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教学法在摩擦力教学中的实践
2015-08-15王心应
◆王心应
(广西壮族自治区凌云县中学)
问题教学法是指教师结合教材内容,采用多种手法,通过“问题”展示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一系列的问题指引中,完成物理知识的理解体会。问题教学法可以有效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一、问题教学法在摩擦力教学中的实施前提
1.问题教学法的关键是创设问题
问题教学法在摩擦力教学中的应用,必须充分了解物理教材,然后精心选择、设计问题,并且要不断修正问题,保证教学顺利有效地开展。问题的设计有如下一些特点:
(1)典型性,即处理问题的典型方法,知识间的联系等,让学生举一反三。如提问:“泥鳅为什么身上那样滑难以抓住?分别从生物学和物理学的角度进行解释,体会知识的交叉运用。”学生就会打开思维,充分挖掘其物理、生物方面的解释。
(2)启迪性,即问题要能够引起学生不断提问兴趣,引人入胜。比如,家里的地板砖,刚装修完成时,上面的花纹看起来非常美丽,可是由于鞋底与地板的摩擦,桌椅与地板的摩擦,拖把与地板的摩擦,几年之后,面目全非,花纹消失甚至毫无光泽。主人不得不投入一笔不少的资金来更换它们。同学们在书桌上写字,衣袖与桌面之间摩擦久了就会磨出破洞。这些是摩擦力的害处,那么,学生会问:“摩擦力有什么好处呢?”。
(3)实践性,即问题设计应该联系实际生活。自行车上的摩擦力问题,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自行车是怎样利用摩擦运动的呢?”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询问老师,学生就能得出答案。
(4)程序性,即问题的设计应该是连贯、有序、递进前进的,符合学生的知识接收思维。比如,上文的自行车上的摩擦力问题,提出上面的问题后,接着可以提出:“自行车行驶过程中两轮都向前转可是摩擦力方向怎么会不一样呢?当人们在地上推自行车前进时,前轮和后轮受到的摩擦力方向由是怎样的呢?刹车以后,自行车为何能停止运动?”等等。
2.创设问题应该坚持的原则
(1)探索性。探索性原则即教学活动的进行必须具备探索性。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强,所提问题具有探索性、开拓性,学生才能够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最终学生会体会到熟练掌握知识并创造知识的乐趣,从而学生再接再厉,继续发现、探索、创造新知识。所以,物理教学中的问题设置必须具备适当的探索性,即具有启发思维的作用,问题的新异性。比如,摩擦力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如果没有摩擦力的话,我们的世界会怎样?学生就会有各种回答。比如,无法行走,车子不能开动,所有东西都会一直在运动,人会穿不上衣服,钻木取火实现不了,火柴也划不着,等等。学生的思维被积极启迪,思维力和创造力逐步增强。
(2)指引性。摩擦力教学中,物理教师要进行积极指引、诱发。如果没有前面的分析一些学生就会产生认知障碍,这时老师就要适时地点拨、诱导,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形成问题意识,启迪创新思维。比如,物理老师以两摞完全相同的书,指导学生开展抽书活动。首先,分别在两摞书的上部与底部夹上两本相同的书,让一学生左右两手同时抽出两本书感受哪边比较容易抽出,并猜想可能的原因;其次,在两摞书的同一层(其中一摞中夹放了两张砂纸)夹上相同的书让学生抽出,感觉用力仍不同,猜想可能的原因,学生分析不出来,这时教师让其拿开上面的书,发现砂纸。那么,这时教师提出问题: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可能因素有哪些?通过这些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总结能力以及合作精神、提出独特见解的能力、物理思维、物理敏感度。
二、问题教学法在摩擦力教学中的应用注意点
1.问题教学不可转为题海教学。问题教学与题海教学,是两种不同的教学理念。问题教学建立在构建主义的思想之上,指导学生开展有意的学习,学生可以共同参与学习,思维力和创新力在知识的学习中得到提高。题海教学只注重知道解决方法,不注重对知识的理解,造成了对知识的盲目积累熟悉,理性的思考过程缺乏,教学目的难以达成,致使学生的厌学情绪,创造性思维无法培养。
2.问题教学的过程忌程序化。问题教学程序:首先,创设问题情境;其次,明确问题,接着自主或合作学习;最后,解决问题并提出问题。教学程序相对稳定、合理,可是,具体到某节课的教学,如摩擦力教学中,就不能生搬硬套,而是要按照摩擦力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结合各种有益的教学手段,创新教学形式,但严格按照问题的设计主线思路开展教学,使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解决当中去,掌握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问题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1.阅读课文内容,研究教师的问题。物理教师提出的问题是进过精心准备、提炼的问题,通常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对“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教师留给学生自己通过阅读教材,思考并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有问题可以先记下来,留到后面的学习中解决。
2.分组探讨,答疑解惑。对阅读教材后留下的问题,教师可以对学生分组,让其自行讨论解决。6 人一组,教师可以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来,给予启发、引导,但不能将答案直接告知。
3.总结知识,形成系统。在学生开展讨论后,教师要让学生及时归纳总结。主要本堂课的知识点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如比较法、类别法、实验法等,总结以回答问题或简单报告形式呈现,最后融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
4.展示结果,给予点评。学生将自己的知识总结在全班同学中展示,其他组之间可以质疑提问,教师及时纠正学生的知识学习不足之处,肯定合理的正确的内容,并给予恰当的点评,最终使知识的总结最后得到完善,学生加深对知识的把握。
5.针对讲解,拓展理解。从以上的学习中,学生对问题形成了自己的不同理解认识,教师可以提问进行针对性讲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6.测试训练,巩固知识。课后再设立4 个左右题目,及时检测学习成果,掌握学生知识的理解运用情况,从而能够及时反馈给教师,使知识得到巩固。
7.启迪思维,再次质疑。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时间有限,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动设问、求异思维的培养,如果能够求异、拓展问题链,新的知识创造就会产生。教师要对所学知识及时拓展,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主动设立问题,解决问题。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问题教学法在摩擦力教学中的应用,学生就会逐渐形成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且以讨论、实验等形式,物理教师可以进行自我评教,反思教学过程,及时加以改进。
[1]范福生.“问题驱动”教学法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与管理,2012,(18).