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文字内涵美的途径
2015-08-15任静君
任静君
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它深刻的哲思,优美的意境,清新质朴的内容使人印象深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引领学生感受散文文字背后的情感、哲思之美,即文字内涵之美。
一、抓住极普通极平常的事物进行推敲
散文创作时往往把那些极普通的、极平常的事物,通过这种方式突出其特征,使之有情有味,有意有趣,有韵有调,可谓情韵十足。如《风雨》一文,执教者就可以重点选择一些最典型的普通、平常事物进行品读,如树林子、鸟巢、垂柳、杨叶、放羊女孩等等,通过作者对这些事物在极短时间内的多角色的变化描写,如树林子像面团,由鼓起来到陷下去,后又由一边倒到腾上来、扑过去等一连串的变化,透过风雨之中的树林子,看到当时风雨的猛烈、迅疾,同时也能悟到作者面对风雨的那种无惧、乐观等情感。教师通过这种方法,能够让学生比较直接的感受到事物的变化,通过探求原因,来体悟到散文文字的本意和思想,了解事物背后作者真正想要表现的情韵,让学生真正感受散文内涵的文字之美。
二、寻找散文主线进行赏析
散文,既要能散出去,又要能收回来。有些散文的内容丰富深广,在一篇文章里能跨越空间的桥梁,穿越时间的隧道,涉及古今中外。那么,教师如何引领学生感受这些看似“散”的散文,教学时就可以把这些散开的内容统领在一个主题下进行欣赏。因此这就要求有一条赏析主线贯穿全文、贯穿整个教学,这个线索可以是一种物象,也可能是一种情感,通过这样的一条主线进行赏析,学生会对这些“散”的内容进行合理整合,文本的解读就有一种整体感,在这个基础上,师生对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内涵之美会有更深一层的理解。另一方面,文本细读是近几年语文界流行的教学方式之一,但老师们往往注重对语辞和句子的个体研究,而没有充分尊重文本的完整性。教学时,教师也应有意识的用一条主线把内容巧妙的融合在对语言的推敲上,从而让学生更多的文本有一个整体性的欣赏和认识。
三、联系作者视角解读散文内容
设计课堂教学,还要考虑作者意识。学生和作者由于生活年代的不同,如果只是站在读者角度,就很难理解和体悟文字背后的情感。如《老王》中的难点之一是文章所反映的时代背景,“文革”对于现在的初中生而言无疑是很难理解的,也就很难对老王这个人真正理解,这里教师就可以补充介绍作家杨绛回忆文革中挨批斗的一段文字及出示文革背景,讲明在那物质生活极度匮乏的特殊年代,“香油”和“鸡蛋”绝对是奢侈品,绝对是高端的物质享受。这样,学生们就会对老王临死前送“香油”和“鸡蛋”给作家的行为肃然起敬,对文字及情感的认识更加到位、真切。很多散文所表达的感受在当时那个时代或那个时刻都是强烈而直接的情愫的表达,读者很难还原当时的状态,再加上个人对字面的理解和文章的针对点不一样,往往理解上不到位,所以,这一类的散文联系作者视角解读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四、启发学生展开适当的联想和想象
散文在行文上常常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由物及人,因景写情,从某一事物想到与之有一定联系的别的事物或根据头脑中已有的表象形成新的方法,前者运用了联想,后者运用了想象,这些文字的背景往往有着作者深刻的见地。因此,充分地展开联想和想象,是散文做到情景交融的重要的思维方法和表现手段,也是读者体悟散文的重要方法,作为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展开适当的联想和想象。
五、结合自身生活体验感受作品的真善美
教材中选编的散文大多娴雅精致、典雅端丽,从方方面面反映不同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在语言描写上形成一种意境,给人以诗情画意或质朴典雅之感。教学这些文章,还要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寻找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英国作家王尔德曾说过:“作者完成了书的一半,读者完成了另一半。”读者要善于抓住文字中具有“美感”的因素进行开掘,在开掘中深入体味。当然这种敏感也不是与身俱来的,他主要来自于自身的经验和对文字、文本的透彻的理解。如《风雨》教学中,老师讲解“雨大了,水漫了进来,孩子们折纸般、放船玩耍”时,引导学生回顾儿时下雪天去跑步,下雨天挖蚯蚓等生活,感受童年的纯真、可爱。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用一颗玲珑的心去发现作品中美的情、美的人、美的事等。
六、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我们的语文教材浓缩了中国悠久的语言文化,文章中蕴含着美的情趣、美的哲思,初中学生,在生理、心理上已慢慢走向成熟,他们开始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所以让学生在阅读美文中提高审美情趣,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学生是有很大的个性差异的,面对差异的学生,他们对美文的欣赏也是有差异的,怎样让学生这种独特的审美感受逐渐成熟,这是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教师日常教学时要多途径、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有意识的去影响班上学生,培养学生对美的爱好和追求,多赏美的景、多看美的作品、多品美的艺术、多听美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