种自觉自愿原则参与的公益教育项目的定位,决定了我们可以有一套适合项目自身的评估标准。也就是说,我们有一套开放式的评估标准。

评估标准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以自评为主,自评和他评相结合。自评的主要内容是:分享个人在活动中的感受。主要评估方式是:分组交流、分享,呈交短期内可完成的作品等。其中,做作业、递交作品,是必须要有的。我们认为,虽然某个片段的作业不能代表教育活动的成功,但是没有作品、作业的教育活动必定是不成功的。事实证明,做作业和不做作业的人,他们的进步差异是呈显著正相关的,认真做作业的人,参与活动的程度更深。

当然,作业不是死板的,而是开放式的,更多的是当场能完成、多数人乐于完成的。比如,作业中更多的是呈现这样的能提供自评和他评的问题解答模式:有什么感受?从中发现了什么有价值的问题?有什么启发?

评估的关键词是:成长。让参与其中的每个人在活动中获得成长,是我们做项目的初衷。所以,怎样把能体现评估结果的作业任务设置得有趣、有益、可行,是我们作为项目服务者的一项本职工作。

五、调整改进,再接再厉

在实施生态项目的探索中,我们积累了一些经验,也有一些教训。分析错误,找到症结,寻求改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找到了下一步的方向:

坚持多方合作的思路。我们在与学校、家庭、其他社会机构的合作方面,开拓了较好的渠道,积累了较好的经验。这都有助于我们整合多方资源,让项目获得更多的支持力量,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做一个有持续生命力、可以持续成长的社会公益教育项目。

建立课程活动培训及评估体系。我们在教师培训、家长培训、儿童教育方面都有较好的经验和基础,在经过前期探索之后,我们计划以“生态教育”为主体,创设更精细、更具有灵活性的系统化课程活动及其评估体系,让项目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产生更大的影响力。2015 年,我们在学前教育领域会做得更加扎实,与幼儿园教育及课程体系进行深度全面合作,探索生态项目与学前教育的结合。

壮大志愿者队伍。好的项目离不开优秀的实施者,我们计划积极从各行各业物色对儿童教育有兴趣、对公益事业有热情的人,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培训和技术指导,为生态项目建立稳定、专业的志愿者团队。

加强宣传工作。我们在以往的项目工作中,主要以与学校开展合作的方式进行,因此并没有做专门的宣传。从2015 年开始,我们设置了专门的宣传媒介人员,定期、持续地面向公众宣传和分享,倡导更多的孩子和家庭加入到我们的活动中来,体会生态教育带来的成长。

猜你喜欢

评估儿童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第四代评估理论对我国学科评估的启示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评估依据
生态
立法后评估:且行且尽善
资产评估法:能否终结“多龙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